王丽霞 罗毛仙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034000)
五台县位于晋东北,行政规划隶属忻州市,因境内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而得名。五台县境内有高跷秧歌、霸王鞭、调鬼等民间舞蹈种类,受佛教的影响,五台县境内的民间舞蹈多与佛教、宗教祭祀等有关,诙谐幽默的《五女观灯》在其中独放异彩,是流行于五台县境内的登台秧歌的一个经典剧目,1953年由东冶乡排演,获得省、专区的锦旗,作为经典获奖剧目曾赴京展演,主要流传于陈家庄乡南塔林、东峪口乡明查湾村一带。《五女观灯》集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结构新颖,妙趣横生,采用了舞中见戏,戏中有舞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农家姐妹元宵初夜紧整装,巧打扮,欢欢喜喜去观灯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积极向上的生活的状况,也表达了农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五台山自古就有“清凉圣地”之美誉,气候、环境、地形的影响给五台县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为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东冶周围的九个村,轮流举行三天的“伏水古会”。三天内,村内要唱大戏,并有高跷秧歌等民间艺术活动添彩助兴。在古会的第二天,秧歌要上庙焚香敬纸,祈求神灵,其中观灯就是登台秧歌中的一个节目。三十年代初期,外地的“道情戏”来此演出,其中也有观灯这个节目。为了丰富本地这一节目,老艺人们就吸收其中的精华元素来充实发展。直到1956年,东冶镇民间老艺人王玉池受“二人台”的启发,并吸收了“二人台”的舞手绢、民间的“提灯”和戏曲中的“圆场步”等一些元素,使观灯从高跷走到地面,从广场走到舞台。从此,《五女观灯》成为了一个独立完整的节目。
《五女观灯》,顾名思义即五姐妹观灯,在中国文化里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常用意象,即观灯与灯节的关联,灯节即“元宵佳节”,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必然是元宵佳节本应有的情调,而在色彩上则应以最能提现节日气氛的红色为主色调,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编排剧目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影响因素,在服饰的设计、道具的运用、表演动作的设计上等尽显主题。
《五女观灯》角色为五姐妹。就整体而言,《五女观灯》在表演形式上和戏曲甚为相似,故而五姐妹的头饰类似于戏曲中旦角“青衣”的小打扮,均为头顶高鬓,脑后垂一条长辫,左鬓戴一朵绢花。均身穿大襟绸袄,穿带小白花的草绿色彩裤。系缀有亮片花边,左胸部绣红花的黑平绒大围兜,穿绿色彩鞋,鞋头缀红穂。但是大襟绸袄的颜色有所不同。
1.手绢
手绢是古代女子的随身物品。有许多描绘青年女性形象的舞蹈中也大都应用了彩绢。在中国,红色被人们视为喜庆、祥和的象征。为了使节目中的人物形象更为栩栩如生,也为了增添节目的喜庆气氛,王玉池老师巧妙的运用了“二人台”中的手绢作为道具。
2.花灯
花灯是用木条或铁条制成六角灯架,六面均镶嵌彩绘花卉的玻璃,其余部分裱糊白绫或白绸。灯的六角及灯下部分装饰红丝穗,底盘上插蜡烛。在《五女观灯》这个节目中五姐妹每人提一盏灯进行表演。以灯为道具一方面可以突显《五女观灯》这一主题,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
1.出场
五姐妹均右手“挑灯”,左手“捏绢”按顺序成一行在台右侯场。由大姐走斜线做“挑灯前行”到中场,然后以倒三角的路线回到中场。到达位置后右转身面向1点做“左蹲步观灯”。
2.表演
节目表演的是在正月十五晚上,五姐妹结伴去观灯,走在路上只见人山人海,大姐急忙召唤众姐妹快点赶路。在去观灯的路上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了灯笼,门口的旺火照的漫天通红,远处还传来了锣鼓声与鞭炮声。五姐妹欢欢喜喜走上了“灯桥”。在灯桥上五姐妹首先见到了古人灯,如:关云长、张飞、李逵、武松、唐三藏、孙悟空等人物。五姐妹在桥上继续前行又看到的是动物灯有:狮子灯、老虎灯、孔雀灯、兔子灯、金鱼灯、螃蟹灯等。不知不觉五姐妹又走进了植物灯的观赏区有:韭菜灯、辣椒灯、莲花灯、菊花灯、果子灯、梨儿灯等。五姐妹观灯即将尽兴之时,前面放起了烟火灯。真是三打金蛋炮打灯,起火带炮也是灯,好一片美不胜收的景象。满天的烟火像是开了花映的满天红。五姐妹正高兴的欣赏烟花灯是又看到了一独特的灯,像一轮明月挂在空中。
