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梅 李玉荣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增长。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良莠不齐的资讯铺天盖地而来,难免会混淆视听,使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受到影响。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十分重要。文章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例,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及主要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2-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73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再加上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所以,要对其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
(一)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客观分析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可知,多数家长在生活中并未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带领孩子了解法律知识,培养其个人道德品质[1]。而在信息化时代下,很多初中学生都拥有移动设备,能够轻易接触到互联网信息。这就会导致容易冲动、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不良信息及文化影响的概率大大增加。例如,部分中学生在生活中未得到及时引导,但又被武侠片、警匪片中的打斗情节所感染,在和他人产生冲突时,出于模仿心理、好胜心理,便会利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殊不知打架斗殴也会触犯法律。为此,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便能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二)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
青少年因生活经验、辨别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还易成为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受害者。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相对单纯,加上他们的社会经验有限,这便为部分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2]。不法分子会利用初中学生生活经验、法律意识不足的弱点,引导其触犯法律,或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而做好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能够使他们具备更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解他人的哪些行为会使自己的基本权利受到影响,最终拒绝不良行为,或在个人基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
(三)培养初中生健全的人格特征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和情感易波动的时期,对于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如果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的约束,就会导致自身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规范,久而久之,自我意识膨胀,会促使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學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对青少年自我行为习惯的一种矫正,告诉他们哪些事情可以干,哪些行为对自身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法律意识的影响下,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正确认识自身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知识的普及,学生学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践行初中生的行为准则。这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选好法律教学素材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好法律教学素材的选择[3]。在素材及法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个人生活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中有可能面临的一些涉及法律的事件,并将其作为法律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法律知识。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明显增多,为此,网络上的一些热点新闻或娱乐事件,也可以作为教师用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教学素材。例如,调查发现,七年级学生中有很多熟悉网上购物,并且部分学生在购物中会和卖家产生一定的纠纷,但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法律教学的素材,在授课时利用一件网上购物案例作为课堂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为学生普及有关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部分内容。这一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对消费法的学习兴趣大增,积极了解并学习合法维权的相关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法律
法律知识较为枯燥,尤其是法律法条的内容设计较为严谨,且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对活泼好动的中学生而言,可谓是具有“天书”级别的学习难度。若教师直接将相对晦涩的法律法条搬进课堂,不仅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易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创设相关情境,将法律法规的内容融入相应情节、情境中,让学生以具体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法律知识,培养个人的法律意识。在情境创设上,一般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即教师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法律的案例,通过事件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其中的正确行为、错误行为等,最终由教师进行法律知识介绍和总结。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中学阶段会存在一定的校园霸凌事件,但很多受害者及霸凌者往往不知道霸凌行为会触犯法律,仅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保护自己,并约束自身的行为,教师播放了有关校园霸凌的演示动画片,并宣传了学生间正确的相处模式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情况,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他们了解到校园霸凌属于违法事件,并懂得在受到欺凌时应及时寻求成年人的帮助。
(三)游戏活动加深学生法律意识
在做好教学素材选择及法律情境的创设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利用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对法律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从公民应该知晓的基本法律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了解的各项法律法规出发,选择一则为学生创设对应的角色扮演游戏活动,让学生来扮演违法者、受害者、法官或者其他执法人员等,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这类游戏活动往往趣味性更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加了对我国法律的了解,提高了个人的法律意识。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一个游戏。让班内的一名学生扮演“奸商”,一名学生扮演“消费者”,再有一名学生扮演“执法人员”。教师向学生提出“奸商卖给顾客劣质产品或缺斤少两商品”的主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表演,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这个主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激发了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意识,有的学生为了扮演好“消费者”及“执法人员”的角色,通过教材及网络搜索学习了有关消费法的内容,这使他们的表演更为真实和生动。而其他学生通过观看表演,了解了在购物中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以及在遇到该类问题时要如何处理。此外,这一教学方式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班级内笑声朗朗,大家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了法律知识,培养了法律意识。
(四)注重法律的实践运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法律意识,需要将课堂教学中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脱离社会实践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仅仅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意义不大。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问题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将课堂学习的法律知识与亲身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在懂法的同时学会用法。
那么,该如何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呢?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初中生的课堂实践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讲解法律知识时,善于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会、法律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各抒己见。教师则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提高法律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掌握并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完成了法律意识的有效渗透。另外,还可以组织法律知识运用大比拼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意识。要想让法律知識融入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中,就需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指导初中生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犯。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以邀请律师、法律专业大学生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讲座,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强法制教育的实践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也较为特殊的一环,学生在该时期内特殊的心理因素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在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然后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法律、了解如何守法和维护法律的尊严,避免因对法律的理解有限而导致个人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受害者,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邱文璇.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7):12.
[2]谢建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探讨[J].教师,2019(18):75.
[3]刘晓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19(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