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
摘要:要想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关键在于组文的科学性。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围绕时代的兴衰变迁、诗人的人生经历、古诗词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等进行组文。还需要注意的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天然具有群文的特点,教师要善于用好教材,围绕教材中的文本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组文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最大的外在特征在于文本由“一篇”走向“一群”,其内涵不是阅读文本的简单叠加。要想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关键在于组文的科学性。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如何组文?笔者结合教学,总结策略如下:
一、围绕时代的兴衰变迁进行组文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研究文学作品时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时代变迁为线索进行组文。
例如,从初唐“四杰”到盛唐时期的“诗仙”“诗圣”,再到中唐的“元白韩柳”,最后到晚唐时期的“小李杜”,他们的作品直接反映了唐代诗歌风格的转变,也间接地反映出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20课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笔者选择了唐代不同时期诗人的诗作进行组文,带领学生窥探时代的变迁对诗歌的影响。
《登幽州台歌》为初唐名作,一改往日华靡的文风,以“复古”为革新,兴寄风骨,诗风慷慨悲凉,追求个性的张扬,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虽寂寞苦闷,境遇失意,但一腔报国之志溢于言表,其建功立业、闻达于世的愿望也折射出初唐时期国力的强盛。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诗人丰富的想象,使全诗充满豪情,富有大唐盛世的浪漫情调。此时的诗人乐观开放,崇尚自由与自然,富有理想主义,诗歌浑然天成,不做雕饰。这种诗歌所展示的自信与蓬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唐朝经历了上升与发展,此时已迈入辉煌,国力十分强盛,文化空前繁荣。而安史之乱后,盛世不再,浪漫已去,杜甫的《春望》写出了春日长安破败萧条的景象,充溢着爱国之情。《春望》一诗格律严整,反映出此时的诗人更多地锤炼字句,崇尚功力,而不再像盛唐诗人那样崇尚自然天成;不仅如此,他们具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关注民生疾苦,诗歌内容从虚到实,不少诗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牧的《泊秦淮》感情深沉含蓄,是晚唐时诗人夜泊秦淮時触景生情之作,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这一组诗能反映出初唐至晚唐时期诗歌的大概面貌,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现实,对学生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及唐代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种组文方法同样适用于教学其他朝代的诗歌。如宋朝,宋初优待文臣,馆阁酬唱成风,诗风清雅;宋代中期的江西诗派,艺术风貌崇尚瘦研奇拗;至南宋时期,陆游等诗人的诗歌带有恢宏雄放之气;南宋末年的诗歌则趋于慷慨悲壮。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时代的变迁进行组文,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探究诗歌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文化。
二、围绕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行组文
结合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群文阅读,可以了解诗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让学生“触摸”到有血有肉的诗人,准确把握诗人不同时期的心境。
例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王维的诗歌。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3课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补充了《归嵩山作》《终南别业》两首诗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王维出身望族, 20岁中状元,官封“太乐”,可是就职仅数月,就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被贬后的王维,辞官隐居在嵩山,写下了《归嵩山作》。34岁时,王维得到了宰相张九龄的赏识提拔,重回京城。可惜他的仕途仍不顺利,不久,又被排挤而任职边疆。在赴边疆途中,他创作了著名的《使至塞上》。仕途的不顺,官场的复杂,让王维厌倦,大约40岁时,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在隐居终南山期间,王维创作的诗句清新自然又极富禅意,比如《终南别业》。
纵观王维的一生,就像一幅立体画,向右是漫步山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向左是纵身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向前走去是庙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缓步退出的时候,又是一派佛门净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王维。以王维的经历作为议题,选择其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诗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更能通过集中的诗歌阅读了解到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的突出贡献。
按照诗人的成长经历进行群文教学,一方面,可以让诗人形象更加立体;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于其诗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以点带面,更好地拓展阅读。
三、围绕古诗词的意象进行组文
古诗词多讲究含蓄,常用意象表达情思。选择同一意象的古诗词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领略不同诗人在不同心境下寄托于事物的不同情感。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峨眉山月歌》时,笔者围绕“古诗词中的月”,组织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王维的《竹里馆》、张继的《枫桥夜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首诗词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峨眉山月半轮秋”中,“月”是诗人思念友人的寄托,抒发怀人之感;“明月来相照”中,“月”则是作者与自然的对话,是清幽雅致的代言,烘托诗人超脱旷达的心情;“月落乌啼霜满天”之“月”,则是触发诗人情感的媒介,烘托了凄清的氛围,更添作者的愁绪;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的“月”富有理趣,是情感的承载,也是世事变迁的见证。一轮明月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不同的情感,书写出不同的人生况味。
因此,如果教师能着眼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群文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增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四、围绕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组文
诗人在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可能会运用具体的表达技巧。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教师可以选择同一表现手法的一组诗词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该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40337452-CF39-4E08-A258-AE78B6224B83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竹里馆》时,便可以选择王籍的《入若耶溪》、杜甫的《漫成一首》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进行“诗歌中的以动衬静”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王维是“以动衬静”的高手,《竹里馆》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称为“文外独绝”,以蝉噪、鸟鸣来衬托林静山幽,以动衬静,愈见其静,余韵无穷;杜甫的《漫成一首》以“船尾跳鱼拨剌鸣”来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富有情趣;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敲”声更显得月夜之静,突出居所之“幽”。通过课内外结合的一组诗的学习与品味,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以动衬静这一手法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品味到诗歌的意蕴情致。
围绕表达技巧开展群文阅读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词中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诗词探究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除上述组文策略之外,我们还应回归教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天然具有群文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文本进行组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是一组律诗,针对这五首古诗,可以“律诗体裁探究”为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律詩有两大特点,一为结构上讲究章法,二为二三联对仗工整。章法结构上,首、颔、颈、尾四联各有作用,分别对应着起、承、转、合。“起”即开启,或点题,或奠定感情基调;“承”承接上联,或写景或叙事;“转”是诗意转折,宕开一笔,由写景转而写人写事,或由写人写事转而写景;“合”即收束全诗,或议论或抒情,点明中心。王绩的《野望》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人物、地点、时间以及迷茫的心境,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颔联写远望之静谧秋景;颈联转而写所见之人之事,好一幅牧人归家图,本是温馨之景,却令诗人更添孤寂之惆怅;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黄鹤楼》的首联借用典故引出地点及心情;颔联紧承首联,诉说黄鹤楼已有千百年的历史;颈联转而写所见之景;尾联抒发情感,照应首联。
一组五首诗对照进行分析,会让学生直观地领略律诗的章法结构特点,感受“起承转合”所带来的美学效果,对律诗这一诗歌体裁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从中领略到不同诗歌所创造的独特的艺术境界,进而获得熏陶并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佳音.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2] 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 王雁玲,任培,黄利梅.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议题”:思考与建议[J].教育科学论坛,2015(10).
[4] 姚文华,徐月琴.古诗文群文阅读中文本选择的一点思考[J].课外语文,2017(13).
[5] 王琳.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6] 倪文锦.群文阅读:阅读方式的革新[J].小学语文教学,2015(7/8).40337452-CF39-4E08-A258-AE78B6224B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