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晓霞
引言:随着新课程全面改革和实施,无疑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形成冲击。尤其核心素养的提出,需要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各项学习与思维能力,打破以往灌输知识现状,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全面激发学生潜在探究知识欲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语文关键能力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但它也是结合这些知识能力衍生的能力,离不开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语言实践技能训练来进行内部自主建构的过程与结果。所以要先让学生把握不同知识要素与关键能力之间的联系,实现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再进行实践与总结,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经验、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例如各种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规律、理解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构建现实世界与语言之间的知识架构。其主要就是让学生跳跃出语言的桎梏与笼统语感训练,以更加透彻与理性的方法进行语言规则练习学习,构建现象与语言要素之间的关联。其关联就好比是材料与思想的联系是文章立意;在学生进行写作阅读时通过审题立意观察篇章结构,寻找修辞等等方式来感受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沿着这种思路拓展,则可以寻找读者实际生活与阅读文字之间的联系,通过持久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都产生一定的变化。写作是学生的一次学习任务,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作文水平,或者表现学生的思维状态与品质。在写作当中通过不同的层次来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并在写作当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品质特点,按照一定逻辑进行思考。以2020 年全国一卷语文写作为例,写作主题可以是描写管仲与鲍叔之间的友情;也可以是描写齐桓公对人才的重用或者上下级之间的心态与联系。如此,以提高写作水平为主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语文复习见效较慢,不是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就能取得理想成绩的,因此,复习应建立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关键要做好日常的复习计划。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若只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将导致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知道如何复习,不利于学生在复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在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有了复习计划,学生便能及时调整复习进度,提高复习效果。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通过和学生沟通、制作问卷调查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笔者在沟通中了解到,学生对复习的兴趣不大,只知道需要背诵和记忆的内容,对于字词和字音的学习不是很重视,学生普遍较为薄弱的环节是句子仿写和现代文阅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调整复习计划,从而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在制订复习计划时,教师可以进行分类复习,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对基础知识进行分类,如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成语辨析等,这些是比较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考试中占据较大的分值,需要学生引起重视。在阅读部分,很多学生认为科技文阅读比较无趣,但这也是必须拿分的题目。
审美情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该学科更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最为重要途径。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涵盖社会美、自然美、文学美,同时也集意境美、形象美、思想美、语言美等于一体,因此语文学科的审美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相关教育者曾言,语文学科中涵盖的美育较为特殊,不同于常规艺术欣赏或美术、体育、音乐等学科,其美育多从一篇篇精美的课文中加以体现,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基于师生良好互动营造情境美;师生互动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占据课堂主要地位为学生灌输知识现状。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成为推动学生学习助力者。以《再别康桥》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英国剑桥河畔的美丽风光,播放这首诗的美声朗读,并搭配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在舒缓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内心受到触动,让他们初步感受这首现代诗的美。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流畅的朗读全诗,通过想象深入品味语言美、赏析意象美和体味情感美,使其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且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心灵产生共鸣、精神受到熏陶,让他们充分感悟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实现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师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引进是为课堂带来辅助,而非增设障碍。在新课导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就课本内容的学习进行场景化导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破除时空障碍、理解困难,进一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引领下的学习,才能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带动起来。也有可能是因为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授课风格、讲话方式、关系互动上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进而不喜欢语文课。还有就是因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本能地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即便学习好的学生在课堂回答、作业反馈、试卷成绩有错时,教师也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对学困生关注相对欠缺。譬如,教师在具体内容讲授前,首先可展示作者的生平经历,正所谓“知人论世”,从作者一生的遭遇经历来感悟作者的文字风格和语言特色。其次,进一步细化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正经历何种境地。最后,作者逝世后,后人对其有怎样的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音频方式,尽可能给学生全方位展现当时作者写此文时的内心感受。
结束语:总之,学生的沟通、思辨、阅读和语言构建能力、学习能力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必不可少。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基本知识技能教学和共享学科资源来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抓住人的本质,切不可过于注重其概念而自束手脚或忽略基本知识技能的作用。愿这篇文章能够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思维突破点,更希望能为语言语文教学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