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代志会,傅金祥,李旺育
(沈阳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需要处理达标后排放[1]。从废水中去除Cu2+有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膜分离、吸附、絮凝沉淀和生物化学等方法[2-5],但这些方法大都操作困难,运行成本高,去除效果相对不好,而吸附法[6]因操作简单、处理效果较好而被广泛应用。
纤维素(CNC)是天然高分子材料之一,来源广泛,可再生[7]。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是将纤维素作部分解聚,然后除去非结晶部分并提纯而得,其绿色环保性和价格低廉性使其成为制备吸附剂的主要材料;但因其本身的氢键作用使其吸附容量有限[8-10],而通过在其表面改性接枝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并引入氨基,可得到氨化微晶纤维素吸附剂[11],或以自由基聚合(ATRP)、开环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等方式得到多种功能材料,大大改善其对Cu2+和Pb2+的吸附效果。自由基聚合法[12]反应条件温和,在溶液、乳液、细乳液和悬浮液中均可发生,且成本低。
试验研究了在水溶条件下将丙烯酰胺接枝到微晶纤维素表面,得到改性微晶纤维素复合材料,并用于从模拟废水中吸附去除Cu2+,以期为开发纤维素基吸附剂提供参考,也为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污染治理提供可供选择的材料。
模拟废水:用1 000 mg/L的Cu2+标准溶液(Cu(NO3)2·3H2O)稀释所得,溶液初始pH为4~5。
试剂:微晶纤维素(MCC)、丙烯酰胺、过硫酸钾、无水乙醇、氢氧化钠、氯化氢,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有限公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析纯,阿拉丁上海晶纯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电子分析天平,EL-104型,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恒温培养振荡器,ZDP-250型,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BGZ-246型,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研磨机,A11基本型,德国IKA公司;明澈纯水机,F7JA24418型,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H计,pHS-3C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Z-5000型,日本日立公司。
1.2.1 改性微晶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
三颈烧瓶中加入微晶纤维素6 g及适量蒸馏水,升温至40 ℃(三颈烧瓶置于水浴锅中),通氮排氧10 min,加入0.4 g引发剂过硫酸钾(KPS),搅拌反应15 min以产生自由基;加入40 g丙烯酰胺(AM)和0.03 g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充分混匀后反应2.5 h,得到凝胶状聚合物[12];冷却至室温后,将所得聚合物浸入乙醇中去除残留的未反应AM单体,用去离子水洗涤数次并反复渗析,最后真空干燥,得到吸附剂P(MCC-AM)。将干燥后的P(MCC-AM)用粉碎机粉碎,过80~100目筛,留存备用。
1.2.2 改性微晶纤维素吸附剂的表征
采用SSX-550型扫描电镜对微晶纤维素(MCC)、改性微晶纤维素P(MCC-AM)进行表征。将一定量粉末粘到检测盘的双面胶上,平铺均匀后进行喷金处理以增加其导电性,然后将检测盘置于扫描电镜真空室中,观察MCC和P(MCC-AM) 的表面形态。
1.2.3 改性微晶纤维素P(MCC-AM)吸附Cu2+
向多个150 mL锥形瓶中加入50 mL、一定Cu2+质量浓度的废水,再加入不同质量P(MCC-AM)粉末,在不同温度、搅拌速度150 r/min条件下充分振荡一定时间,反应结束后静置5 min,然后用针管注射器取上清液,经0.45亲水式针孔滤膜过滤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u2+质量浓度,计算Cu2+去除率(r)及P(MCC-AM)对Cu2+的平衡吸附量(qe)。计算公式[13]如下:
(1)
(2)
(3)
式中:ρ0—吸附前溶液中Cu2+质量浓度,mg/L;ρe—吸附平衡后溶液中Cu2+质量浓度,mg/L;V—溶液体积,L;m—吸附剂投加量,g;qe—吸附平衡时吸附剂对Cu2+的吸附量,mg/g;qt—吸附t时间时吸附剂对Cu2+的吸附量,mg/g;ρt—吸附t时间时溶液中Cu2+质量浓度,mg/L。
1.2.4 P(MCC-AM)吸附Cu2+的动力学及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分别向5个150 mL锥形瓶中,加入50 mL、Cu2+质量浓度1 mg/L的溶液,再加入P(MCC-AM)粉末0.1 mg,调溶液pH=7。分别在25 ℃和35 ℃、搅拌速度150 r/min条件下于恒温振荡箱中振荡不同时间,反应结束后静置5 min,然后取上清液测定Cu2+质量浓度,计算P(MCC-AM) 对Cu2+的吸附量。
吸附等温线:分别向7个150 mL锥形瓶中,加入50 mL、Cu2+质量浓度不同的溶液,再加入P(MCC-AM) 粉末0.1 g,调溶液pH=7。在25 ℃、搅 拌速度150 r/min条件下于恒温振荡箱中振荡60 min,反应结束后静置5 min,取上清液测定Cu2+质量浓度,计算P(MCC-AM)对Cu2+的吸附量。
MCC和P(MCC-AM)粉末放大1 000倍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1所示。
a—MCC;b—P(MCC-AM)。图1 MCC及P(MCC-AM)的扫描电镜照片
由图1看出:未改性的MCC表面光滑、呈细长柱状;改性后的P(MCC-AM)呈多孔结构,是一种三维网格结构高分子聚合物,表面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孔道,比表面积大幅增加,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大幅提高。
