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
1958年,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满怀豪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广袤的松嫩平原,展开艰苦的地质勘探,终于发现了大庆油田。这一重大发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由此开始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大庆油田建设的过程中,石油工人们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其中王进喜因为油田建设而奋不顾身的先进事迹获得了“铁人”的称号。“铁人”不仅仅是一个先进人物的代表,更体现着一种精神——铁人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困难重重,国防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可以说,当时石油已经成为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新中国的决策者们率领着新中国的石油大军开始向石油进军了。
爱国主义
1959年,我国的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了大庆油田。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开始在大庆展开。在余秋里、康生等人的领导下,调集七万多吨器材来到了茫茫的大草原,几万人的会战队伍从此踏上了艰苦的创业征程。在大会战的誓师大会上,有一位石油工人作为大会战涌现出来的第一名标兵,披红挂花,被职工们敲锣打鼓地送进了会场,这个人就是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出生在甘肃玉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10岁时,他给地主放牛,辛苦干了一年,年终结账的时候,地主说牛丢了,故意克扣他工资。15岁到玉门油矿去做苦工,受尽剥削。
1949年9月,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石油工业的建设中。1956年,王进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带领的“贝乌5队”(“1205钻井队”前身)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1959年,王进喜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去北京参加“全国工交群英会”。群英会休会期间,他去参观首都的十大建筑。路过沙滩街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了一个大包袱,他就问身边的同志,汽车背的是个啥。回答说是煤气包。“背那家伙干嘛?”他又问。“国家缺油,汽车改烧煤气了。”王进喜当时听了大吃一惊。“连首都北京毛主席住的地方都没有石油用了,作为一名钻井队长,真是有愧呀,还有什么脸开大会受表彰呢?”
1960年3月15日,他带领全队带上所有家当,从甘肃玉门出发,日夜兼程奔赴大庆。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的一下子就落到了自己的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
艰苦奋斗
大庆油田的诞生无疑为新中国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也为油田的建设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时的石油大会战,是在困难的时间、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物力财力有限,粮食供应紧张。百废待兴,各个地方都需要石油,而当年石油需求量超过一千万吨,我们最大的生产能力才500万吨,缺口高达一半。因为缺油,我们的工业发展严重“贫血”,举国上下对石油的渴求真是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会战的主战场萨尔图地处高寒地区,遍地是荒原、沼泽、盐碱地,1960年又正赶上了40年不遇的连绵降水,因为洪水隔绝,生活用品送不到,器材设备送不到,支援的队伍到不了,最后连音讯都断了。
萨尔图的冬天很漫长,刚进10月天一下子就冷了起来,最冷可达到零下40℃,冻土层厚达2米。
几万人一下子聚集到这个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各项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暂时都跟不上,生产生活极端困难。当时一无房屋,二无床铺,连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都不够。人们就支起帐篷,打起活动板房,有的干脆在废弃的牛棚马厩里办公住宿。刚开始会战的时候,职工吃的粮食基本上能定量供应,随着会战的逐步推进,工作量越来越大,但粮食供应却越来越少,最严重的时候达到了“五两保三餐”,也就是一天只吃五两粮食。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到1961年年初,有四千多人得了浮肿病,占大会战职工人数的1/10。
然而,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挑战,也没有压倒站起来的中国人。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大庆会战取得了重大成就,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到1963年年底,大庆油田已建成占地146平方公里、原油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原油生产基地,占全国同期陆上总产量的51.3%,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
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建成,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和人民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不管在数量上或者在品种上都已经基本自给了。
“天当房,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野菜包子黄花汤,一杯盐水分外香,五两三餐保会战,为革命吃苦心欢畅。”
忘我拼搏
铁人精神就是在当时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产生的。“铁人”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面对当时严峻的环境,王进喜发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他带领着“1205钻井队”创造了大庆会战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房东赵大娘当时看到王进喜整天在井场和工人们拼命干,一次也没回来睡觉、吃饭,不放心,就煮了一些鸡蛋去井上看看。王进喜睡在发电机旁边的一个泥浆槽子边,身上盖着一个破烂的老羊皮袄,头下枕着一个铁疙瘩,一问,才知道那个铁疙瘩是牙轮钻头。看到此景,赵大娘忍不住掉下眼泪,说,“我活了大半辈子,就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王队长真是个铁人。”“铁人”这一称号很快在当地传开了。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听了汇报,十分高兴,当即决定把大会的第一个标兵就树立为王进喜,名号叫“王铁人”。
在1960年4月召开的油田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会战指挥部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
钻机到了,没有吊车、拖拉机,王进喜带领工人们人拉肩扛运钻机;打井需要水压,正常情况下打一口井大约需要用水五十多吨,但当时水管线没有接通,若等罐车送水,大约还要三天,王进喜带领工人们脸盆端水保开钻;井喷突然发生了,王进喜带头跳泥浆池压井喷……王进喜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铁人精神。
在石油大会战初期,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各种困难矛盾是难以想象的。当时王进喜就要爱人把玉米面炒好,出门就带上。遇上开饭的时候,抓把炒面用开水冲一缸子就是一顿饭。队上干部和工人们不答应,打饭打菜让他吃,他一筷子都不动。他说,“粮食一人一份,我吃了你们吃什么?”有时候干粮袋儿没在身边,他就借故离开,饿上一顿。
工人们常说,“‘铁人上井三件宝,笔记本加炒面袋儿,还有一件羊皮袄。”
科学求实
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12个钻井队。他经常向工人们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会战初期,“铁人”曾带领1205队打斜了一口井。“铁人”向会战领导做了深刻的检讨,还组织干部、工人背水泥,把那口刚刚超过规定斜度的井给填掉了。有人说,“填了这口井不是就给我们标杆队的队史上写下了耻辱的一页吗?”“铁人”说,“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仅要记在队史上,还要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王进喜不是只有浑身蛮力,只知打井过程中追求速度,追求破纪录。其实他很细致,讲科学、讲方法,注重质量,讲究精益求精。他总是教育工人说,只有时时处处事事都想着质量,井才能打直。我们打井的,讲干劲要猛如老虎,讲细致要细如绣花,不打出个笔直的井来,死都合不上眼。
会战职工的家属或孩子从老家到油田,王进喜得知这些孩子们都在荒原上乱跑,他说,“我自己尝够了没文化的苦,绝不能再误了孩子们。”于是,他带人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盖起土台子,搭上木板当课桌,建起了油田的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
无私奉献
王进喜曾说,“我从小放牛。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我愿意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王进喜热爱集体,关心工人。他曾细心地发现,天冷的时候工服不保暖,工人们弯腰或蹲下干活的时候总会露出后腰,于是他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他还给工人们做了皮背心和皮护膝。
“铁人”对职工和家属关怀备至,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铁人”给家里定下了一条规矩,公家的东西一分都不能沾。由于劳累过度,“铁人”当时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上级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给他配了一台吉普车,可他却把这一台车当了大队的生产生活用车,全大队谁都能用,唯独他自己家里人不能用。老母亲病了,大队领导让“铁人”把车派去,准备送老人家看病。可老人家说,进喜定下的规矩,我当妈的不能破。最后还是“铁人”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奶奶去看的病。
1970年10月15日,“铁人”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终年47岁。当时正在开会的周总理得知“铁人”病危的消息,立即休会赶往医院,当他赶到病房的时候,“铁人”已于八分钟之前停止了呼吸。周总理悲痛地说,“我来晚了,我来晚了,‘铁人呐,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铁人”王进喜曾经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其实他岂止是少活了20年,他把一生都交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王进喜用终生实践为我们树立一个做人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廉洁的表率。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铁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