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在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平均年龄74.5岁的“学霸天团”,挽起衬衫袖口,合唱一首《少年》,满眼雪鬓霜鬟,白衣飘飘里,竟意气风发,感动了众多网友。他们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几十年前,离开清华园,怀揣梦想,他们投身祖国各地建设中,曾经辗转奋斗,如今安居上海。近日,记者对话了合唱团的数位成员,讲述了他们的青春故事。光阴荏苒,青丝变白发,他们已不再年少,但那颗赤子之心依然火熱!
三句话,铭记一生、受用一生
舞台上,一众银发男声部中,严成钊顶着一头浓密黑发。“头发是真的,颜色是假的。”他向记者坦言。回顾一生,他24年在贵州,8年在海南,53岁时调回上海,担任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退居二线后,又到两家外企工作至今。
严成钊说,这一辈子没有离开化工企业,一直在和危险化学品打交道。如今,自己还能有“利用价值”,心里很欣慰。少年时,他便展露出对化学的浓厚兴趣,196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如愿进入工程化学系。回顾五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他说,大学时代的三句话,让他铭记一生、受益一生。
第一句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他已做到。第二句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清华毕业,他服从分配,“给我一个分配结果,就去贵州的山沟沟了。”他说,自己能去支援国家三线建设,而且是去一家大型化工联合体,专业对口,他很知足。刚进工厂参加建厂时,严成钊做过推罐子的工人,干过木工、混凝土工、瓦工。到了化工装置逐步投产时,就从最基层做起。“光靠坐办公室,得不到化工企业的真才实学。”而这也正是让严成钊铭记一生的第三句话“行胜于言”,这四个字被镌刻在清华大礼堂前的日晷上。正是这种人生哲学,让他一步步从工段技术员做到了常务副厂长。
艺术伉俪,因为音乐结缘
艺术团里有一对伉俪,刘西拉和陈陈,半个多世纪前因为音乐结缘。当时,作为清华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土木系学生刘西拉,有资格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于是,他邀请了学校有名的钢琴才女陈陈为其伴奏。不仅弹得一手好琴,陈陈也是“学霸中的学霸”。
毕业后,为支援三线建设,两人奔赴四川,刘西拉在成都,陈陈在德阳,相距71公里。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刘西拉都去探望爱人。知道陈陈喜欢弹钢琴,刘西拉向同事借来一架闲置钢琴,用推车给她送过去。在四川待了13年后,两人获得公派留美的机会。不到四年,夫妻两人拿到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选择回国。回国后,刘西拉先在清华任教,陈陈来到上海交大,与同事着手振兴电机工程专业。
上世纪90年代,陈陈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了三峡工程建设。她开始在上海和宜昌两地间奔波,往往是放下书本就赶航班,所乘的多是夜间航班。飞机抵达武汉后,再换乘赴宜昌的长途汽车,颠簸一天。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五年。
1998年,刘西拉来到上海交大任职,两人终于结束了多年的“异地恋”。如今,81岁的刘西拉仍活跃在上海交大讲台上,并两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硕博弟子超过百人。
给自己青春的定义
1966年从清华高压电专业毕业后,王显周离开出生地北京,服从分配来到上海,成为华通开关厂的一名装配工。很快,能力突出的王显周被选拔进入全国开关设计赶超小组。“当时我们的开关设计技术都来自苏联,还比较落后。”奔赴东北多地调研学习后,王显周和组员们来到天津开关厂攻坚克难,为了配合市民用电峰谷,他们经常在半夜实验,最终设计出了少油断路器。这个装置至今仍在使用。
1972年,一纸调令又摆在王显周面前。彼时,他刚刚与同厂的陈润芳结婚,妻子怀孕不久,丈母娘也身体抱恙,然而上海重型机器厂急需电气类人才,王显周选择服从指挥,前往闵行工作,一周只能回一次家。
在闵行工作的王显周也迎来了工作生涯最大的挑战之一,维修万吨水压机。这是新中国第一台万吨级水压机,诞生于1962年,可以把300吨重的特大钢锭,像揉面团似地锻压成各种形状的机器零件。飞机、轮船乃至核工程的建造,都需要这个国之重器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部“年老失修”的水压机出现立柱横梁裂痕、电气设备老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上海重型机器厂成立了万吨水压机大修领导核心班子,王显周是成员之一,负责万吨水压机电气系统大修改造工程的全部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因为这个大修工程,王显周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7年,退休后的王显周加入了艺术团。“他以前就唱得很好,就喜欢听他唱歌。”说话时,老伴陈润芳看着他,满眼都是欣赏。朝气蓬勃,刻苦努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是王显周给自己青春的定义。
(摘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