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呼唤对话

2021-04-07 15:35周美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交流文本阅读教学

◎ 周美红

我们那种看似热闹的教学中,教师一味牵着学生,而教师本人又被教参紧紧牵着,交流中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显然不是真正的对话,学生也难获得对话能力。

那么教师该如何启动真正的对话,并且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呢?

首先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已经解读文本的对话,所以从阅读层面而言,其主体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第一主体是教师,而第二主体为学生;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其主体是学生,而教师起到组织、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以实现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情感上的对话,其重点在于教师应该与作者进行情感层面的交流,并达成思想层面上的共同认识与理解。

而在文本意义的解释上,最高权威是不存在的。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的文艺理论家姚斯认为任何作品呈现出的图景客体,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知与认识,其类似于管弦乐谱让听者去感受,由此从作品释放出词语的真谛情感,并赋予其现实意义。所以,同一课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差异,都会引起文本重新对话的局面,让文本从教案中得以释放,进而耐心解读文本、倾听文本,使得自己与文本在精神层面上进行交流,由此产生一定的认知与感受,进而可以真正明白文本的内涵,使得阅读更具活力,才能做到“以作者之情化为学生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才能真正读懂文中所要表达的含义,才能真正与作者进行对话,掌握文章的精髓,教师备课过程中,不是去“拿来”标准答案,而是要“拿出”自我心得,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于作者对话,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其次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教学开展过程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主体与客体、教训与被教训的关系,两者正确的关系是交流关系、平等对话关系,阅读过程中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其与文化开展对话和交流时,往往会结合个人的生活阅历以及储备的知识。为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对文本创新的感知过程。文本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一旦感知过程中学生的潜在能力被激发出来,那么其创造力会得到体现,由此在原文本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内涵。针对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而言,文本中的问题给予了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其更像一个提问者,让学生给出答案。学生遇到文中提出的问题,那么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受到相关的启发。为此,文中的问题不再是一板一眼,问题回答过程中,提问与回答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回答可以转化为新的提问,而提问中又能找到对应的答案,从一个问题的理解可以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提问,如此循环将其引入到高层次的对话中。因此,学生感知文本,即为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创造性的改制形成全新的认识与理解。这种全新的认识不仅消除了偏见,同时对现有的认知进行了拓展,除此之外还实现了重建过去的认知与理解。那么过去那些潜在的,带有暗示的东西,会更加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简而言之,其不仅涵盖了原有的认知,并在其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超越。对话者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由精神上的碰撞而产生新的视界,使得视野更加的宽阔。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即为从别人的生活中,感悟到自身发展的规律,由此可以总结出个人、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搭建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世界,形成个人的人生价值观。

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学生与本文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学生也是文本的创造者,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性的感知文本思想,以批评的方式对文本做出个人的评判依据与标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而言,任何作品都具有朦胧性的特征,这样才会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能让读者将作品具体化,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清代诗人沈德潜所著《唐诗别裁集》中指出古人的言论包含了很多意思,后人在阅读时,因为情感与性格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教师不应该干涉学生对文本的了解,还是要正确看待学生的理解误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掌握在不同语境下每个学生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差异,丰富作品的解读。如果教师强加干涉学生的理解,那么所有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都是一样的,那么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也就无从谈起。从对作品理解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程度及思想境界方面的差异。由于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成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力,让其可以进行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由此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当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标志着学生具备了创造性的感知与思维,也表示阅读教学的成效。

最后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专业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的修养。只有那些可以触动心灵的文化财富才能被儿童所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即为学生超越自我认识的过程。此外,对话也是在创造生命。只有两人的行动相互配合或者其中一方被打断,引起另一方的异议时,整个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才具有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生命创造性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愉悦的情绪。“对话式”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主客体、认识与被认识、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精神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倾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通过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对话实现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对话中,学生与教师不存在主客体关系,彼此都是教师也是学生,即教师式学生、学生式教师。教师也可以被教,学生不再是被教,通过对话的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在对话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即应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让学生可以对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尽管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清楚这些道理,可是在课堂实践中,他们往往不会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读者,他们潜意识的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的思路去解读课文,违背了学生独立个体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导致学生的理解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的思维。教师牢牢抓住课堂的话语权,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难以进行的。《语感论》中提出从心灵上来看,教师不一定比学生高尚,从读、写、听和说的方面而言,教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从人的地位角度来看,教师不一定比学生高贵。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以开放、谦虚的态度与学生对话,平等对待自己的学生,可以将学生作为老师对待。

教育学教费莱雷所著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明确指出真正意义的教育不是“甲方”关于“乙方”,或者是“甲方”为“乙方”,而是“甲方”协同“乙方”以世界为中介,建立起彼此相互协作的关系。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甲方”,学生为“乙方”,双方共同以文本为中介,开展对话实现情感、精神上的交流。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即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找到作品蕴含的意义、教师可以理解和学生能够接受的含义三者的交叉点。实践中,这种交叉点有可能难以找到,或者找到了交叉点,但是也不会成为最终的结论,可是由其发生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进而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记忆,只有正确对待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把阅读视为一种对话,把阅读教学还原为师生一起好好读书,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会少一些非语文的东西,会变得更朴实、更大气。

在操作层面上,要把对话教学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就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将教材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另外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采取独立思考的方式赋予教材知识生命力,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性格特点等,重新整合与归类教材,让教材成为教学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二是注意文本的多元解读,不用一种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不再千方百计地把全班五十个学生变成一个,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是紧紧抓住学生阅读中的微弱的创新火花,给以激励,增加其学习的原动力。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的初衷并不是赋予教材权威性,也并不是要求教师紧紧围绕教材表明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尝试,谱写生命之歌——阅读教学呼唤的对话,应该是积极的、双向的,具有建设性与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也充满着生命力。

猜你喜欢
交流文本阅读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