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波 刘彦成 申春生 康 凯 刘 垒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渤海石油研究院, 天津 300459)
渤海湾盆地中的LPX油田是油气储量达10亿吨级的海上特大型整装油田,属典型的薄互层状稠油油藏,埋藏浅、成藏晚、储量大、储层非均质性强、纵向流体差异大。油田开发初期追求单井产能,采用稀井网、大井距、多层合注合采的开发模式,中高含水期后平面、层间、层内“三大矛盾”突出,油田含水上升快、产能自然递减率大、水驱采收率低,综合调整面临巨大挑战。
油田开发的综合调整主要有3种方式[1-6]:一是平面调整,通过井网加密来挖潜,关键在于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二是层内调整,通过定向井+水平井联合挖潜,关键在于明确砂体尺度与井网的匹配关系;三是层间调整,通过细分开发层系,减缓层间干扰,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关键在于层系划分界限下的干扰系数定量表征和产能评价。从LPX油田复杂构造影响下的薄互储层特征和多层合采开发状况来看,要实现油田开发效果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则需同时破解构造精细解释、储层精准预测和产能定量评价的问题。为此,近年来以提高油田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标,以构造解释和薄互储层描述为基础,以层系重组和井网重构为途径,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关键技术。
鉴于LPX油田的地震资料品质差、断裂系统复杂,建立气云低速带的高精度速度模型,提出“早期垒-堑、晚期走滑”的构造演化模式,对油田复杂构造带进行多级次断裂刻画,提高对全区断层识别和归位的精度;对气云区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次级断层进行系统刻画,更新了油田断裂系统,为合理制定综合调整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LPX油田,气云导致地震波场复杂、原始地震信噪比低、资料品质差。研究发现,气云区内潜波信息往往以初至波的形式出现,易于拾取,射线密度能够满足反演需求。基于潜波能量开展速度分析,构建气云区附近的浅层速度模型,并以此为初始速度模型开展偏移速度分析,从而构建了气云低速带的高精度速度模型(见图1a),所得成像质量有明显改善(见图1b)。
在重新处理资料和构造演化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用于油田断裂分析的频率域多尺度断裂检测技术。通过高分辨率频谱分解算法,生成一系列单频体,并得到相应的振幅体和相位体。对不同频率的振幅体和相位体进行边缘增强,识别不同频率上波形、相干、曲率等多种优选的不连续性属性。运用自适应的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反映不同尺度的断裂属性体,作为最终的综合断裂检测数据体。与常规的断层识别方法相比,新技术提高了断层解释的精度和效率,对断层的反映清晰、准确,可解释性强(见图2),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信息。
图1 气云低速带偏移速度模型和地震成像剖面示意图
在LPX油田的综合调整过程中应用断裂检测新技术,精细解释和优化断层12条,指导井位优化调整10井次,提供精细断点预测和施工风险提示18井次,为完成井位部署及其精准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LPX油田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物源复杂,薄互储层发育(厚度小于5 m的储层占75%),不同油组沉积厚度存在差异。研究提出了限制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通过分析“源-汇”耦合控砂机制,开展基于过程响应的沉积演化,改进时深标定下的砂组刻画方法,建立基于“源-汇”耦合控砂机制的浅水三角洲薄互储层精细表征技术。克服了地震资料分辨率低、沉积模式认识不清等难点问题,在LPX油田储层预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结合LPX油田双物源和古地貌的双重限定作用,建立基于“源-汇”耦合的限制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见图3),突破传统有关浅水三角洲沉积认识的局限,进一步明确了油田馆陶组储层展布规律。
鉴于“源-汇”的时空叠加影响,通过“古地貌和水动力”控砂理论,明确了局部古地貌对浅水三角洲储层的重要控制作用。同时,结合岩心、测井、地震和动态资料,建立了LPX油田馆陶组主力层的沉积模式(见图4)。
图4 馆陶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相
LPX油田薄互储层发育、井斜大、VSP资料少,利用传统的Han公式进行时深标定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制约了储层预测精度。针对具有可靠声波测井数据的井,综合考虑岩石物理和多项储层参数如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等,改进Han纵波时差公式,并利用声波曲线重构技术优化油田部分区域的速度模型,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时深标定精度。在LPX油田进行了薄互储层砂组层次预测,对储层厚度的预测精度由平均81%提高到了平均90%(见表1);模型拟合精度提高了15%。
表1 薄互层砂组储层厚度预测精度
