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匆匆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就是在这条游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条游船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还孕育出了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长沙、武汉、广州等地的13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地点就在上海代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的家里。
会议持续了一周。7月30日晚,会议受到法租界巡捕房的干扰而被迫中断。当天晚上,几位代表聚集在上海代表李达的家里,商量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再行复会。这时,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议,会议可以转移到她的家乡嘉兴的南湖上继续召开。她说,南湖离火车站很近,湖上有船可以租,如果在船上开会,又安全又方便。大家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于是一致同意把一大转移到嘉兴的南湖上去召开。
代表们陆陆续续赶到了南湖。他们先乘摆渡舟来到湖心岛,登上了南湖的名胜烟雨楼来观赏南湖的风景。观风景只是一个“障眼法”,实际上是代表们先勘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然后才登上了事先租赁的画舫游船。
为了安全保密起见,他们特地让船既不要靠岸,也不要傍岛,就在水面上来回地飘荡。代表们围坐在中舱的八仙桌周围开会,王会悟坐在船头望风放哨。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的话,她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要注意了。为了掩人耳目,船上还准备了麻将牌,一旦遇到巡逻船就打麻将来做掩饰。
南湖的会议进行得非常顺利,这个会议只开了一天,却取得了开天辟地的成果。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会议产生了第一个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就在一条小船上诞生了。
成立之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在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政党,但是它却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后来毛泽东说,“自此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文章的名字是《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以深邃的历史思考和凝练的理论表达,第一次系统地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概括为“红船精神”。
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红船精神就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红船精神就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对建党精神的高度提炼,也是对党的本质的深刻揭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红船精神标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方位和历史使命。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是一种精神暗合。红船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坐标、新航向。从此,船也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很多关键节点上,船与革命一直有着神秘的连接,在小小的船上,我们缔造了很多奇迹。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自豪地写下这样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诗句里记载了红军渡船突破天险的两次战役。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高,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国民党军压进深山峡谷,导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在皎平渡渡江时,一共只有7条船,37名船工打破了夜不渡皎平渡的习俗,用这7条小木船,昼夜不停地运送红军渡江7天7夜,运送了两万多名红军成功渡江。两天后,国民党军队到达了皎平渡时,等待他们的是湍急的江面。没有渡船,国民党军队也只能望江兴叹。
抢渡大渡河,是红军又一次生死攸关的水战。红军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被我们打开了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的北上开辟了一条胜利的通道。
后来,革命局势逐渐明朗,三大战役全胜。国民党用和平谈判的烟幕弹做掩护,积极布控长江防线,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开启了渡江战役。历时42天,木帆船是主要的航渡工具,一举冲破了长江天堑,进发南京。当消息传到北平,毛泽东兴奋挥笔题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萬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南湖红船起航,到奋楫金沙江,从抢渡大渡河到饮马长江,革命的红船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带领中国革命战胜一个个坎坷,取得一个个胜利。而在这背后,是对马恩经典理论的突破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首创性探索。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多次武装起义的失败,表明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将马列经典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开辟了自己的新航道,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见证革命胜利果实的中共一大代表,只有两个人,毛泽东和他身后的董必武。
13位代表中,王尽美1925年病逝;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分别于1931年、1935年、1943年英勇牺牲;刘仁静、包惠僧后来去了国民党任职;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最终叛党投敌;李达因与陈独秀、张国焘不和,于1923年脱党,后来才重新加入党组织;而李汉俊于1927年被军阀杀害。从13位一大代表的命运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来非常的不易。
为什么有些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够做到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为什么又有一些人面对复杂的局势经不起考验,叛党投敌、沦为汉奸?13位中共一大代表截然不同的结局,让我们深深感慨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1936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董必武从日本学习法律归国以后,武汉的老朋友们为他提供了收入丰厚的律师职位,但他拒绝了,而是选择了用新思想来唤醒民众,用兴办教育来教育新人,他和几个朋友一起筹办了武汉中学。由于办学投入多,收入少,他和身边的同事几年下来之后,生活一直非常窘迫,有时候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就只好晚上洗了,晾干,白天再穿。因为经常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需要穿长衫,董必武就和他的朋友几个人轮流着穿长衫,也就是共享长衫。
一个本来可以就高职赚大钱的归国留学生和社会名流为了理想的追求,甘愿过这种贫寒的生活。他曾自题过一首诗,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反映了董必武对马列主义的坚信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坚定的理想离不开百折不挠的奋斗和斗争,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一大代表陈潭秋牺牲时只有47岁。1939年5月,陈潭秋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他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灵活巧妙的斗争。1942年夏,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却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的撤离名单,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
被捕后,敌人对陈潭秋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可他坚贞不屈,被棍棒击昏后,惨无人道的刽子手把用酒精浸泡过的黄表纸蒙在陈潭秋的脸上,再用细麻绳将他活活勒死。他生前说,“我死后要化作一黄土,铺在通向胜利的路上。”
红船精神用革命理想来铸就,靠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延续。这座精神丰碑,不仅是那些彪炳史册的有名英雄铸就的,也更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铸就的。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四川巴中市通江县,这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墓地,两万五千多名红军烈士在此安息。大部分墓碑上连名字都无法镌刻,很多名字已无从考据,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群像在这里定格。
在天安门广场中心,高高耸立着的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有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长江为主题,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近30年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文中镌刻的30年以来不就是从红船起航的中国革命史和奋斗史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中国革命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这条小船上,不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也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党纲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根本政治目的就是实行社会革命。党纲文字不多,只有十几条,却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那就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写照或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舟就是执政者的象征,在《荀子·王制》中有这样的表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载舟,水则覆舟。”
而中国共产党人对舟与水的关系的理解,要比任何一个阶级和政党都更加深刻,中国共产党人也比任何一个阶级和政党更加注重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入党誓词里有这样一句:“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中共一大代表中有几位代表虽然没有走到革命的胜利时刻,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但他们却一直为整个民族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邓恩铭是中共一大少数民族代表,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仅30岁。1922年6月,邓恩铭从苏联回到山东,一方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致力于党组织的发展和山东工人运动的发动。
1931年,他在狱中给母亲写了最后一封家书,其中有一首诀别诗是这样写的:“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不惜惟我身先死,真实地写照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把一切献给人民的最高价值追求。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上诞生那天起,就立下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誓言,自此矢志不渝、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