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态度之我见
——由《谈美》所引发的思考

2021-04-08 01:59杜炫佼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朱光潜功利直觉

杜炫佼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741000)

在美学研究中,美感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两位著名的学者——朱光潜与李泽厚也把美感当作美学研究的共同焦点进行研究,他们更是提出“美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角度”,“美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近日在阅读朱光潜先生《谈美》中的几篇文章后,若有所思,思考有三,分别是:“什么是美感”、“什么又是美感态度”;“美感态度的价值意义所在何处?”。

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朱光潜先生分别指出了我们常有的三种态度即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这三种态度归纳起来也可以说是我们对于一种事物不同的看法与认识,比如,你是一位木商,你会从实用的角度去思考怎么买它,怎么砍它,怎么运它;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便会根据自己的本性从科学的角度去把它和植物学科联系在一起,研究它的生活习性与其他植物的不同;你是一位画家,便会仅仅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观察它的色彩姿态。从这三种不同的主体态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前两者是把古松联系到了其他事物上即用一种联系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而后者的画家是只从事物本身去看待古松即用一种孤立的思维去感知事物。文中对于美感的定义是—“美感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这一定义与克罗齐的“直觉即艺术,直觉即表现”有共通之处。二者都在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作用。

另在“文学的本质”问题探讨中,曾有过多种说法,最著名的便是三说—模仿说、再现说、表现说。其中,克罗齐是著名的表现论者,在他看来,人以直觉的方式对一件事物有了意象时,就已完成了一件艺术品,而美则是成功的表现。其实,可以发现朱光潜对于美感的认识是受到克罗齐的直觉说和心理学说的影响的,且文中作者对于美感定义及态度是属于其早期的美学思想的,这与写于1932年的《谈美》相契合,后朱光潜又在1957年发表《论美是客观于主观的统一》一文对于自己美学思想观点的变化进行了表述,也就是说朱老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主观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但是不能够否定的是—“美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说的再具体一点,“美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心物统一的过程。比如黑格尔《美学》中一个小男孩拿起石子扔向湖面的场景,就是一种观照,这是在已经遗忘了自己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之后所呈现的“失我”的状态,也是只为“自身的原因”来体验对象。“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所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①(《美学》)

“美感的态度不带有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②(《希腊女神的雕塑和血色鲜红的英国姑娘》)这是美感态度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一特点与“柏拉图式的恋爱”是极为相似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即指追求心灵的沟通达到精神的恋爱。这种恋爱不以占有为目的,那么美感所要追求的态度也就是要除去实用与科学的态度,不以占有为目的的精神的欣赏。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朵特别美丽的花朵,是把它摘下来拿回家欣赏,还是站在天地之间静静的观赏这物体本身。这就是占有和不占用的表现了,前者的行为仅仅只是为了占有它,并且享受这种占有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后者的行为可以说是无目的纯粹的欣赏物体的美。

“美感经验的特点在‘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形象。”③(《希腊女神的雕塑和血色鲜红的英国姑娘》)“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④(《情人眼底出西施》)这是美感态度的第二个特点,这让我们想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是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无为并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要做,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要强加,不要妄为,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无为中所透露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看似是以一种无为消极的审美态度去欣赏美,但是也通过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得到了我们心灵精神的互通。比如,在无为里用“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得到的一种精神上的感动。

“在美感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⑤(《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这是美感态度的第三个特点,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棵古松一样,画家对古松的欣赏是从美的角度去看待,但个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色彩,比如,木商和植物学家对它的欣赏是离不开实用与科学这两个角度的,而这三个人的不同态度就是人与世界的三种关系,它包括认识、价值、审美这三层即“真善美”。因此对于美感的态度是需要我们抛开真与善这两方面的,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听从自己内心直觉的审美,也正是因为有它,我们才不会把它复杂化或者说夹杂着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美感态度也应具备“自由”和“无功利”的态度,但此“自由”非彼“自由”。我试举一个例子,比如你饿了,你是去吃还是不吃,这两个选择关系着你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如果你选择去吃,那么你就是不自由的,因为你肚子饿了要去填饱肚子只是为了满足你的本能欲望,所以你并不是自由的。相反,你饿了但不去吃饭,这时的你就是自由的。

那么联系到美感态度,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在商店看到了一件美丽的裙子,此刻你会冒出两种想法—买下它或不买它。买下它看似你是自由的,但是你并不自由,因为你是受到本能欲望的指使,这时的你只是为了享受购买和试穿的快感。另外一种你只是单纯的欣赏,站在审美的角度去感受衣服的色彩样式,因此你获得的是精神的美感。从文学审美属性的目的角度来看,文学分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那么美感态度也应该包含“无功利性”,确实,对于一件事物的欣赏,如果我们带着功利的心态去感悟,只能说看到的更多的是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而不是事物本身自己,因为你把一件事物的专注度分散到了几种事物上去,忽略了物的本身。总的来说,美感态度就是自由的无功利的不占有不乱为的态度。

朱光潜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甚至提出“真和美的需要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美感在美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美感态度更是如此。美感态度的价值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无为而有为”的价值意义。看似审美主体是消极的不发力的,但是他是在暗暗发力,是在等到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的刹那迸发,是在沉淀到极限的精神的共鸣。比如,《棋王》中的王一生,颇具道家的仙风道骨,尤其在他一对九时,默默不动,面如土色,但是他是在暗暗发力在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九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棋王”。延伸到我们生活中来,看待某个物体,也应该从“无所为而为”的角度思考。正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觉,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二,“无功利中的隐性的功利”的价值意义。美感态度是无功利的,但是在无功利隐含着功利。美感态度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教化或者启发。比如我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需要用无功利的审美态度去阅读,就拿《红楼梦》来说,带着无功利的美感态度去欣赏,我们看到《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等,但是在无形中我们也会受到一些启发,这就是审美中隐性的功利的价值所在。

第三,“看不见的竞争力”的价值意义。“当美像沙漠里的暗流一样,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就会成为永远的竞争力,变成一种可以长久使人安定的力量。”这是蒋勋先生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所说的一句话。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美感也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何为美感的竞争力?内容有三:首先,美感可以净化你的灵魂。茅盾在《欣赏与创作》中曾说“我们欣赏艺术形象时,在感情上受到打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了灵魂,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作用。”而生活中我们的审美态度或者说美感态度也是起到这个作用的,当我们观赏事物时,在看到其实用性后,也会看到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质,它会让你更专注集中,得到精神的丰厚,灵魂在肉体的基础上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其次,美感是道德的基石。比如,在蒋勋的文章里有一个例子:当社会出现糜烂甚至往外蔓延的时候,你看到一个好人或者一个美的事物时,你不会折损侮辱他,而是选择跨过去。对于一个事物的评价与认识,是经过美感体验而得来的,也是因为有了对它的美感的认识,才会对它说——美。美感起到了提升我们认识能力的作用,也带给了我们一些道德上的约束。譬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总之,美感是主体与客体沟通的中介,同样也是我们对于另一种生命的认识与欣赏。

猜你喜欢
朱光潜功利直觉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数学直觉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