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坚苦卓绝 百折不回

2021-04-07 04:13谢玉进
华声文萃 2021年3期
关键词:炊事员德福长征

谢玉进

洶涌江河拦不住滚滚铁流,漫漫草甸拖不垮坚毅信念,皑皑雪山压不倒钢铁脊梁。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这是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同人民生死相依、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书,名叫《人类1000年》,这本书公布了公元1000年到公元2000年这千年间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100件事情,长征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唯一入选的事情。

长征入选的原因是什么呢?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给出了答案。他说,“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用毅力、勇气和实力书写了一部伟大的人间史诗,在我们这个世纪中,还没有什么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遭遇了无数困难,一次次陷入绝境。国民党疯狂的围追堵截、党内错误路线与分裂主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共同导演了长征的悲壮。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跨越了近百条江河,翻越了40余座高山,其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的意志征服了人类的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的战争神话,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长征途中,每一位红军战士面对自己要走的路都自信而笃定,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红军的命运、革命的命运紧密相连,将“小我”融入到中国革命的“大我”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力量,从而塑造了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就是由这五种精神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

右路军红四团政治委员杨成武在回忆录中说:“红军长征一路上千难万苦,毫无怨言,为的是什么?信念。这个信念鼓舞着我们咽苦如饴,鼓舞着我们忍受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鼓舞着我们忍饥受寒,以致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而在所不惜。”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5月20日他来到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动情地说:“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5月21日,他在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又再次强调,“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他们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最重要的信念就一条,就是相信共产党,相信红军,相信跟着红军走就是有前途,相信共产党做的事情就是为穷苦老百姓好,相信共产党说的就是真理。”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伟大的牺牲精神在红军长征当中处处可见,这种精神既反映在红军的群像里,也反映在每一个战士的言行当中。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队伍中有一个妇女工兵营,其中有一位女炊事班班长叫贾德福。贾德福28岁,是女工兵营中岁数最大的,大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贾老婆”(就是老婆婆的意思)。长征开始后,贾德福自告奋勇背着一口大铁锅。每次遇到国民党飞机扔炸弹时,她不是就地趴下用铁锅掩护身体,而是将铁锅卸下,用身体去保护铁锅。一次敌机来袭,她又把身体趴在铁锅上。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路过,见到这情景十分感慨,他对贾德福说:“贾老婆啊贾老婆,你真行,人家是顾头不顾腚,你呢,是顾锅不顾命。”贾德福爽快地回答说:“全营几百号人,没有锅,咋个做饭,难道让同志们吃生的?”在贾德福看来,锅比她的生命更重要。一个战士能为保护一口锅而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为了革命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长征途中深入人心。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五次反“围剿”血的教训告诉中国共产党人,脱离中国实际的“左”倾路线是危害巨大的,必须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来。

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之后,蒋介石判断红军将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于是迅速调整部署,在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上布下了重兵,摆下了“口袋阵”。

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进入湘桂边境的通道-下乡-长安堡地区,当时,中央红军如果按计划北上,必然要和国民党的优势兵力决战,那将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支持,博古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同意转兵贵州。李德(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的主张第一次遭到了大多数委员的反对,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开始独立自主,坚持从实际出发,摆脱错误路线的束缚。通道会议之后又陆续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杜绝对共产国际的盲目服从,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顧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红军将士都深谙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

长征时期,红三军团某连的九个炊事员为了更好地保障全连战士的生活所需,主动背负超过规定重量的物资行军。由于行军强度非常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规定每人只准挑四十斤的重量,可是,他们却挑了六七十斤。行军途中,炊事班是最辛苦的,部队休息时,他们要烧开水给战士喝,宿营时他们又要安装锅灶、煮饭,每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爬雪山时,有的战士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可是一坐下来就起不来了。炊事员要赶紧上去喂生姜、灌辣子水,把他们拉起来,炊事员这个时候变成了卫生员。炊事班的口号是“不让一个战士牺牲在山上”,但在抢救战士时,两个炊事员却倒下了。到了毛儿盖,进入草原,炊事班长又向司务长建议:“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司务长觉得炊事员已经够辛苦了,不能再增加负担了,没有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炊事员已经把洗脚水烧好了。

战士们异口同声地称赞炊事班,但炊事员却陆陆续续地倒下了。有一天,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走着走着,忽然身子一歪倒了下去,就这样牺牲了。另一个炊事员跑过去,铁青的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继续挑着走。部队到达陕北时,那口铜锅担在了司务长的肩上。战士们流下了眼泪,而司务长的眼泪却早已流干了。大家心里都知道,九个炊事员全牺牲了。

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九个炊事员的故事只是红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一个缩影。在同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的过程当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他们总是把方便留给同志,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红军的宗旨,这一宗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红军的阶级本色。

一方面,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来到于都准备转移。为了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的群众把家里的木板、门板、床板甚至是棺木都捐了出来,最终在约30公里的河段上架起了5座横跨6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从而保障了红军主力顺利渡过第一道封锁线。长征后期,在川西北贫瘠地区,红军的物资极其缺乏,当地藏、羌各族群众在自己都很艰难的情况下,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为红军征服雪山草地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到延安后,高度评价藏、羌群众对红军的大力支援,“长征在川西北,我们是欠了藏民、羌人的债的”。

另一方面,红军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群众的困难,维护群众的利益。“半条棉被”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三位女红军宿营时住在一户贫困老乡家里,老乡家特别困难,连一床被子都没有。第二天临别时,三位女战士执意要将被子留下,但大娘说什么都不收,她知道红军战士遇到的困难更多,更需要这床被子。争执一番之后,三位女战士将被子从中间剪断,留下一半给了大娘。从那以后,老大娘一直打听这三位女战士的消息,并且逢人就讲,什么是红军,什么是共产党,红军共产党便是即便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将一半送给穷苦老百姓的人。

红军战士谢益先进草地时,碰到了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饥饿的孩子,他把自己仅有的一袋干粮悄悄地留给了他们。在以后的几天里,吃饭时他就去挖野菜,没挖到野菜就喝点凉水充饥,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倒了下去,临终前,他还喃喃地说“那两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样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的长征精神指引着一代代人走出他们自己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炊事员德福长征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百元大钞砸到你
加盟厚德福熟食 你找到能干一辈子的好项目
报复
博士厅长沦落千万巨贪,被“转手”的情人是内鬼
百元大钞砸到你
钱学森给儿子“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