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安徽乐团交响乐团,安徽 合肥 230022)
不同时期的中提琴本身的结构也稍有不同,在演奏团体中的地位具有明显差异性。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不同,对音乐内容的喜好也有很大区别,导致一些乐器在某些特殊时期可能得不到重视,相应的演奏技巧也并未得到较好的精进和优化的机会。中提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乐器,作为弦乐器的一种,在演奏团体中往往不可或缺。无论是在巴洛克时期,还是古典音乐盛行的时期,中提琴在演奏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右手运弓的技巧在不同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现阶段,中提琴右手运弓的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此种运弓方式也扩展到了小提琴、大提琴中,从而对提琴类乐器的运弓技巧的发展和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在讲解中提琴的运弓技巧时,往往会要求学生做好身体关节的放松工作,在调整呼吸节奏的基础上,将身体的力量集中在手腕上,从而获得更为有力灵活的运弓效果。一般而言,手部动作变化越快,力量越集中,中提琴音色的变化也会更为明显,人们听感的变化也会更加强烈。为了增强中提琴运弓的灵活度,在使用右手运弓的方式时,演奏者应注意握弓手指深度以及运弓的提前量。首先,从中提琴握弓手指深度的角度分析,限于中提琴本身的结构特点,琴弦振动的传递时间比较长,声音的削弱现象比较明显,为此,为了保证音质和音色的整体质量,在演奏时,演奏者应尽量扩展手指与弓杆的接触面积。一般而言,弓杆与食指的接触位置为食指的第二关节处;其次,从中提琴运弓提前量的角度分析,由于中提琴本身发音的滞后性,为了配合其他乐器,在演奏时,演奏者应准备相应的运弓提前量,将中提琴的发音点靠前一些,这样可以提高乐团演奏的整体质量。
演奏者在演奏中提琴时,应注意手部动作的协调性,与演奏小提琴不同,左手的按弦上音位距离更宽,四根琴弦平面弧度也更大,导致右手在换弦时的运动距离更多,不单需要左右手的协调,还需要身体的协调配合。在调整身体整体的演奏状态时,演奏者应依据演奏音符的特点灵活变换,在演奏c弦或者a弦时,尽量及时调整中提琴的把持角度,配合正确的换弦动作,灵活调整中提琴的运弓时间。在此基础上,演奏者还应选择合适的动作幅度,不同幅度之间的运弓时间不同,对中提琴演奏节奏的影响也不同。这种节奏调整的方式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应积极总结演奏经验,不断打磨自身的运弓技巧,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演奏节奏,提高中提琴演奏的整体质量。
首先,乐器本身具有其独特的发展时,无论是结构性的调整,还是演奏方式的变化,均是一个时代音乐风格的体现,也凝结了不同时期演奏者的智慧,研究并分析不同时期中提琴右手运弓的技巧,即为与不同时期的演奏者进行对话,从而汲取不同时期演奏者的演奏经验,将其作为营养,加入到现当代的中提琴演奏过程中,可为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提供良好优质的参考资源;其次,从音乐艺术的发展史角度分析,不同时期右手运弓的技巧也代表了不同时期中提琴的演奏历史,一个具有历史的乐器才是优秀的乐器。在研究和分析此类历史内容时,现代的演奏者可真切感受当时中提琴演奏的氛围,并从中得到与中提琴演奏相关的经验。另外,右手运弓技巧本身的适应性问题也可在不同时期的演奏历史中找到。无论是表现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还是表达演奏者的音乐思想,中提琴的演奏方式均会对此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演奏者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借助此类问题,演奏者会在中提琴的运弓方式上不断变化、精进,最终形成适应性较强的运弓方式,从而为后世中提琴的发展提供了奠基性的资源,引导后来者借助此类资源精进演奏技巧,发挥中提琴演奏的优势,提高中提琴演奏的质量。
在巴洛克时期,中提琴的握弓方式与当时的舞蹈形式有关。一般而言,此时期的运弓方式主要包括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使用法国式的运弓方式时,演奏者需要注意提高演奏的节奏,进而适应舞曲的演奏特点。为此,在握弓时,演奏者右手的位置往往更靠近中提琴的马尾处,并且演奏者会将拇指放在中提琴的弓毛的下方,而在弓杆的主体部分只放置三个手指。这种握弓的方式非常适合短弦类型的中提琴,而表现出非常欢快明朗的演奏节奏;在使用意大利式的中提琴演奏方式时,演奏者需要将身体的姿势以及手部的动作与琴弦较长的中提琴结合起来,提高演奏姿势的适应程度。为此,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拇指往往更靠近中提琴弓杆的边缘位置,并在弓杆的主体上防治四根手指,并且适当调整手指与中提琴马尾之间的距离。这种握弓的方式非常适合演奏鸣奏曲,在当时还是非常常见的,并且此种握弓的方法可更好地适应演唱者的歌唱性,在音乐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这种握弓的方式与巴洛克时期中提琴的结构形式也有关,这种弓尖较轻、弓根部较重的中提琴非常适合此种右手运弓的技巧。