2.2.1 反应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含Cu2+废水50 mL,Cu2+质量浓度1.0 mg/L,P(MCC-AM)粉末质量0.1 g,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7,在温度25 ℃、搅拌速度150 r/min 条件下,反应时间对P(MCC-AM)吸附Cu2+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反应时间对P(CC-AM)吸附Cu2+的影响
由图2看出:在0~120 min内,随反应进行,P(MCC-AM)对Cu2+的吸附量逐渐升高;吸附时间40 min内,吸附去除率提高较快;40 min后,吸附去除率变化缓慢,最终达到吸附平衡;吸附60 min 时,Cu2+去除率达86%,P(MCC-AM)对Cu2+的吸附量为0.43 mg/g。反应初期,P(MCC-AM) 可以提供大量吸附位点,而反应后期吸附位点逐渐达到饱和,吸附去除率趋于稳定。
2.2.2 反应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温度对P(MCC-AM)吸附Cu2+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反应温度对P(MCC-AM)吸附Cu2+的影响
由图3看出,反应温度对P(MCC-AM)吸附Cu2+有较大影响:随反应温度升高,P(MCC-AM)对Cu2+吸附量逐渐提高;温度为25 ℃时,Cu2+去除率达84%,P(MCC-AM)对Cu2+的吸附量达0.420 mg/g。 随温度升高,Cu2+在溶液中的迁移速率增大,P(MCC-AM)的溶胀性能提高并表面活性发生改变,增强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温度高于25 ℃,P(MCC-AM)对Cu2+吸附量提高幅度不大,此时,P(MCC-AM)吸附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2.2.3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溶液pH对P(MCC-AM)吸附Cu2+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溶液pH对P(MCC-AM)吸附Cu2+的影响
在25、35 ℃条件下吸附不同时间,溶液中Cu2+质量浓度为1.0 mg/L,P(MCC-AM)对Cu2+的吸附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温度下,P(MCC-AM)对Cu2+的吸附去除效果
由图5看出,不同温度下,P(MCC-AM)的吸附去除率均随反应进行而升高,35 ℃下升高速度更明显。表明P(MCC-AM)对Cu2+的吸附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有利于P(MCC-AM)的溶胀及加大分子间作用力,进而促进吸附反应进行。
对P(MCC-AM)吸附Cu2+的试验数据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拟合方程式[14]如下:
ln(qe-qt)=lnqe-k1t;
(4)
(5)
式中:t—吸附时间,min;qe—平衡吸附量,mg/g;qt—吸附t时间时吸附量,mg/g;k1—准一级动力学吸附常数,min-1;k2—准二级动力学吸附常数,g/(mg·min)。
拟合曲线如图6所示,拟合参数见表3。可以看出:在25、35 ℃条件下,P(MCC-AM)对Cu2+的吸附反应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446 3、0.444 78 mg/g,与试验结果相符,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表明P(MCC-AM)吸附Cu2+主要是化学吸附。
图6 不同温度下,P(MCC-AM)吸附Cu2+的准一级(a)、准二级(b)动力学模型拟合曲线
表3 不同温度下P(MCC-AM)吸附Cu2+的动力学模型参数
P(MCC-AM)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Cu2+的吸附等温线如图7所示。
图7 P(MCC-AM)对Cu2+的吸附等温曲线
由图7看出,随Cu2+质量浓度增大,P(MCC-AM)对Cu2+吸附量提高。Cu2+质量浓度较低时,P(MCC-AM)表面活性位点相对较多,有利于吸附;Cu2+质量浓度较高时,P(MCC-AM)表面的活性位点被占据并逐渐达到饱和,大量Cu2+变为游离状态。
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拟合P(MCC-AM)吸附Cu2+的试验数据,确定P(MCC-AM) 对Cu2+的平衡吸附量与Cu2+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吸附机制。
Langmuir方程式[15]为
(6)
Freundlich方程式[16]为
(7)
式中:qe—平衡吸附量,mg/g;qm—吸附剂理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mg/g;ρe—吸附平衡时Cu2+质量浓度,mg/L;kL—Langmuir模型吸附常数,L/mg;kF—Freundlich模型吸附常数,mg/(g·mg1/n);n—无因次参数。0.1<1/n<0.5, 表示P(MCC-AM)对Cu2+的吸附反应容易发生;1/n>2,则表示P(MCC-AM) 对Cu2+的吸附反应难以进行[17]。
P(MCC-AM)对Cu2+的等温吸附模型拟合曲线如图8所示,拟合参数见表4。可以看出:Freundlich模型拟合曲线相关系数(0.98)大于Langmuir模型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0.95)[18],表明吸附反应中多分子层吸附占主导地位,均匀的单分子层吸附占次要地位;此外,无因次参数1/n在0.1~0.5之间,表明P(MCC-AM)对Cu2+的吸附较易于发生。
图8 P(MCC-AM)对Cu2+的Langmuir(a)、Freundlich(b)等温吸附模型拟合曲线
表4 P(MCC-AM)吸附Cu2+的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参数
以MCC和AM为单体,在水溶液中利用自由基聚合法将AM接枝到MCC上得到改性微晶纤维素复合材料P(MCC-AM)。P(MCC-AM)是一种有三维多孔结构高分子聚合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增强了对Cu2+的吸附作用。对于pH=7的溶液,在25 ℃条件下吸附60 min,P(MCC-AM)吸附Cu2+的效果最佳,吸附量达0.43 mg/g;吸附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P(MCC-AM)对废水中Cu2+有良好的吸附去除效果,可用于含Cu2+废水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