LPX油田属于大型复杂断块油田,平面划分22个区块,纵向细分47个小层,各区块、层位资料特征差异非常大,且经过15年的开发,积累了大量的动态与静态资料和基于不同角度的储层研究成果。基于任何一种单一资料或研究成果的地质模型,都无法对油田进行全面准确的描述。因此,采用了分级约束的办法来实现三维地质模型精确描述。
首先,应用地震属性资料、井点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通过多资料耦合而建立精细单砂体平面分布模型;以单砂体平面分布模型为平面约束条件,与实钻储层垂向分布耦合,建立储层三维趋势模型;以三维趋势模型立体约束,建立岩相模型。
其次,考虑到LPX油田核心部位存在气云区,地震资料品质差,但钻井资料丰富,部分主力层位有构型解剖成果;油田边部气云区外井点较少,但地震资料品质较好,部分层位有地震砂描资料,于是根据确定性资料分别建立局部构型解剖模型和地震砂描模型。即:利用立体趋势约束建立基础模型,利用砂描成果建立三维砂描模型,利用密井网资料建立三维构型模型。将3种模型有机融合于一体,提高储层精细表征的精度和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这种针对薄互储层的多级次建模及差异化模型融合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储层研究效率,也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和模型拟合精度。
产能评价是伴随油田开发过程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LPX油田开发采用的是层系合注合采模式,多层开采模式下的产能预测已十分困难,而且油田的薄互储层较为发育、纵向流体差异大、层间水驱不均,中高含水期后层间干扰又十分严重。研究表明,薄层比例、流度差异(流体性质差异与储层物性级差的综合表征)和压力状况等因素,是控制层间干扰系数的关键。因此,基于岩心实验、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将影响层间干扰系数的单一因素(如薄层比例、渗透率差异、压力差异)进行定量表征,绘制薄互储层层间干扰系数定量表征图版,并将其运用于产能预测模型中。
海上多层砂岩油藏早期通常采用定向井开发。在其无水采油期,产能计算公式主要有裘比公式、Cinco-Ley公式、Besson公式和Vandervlis公式等[7]。其中最常用的单层产能预测模型是Vandervlis公式,如式(1)。
(1)
式中:Q—— 日产油量,m3d;
Kair——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μm2;
Kro—— 油相相对渗透率;
h—— 有效厚度,m;
Δp—— 生产压差,MPa;
μo—— 原油黏度,mPa·s;
Bo—— 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rwe—— 有效井筒半径,m;
rev—— 供给半径,m;
Sθ—— 井身结构表皮系数;
Sd—— 完井表皮系数。
在Vandervlis公式的基础上考虑层间干扰系数,建立多层产能预测模型。首先,考虑实际生产中部分薄层连通性较差、平面展布范围有限,引入薄层比例干扰系数。现有井网条件下,薄层比例越大则干扰越严重。结合油田实际区域的薄层比例,计算该区域的薄层干扰系数。
其次,在对多层砂岩油藏初期不含水阶段渗流能力表征的基础上,在中高含水期关键是描述层间干扰的影响。借鉴文献[7]采用的层间干扰系数研究方法,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生产数据,建立水淹后渗透率级差引起的层间干扰系数表达式,如式(2)。
(2)
式中:αo—— 产油干扰系数;
Kmax—— 最大空气渗透率,μm2;
Kmin—— 最小空气渗透率,μm2;
fw—— 含水率。
此外,结合研究区纵向层间压力差异的特点,基于矿场MDT随钻测压数据统计结果,对于储层厚度、生产压差、随钻测试压力等变量对压力干扰系数的影响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确定适用于研究区的层间压力干扰系数,其表达式如式(3)。
(3)
式中:β—— 压力干扰系数;
h亏—— 亏压层厚度,m;
h超—— 超压层厚度,m;
p亏—— 亏压层压力,MPa;
p超—— 超压层压力,MPa;
pi—— 单层压力,MPa;
Δpi—— 生产压差,MPa。
联立式(1)(2)(3),获得多层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定向井产能Jo计算公式:
(4)
式中:γ—— 薄层干扰系数。
此方法成功应用于LPX油田综合调整方案产能设计中。从统计的油田已投产10口井的生产数据来看,考虑层间干扰系数的产能预测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准确度较高,平均预测精度达90%。
渤海湾盆地的LPX油田为典型的薄互层状稠油油藏。为提高油田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近年来以构造解释和薄互储层描述为基础,以层系重组和井网重构为途径,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技术。首先,建立了气云低速带的高精度速度模型,形成了适应复杂构造带的多级次断裂刻画技术,改变了油田沿用多年的构造断裂模式。其次,对油田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模式及储层主控因素开展研究,提出了限制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改进时深标定下的砂组刻画方法,建立了基于“源-汇”耦合下的浅水三角洲薄互储层精细表征技术。同时,基于岩心实验和油藏工程方法,将影响层间干扰系数的单一因素进行定量表征,并将其用于产能预测模型,提高了产能预测精度。LPX油田在综合调整过程的技术探索成果,对薄互层砂岩油藏开发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