在古典时期,人们逐渐重视演奏者的演奏状态,特别是手部的状态。此时,人们觉得演奏者本身的状态应该比较轻松,演奏的整体风格也应更加轻松,为此,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时,往往会将右手演奏的姿势表现得更为自然,并加大了手臂分开的角度,与弓杆本体的相对位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9世纪初期,演奏者在演奏中提琴时,更喜欢将中提琴靠近身体,手腕的活动空间明显增加,弯曲程度也更为明显。这种演奏形式对后期中提琴的演奏方法产生了较为关键的影响。18世纪中后期,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中提琴结构,一些演奏者在实际演奏时会选择将拇指伸直,并使用触点式的食指按压形式,此时的食指与其他手指的分开角度比较大,相应的压力调整效果较为突出。相较于巴洛克时期的运弓方式,虽然两者均为短弓的运弓方式,但右手的运弓强度不同,演奏的时长变化也不同,并且在图特弓出现之后,基于慢乐章的连弓演奏形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演奏的范围更为广泛,适应性也更强。
在浪漫主义时期,中提琴的演奏出现了极具创造性的局面,而打开此局面的艺术家即为帕格尼尼。在此时期,帕格尼尼创造出了新型的演奏形式,借助中提琴本身的结构特点,变化出了更为新颖的节奏表现形式。此时,右手运弓技巧其实与左右技术之间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表现出右手运弓技巧的丰富性和优势,帕格尼尼在汲取了前人演奏经验的基础上,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渗透进了中提琴演奏的指法、弓法以及演奏的节奏变化技巧中,这样不仅扩展了中提琴演奏的音色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中提琴右手运弓的形式,并将此种形式提升到了历史性的高度。其中,跳弓、抛弓等运弓技巧应运而生,帕格尼尼也正是应用此种运弓技巧,创造出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中提琴曲目,为后世中提琴的发展提供可新思路和新方向。在这种运弓技巧的影响下,一些演奏者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演奏出较多的音符,并且可灵活变化演奏的具体节拍,进而可使用此种右手运弓的技巧,创造出比较有趣的中提琴演奏效果。
进入20世纪之后,中提琴的独奏优势得以体现。一些艺术家,例如普林姆罗斯,创造出了更适合中提琴独奏的右手握弓形式。具体而言,普林姆罗斯在演奏中提琴时,会有意将拇指弯曲,但弯曲的幅度不大,可恰巧碰到食指,而此时,小拇指也可按压一些在弓杆上。这种右手运弓的演奏技巧可促使演奏者在演奏时,演奏出更大的音量,整体演奏节奏的变化也更为明显,因此这种运弓方式非常适合中提琴的独奏。另外,在20世纪,电子乐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一些电子乐制作者也会将中提琴加入到电子乐的制作中。由于中提琴本身的声音比较浑厚,制作者可利用中提琴的声音作为电子乐乐章的主要背景音,为电子乐创造出更为浑厚的音质,整体的演奏气势较好,这也是中提琴发展的一个契机。新的世纪,中提琴本身的发展途径也更多了,右手运弓的技巧在艺术家的手中不断打磨,演奏的灵活性明显增强。
总之,本文在分析了中提琴右手运弓的技术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提琴右手运弓方法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脉络,并提及了不同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也正是由于不同艺术家的创造和创新,中提琴右手运弓的技巧得以不断地打磨和升级、优化。中提琴演奏者应明确中提琴右手运弓技巧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现阶段音乐创造的实际特点,灵活变化中提琴右手运弓的具体形式,在发挥中提琴演奏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右手运弓技巧的适应性,提高中提琴演奏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