五姐妹中,大姐身穿蓝色大襟绸袄,可以看出大姐是一位处事得体、胸怀宽广、富有见识、善于控制感情的传统中年妇女形象。
大姐的唱词有在第一段中唱到“正月(那个)十五多热(一个)闹(呀么哇唉),家家户户把灯(得儿)瞧。庄家人儿忙一年,…”以及在后面第几段中唱到的“狮子灯,老虎灯…甜酸甜酸的葡萄灯(呀么)好(哇),好一个黑子红瓤的西瓜灯(呀么那哈噢哇唉)”等等。
二妹身穿淡绿色大襟绸袄,表现出二妹是一位追求和平、亲切温和、自尊心强、思想积极的女青年形象。二妹的唱词有“白龙马上唐三藏…三打金蛋炮打灯…观灯人儿纷纷散”等等,都是这些大唱大念形式。二妹大唱大念的唱腔和稳健的步伐把一为刚柔相济、赋有青春朝气的青年女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妹身穿水红色大襟绸袄,是一位个性泼辣、充满热情、粗中有细的少女形象。唱词有“五关他把六将斩…丑陋不堪的猪八戒(呀么)好(哇),好一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呀么那哈噢哇唉)”等等。风趣的唱腔与机灵的动作体现了三妹泼辣热情、生动活泼的个性。
四妹身穿枣红色大襟绸袄,是一位稳重含蓄、聪明机智、待人和善的淑女形象。铿锵有力的唱腔,平稳的步伐、刚强而有力度的“拳”、“掌”,更显四妹的稳重于刚强。
五妹身穿桃红色大襟绸袄,有着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个性张扬的少女形象。五妹在表演过程中清晰利落的唱腔结合上动作中运用拧步、十字步、前踢步、后踢步,而且手绢时抛时转,塑造了一位天真纯洁、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再现了五妹活泼张扬的个性。
中国民间舞蹈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在多数人眼中民间舞只属于民间,登不了大雅之堂。然而经过编创者的精心编排,许多带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由乡野走向舞台。《五女观灯》也是经老艺人王玉池由观灯改编而来的。它吸收了“二人台”以及“戏曲”中的一些元素,从而成为了一个独立完整的节目——《五女观灯》。1957,年《五女观灯》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文艺观摩汇报演出”,还参加过“华北文艺调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更变,这一民间舞蹈由原来的兴盛到如今的几乎没有人去学、去演。这时候我们更应该去挖掘、挽救前辈们用心血编创而来的宝贵遗产。
《五女观灯》这一民间舞蹈想要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组成学习民间舞蹈的采风小组,安排有关舞蹈、音乐、美术的各方面人员,去东冶镇向老艺人学习。
其次,要在丰富的动作元素中提取有训练价值的动作,整理出具有风格特点的训练教材。
再次,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对《五女观灯》的相关内容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由于传承人年龄的老化,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图像学、文字学,结合舞蹈学等相关知识,尽快制作完成《五女观灯》的舞谱。
最后,在运用高科技的同时,继续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使老艺人和舞蹈教员以口传心授的方法提高演员掌握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的能力。
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形形色色的民间舞蹈生动地记录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是社会、历史的真实折射,因此罗雄岩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中,将民间舞蹈称为“非语言文字文化”。只有加大传承保护的力度,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发扬,才能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人们看到它更加光明的前途和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