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进
道德与法治在初中阶段一向被当作副科,然而它又切实地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时政热点,由此它可以与教学内容深度结合,让理论内容更加充实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要探讨时政热点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意义,就要首先重视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的种种消极现象,结合实际再开展相应的教学措施。
道德与法治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缺乏创新、过于古板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集中于书本,没有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积极拓展相关的内容,导致课程较为枯燥、缺乏活力。并且教师往往作为课堂唯一的主导,承担着引导、讲解的全部工作,忽视了学习中作为主体的学生,被动地填鸭式地灌输难免会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学生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思想开小差。再者,课堂中的互动环节少,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状态等方面教师缺乏了解,上课无的放矢,更不用说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回答。
作为一门生活化的课程,课本中出现的教学案例都来自真实生活。但由于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很多课本中的案例距今已经较为遥远,学生难以与这样的教学案例产生共鸣,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往往较为浅显。课程没有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上,有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难以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思考。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记背的方式掌握理论知识,一些学生往往将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后,却不知道现实中的实际案例与其产生的后果。
以往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集中于书本,用于课堂举例的内容往往也来自书本中的案例。时政事件是与时俱进的,学生对发生在此刻的事件更容易代入,激发起与自己头脑中已有思维的碰撞,教材中的理论与生活实践中的案例相结合。在这种碰撞下,更容易促进学生去寻根问底、去思考、去理解书本上的理论内容与现实中引发的后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生活化的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生活中需要的种种技能,完成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回归实际。再者,由此改善以往由教师作为主讲的局面,学生不仅可以听取来自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分析,还可以了解学生之间对于时政事件的看法与态度,让学生更大限度地融入课堂,提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在引导的过程中深度挖掘课程内涵,积极拓展联想,立足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能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使心理状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社会生活讲道德》,在以尊重为原则如何与人展开和谐的人际交往这一课程的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或许有一定的印象,但并不一定那么透彻,或者是过于肤浅。教师以结合案例深入探讨对他人的不尊重都有哪些表现或者这些不尊重都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具体的案例既贴近生活又切合理论,入情入理地让学生深入体会知晓尊重他人的重要意义,在为学生展示社会新闻时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实际案例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收集与自身相关或知晓的案例进一步加深课程与生活的结合度,相互之间交流与分享,或是根据学生的表达和学习等情况划分不同的讨论小组,在每一次上课前每个小组轮流收集相关的时政热点事件,然后结合其中蕴含的理论内容交流发言说明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或通过一件时政热点事件,在合作的过程中以此种方式来提升学习效率。
对初中生来说,可以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事件有两类:一是当前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国家方针政策,政府相关部门的施政举措,从其中筛选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时政热点事件,不仅在时效性上不滞后,更容易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理解中体会其应用;二是与学生自身相联系的,特别是在当前抖音等相关自媒体传播蓬勃发展的时期,通过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对自己触动较大、对自己的人生观念有重要影响的视频案例,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道德与法治修养水平。结合上述案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而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去宣传和遵循国家或政府的政策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如何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去帮助或纠正他人与新时代思想相悖的行为。
综上所述,通过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时政热点事件相结合,其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让知识成为自己的技能,并逐渐建立正确观念。时政热点的加入为课堂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道德与法治理论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学生的学习就是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轨道中去探讨、去体验生活案例与自身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