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琼
《王羲之书论》 王锡军/作
王锡军先生这位从英雄的故乡、一片红色的土地达州渠县走出的青年才俊,以其学书严谨、不负笔墨、执着勤奋而著称。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流露出他对古人法乳的汲取和消化,又能独树一帜、大放光芒。
锡军先生的书法成长之路,一直引发着我的深深思考与不断追问:一位有追求的书法家走过的路是怎样的一条路?是一条必须扎根传统、深究其理的路,这是毫无疑问的。据我所知,王锡军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厚传统功底的书法家。他涉略诸体,遍临古帖古碑,浸淫其中,勤勤恳恳下足苦功夫。他在传统中汲取营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整幅作品来看,他讲究下笔有由,无一懈笔,用笔老辣厚重而又轻松率意,左右逢源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度的把握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时代精神的个性要求。
王锡军先生执教多年,立足本职,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他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以德为先,有较为扎实的学养和深厚的国学思想,这无疑是他理解书法的真知灼见和眼光比别人高出一筹的地方。书法艺术是高雅艺术,讲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他对书法艺术有出乎天性的亲近和喜欢,对那些村野气、俗气、匠气、火气、江湖气的东西断不接受,抛之于脑后,统统不去理它,在心理上的排斥与日俱增。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必须讲一个“古”字,不是古板,而是古意。宋代大文豪、大书法家黄山谷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以医也。”
王锡军先生的书法力求一个“变”字。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他对变与不变持一种谨慎态度。他不是那种随心所欲而变、为变化而变,而是在充分学习、研究古人的碑帖或吸收了某个当代名家的艺术元素的基础之上,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实践所形成的变化。他充分把握用笔的粗细、浓淡、润燥、大小、提按、顿挫、疾涩、快慢、曲直、长短、开合等对比和统一,来求得变化的最终效果。细节是一件书法作品的生命以及灵魂所在。这些细节的东西需要反复琢磨。另外,书法作品在创作中到底是中锋好还是侧锋好,书写速度快好还是慢好,是碑好还是帖好,应该说在这几组关系中没有好和不好之分,关键是你的需要、书写的表达需要,看能否服务于一件作品的整体构建,符合整体需要的就是好的。
他不仅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如细微之处的变化、小处的情趣,“小处不可随便”,更加着眼于整体章法的实现。书法创作应当特别注意作品的章法安排,在点画和结构都过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的就是章法,即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甚至整个空间的黑白分布之间构成的关系。一件书法作品不是文本式,而是图画式 ;书法作品也不是阅读式,而是观看式,通过观赏者的眼睛来观看,达到判断审美的效果。书法的审美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叙述表达,首先是笔墨与空白的空间分布与构成,然后是行与行之间的构成,字组与字组之间的构成,再然后才是结体的构成和点画的构成。“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这一句话就直截了当地道出了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整个大的幅式的神采风韵,而不是那些点画的东西。这是章法的重要性。
《曲玉管·陇首云飞》 王锡军/作
王锡军先生先后系统学习了颜真卿、米芾、张旭、怀素等帖学大师的作品,这些大家都有大量墨迹留世,便于学习和体悟帖中的用笔、用墨。为了让自己的笔下更有力,丰富作品的内涵,近来又在学习赵之谦等碑学大家的东西上着力不少,近日作品风格为之一变。他的作品远看跌宕起伏,近看趣味盎然,再加上写得灵动飘逸,内涵丰富,因此十分耐看、耐品。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艺术水平从此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融会贯通,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精神值得大家好好学习。
王锡军先生的书法作品立马能吸引你停住脚步,细细品味,如同咀嚼橄榄,越咀嚼越有味道,已经将那些“绣花枕头”式的作品抛得老远老远。依我看来,这是他不断探索,对中国书法艺术时代精神实质内涵的体悟与实践的结果。正是他这样的书法家将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艺术作为传统书法的延伸和发展,使当下书法呈现出艺术纯粹、观念多元的气象,充分发挥出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力,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艺术的自由。
锡军先生对传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就是要保持自己特有的风格和腔调,有自家面目。纵观古人之书作,亦能看出各人之风貌的鲜明特色。学习和研究书法,不光要继承古人、师法古人的精髓,还要自出机杼,这是有所成就的书法家共同走过的道路。不管这条路有多远、有多长、有多艰难,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会竭力向前、努力奋斗。
《退隐》 王锡军/作
《慎独,自律之最高境界》 王锡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