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红
摘要: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阅读是现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以教材为纲领,以单元为原点进行整合,以学生为本全面进行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可以将课外阅读拓展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受益,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实,
关键词:单元配套;课外阅读;研究价值;研究方法
纵观现在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人们都会看到,在课堂内外都提倡,教师要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单篇或整本书,这也是现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吕叔湘教授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说:“对于语文水平比较好的学生,你如果一定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自然会异口同声的告诉你,得益于课外阅读。”著名教育家张志公也说:“从本人学习语言的经历看,来自课内与课外所学所得的比率为三七开,即大约有百分之三十源自课内,有百分之七十得自课堂之外所学。”于漪说:“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拓展、深入充分的调动学生自身读书的积极性,那么就需要主动地、热情地、指导学生广泛读书,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王栋生表示:“人们在中小学生时代,具有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所以最容易接受真善美的东西;在这一时期增加的学生的看书量和拓宽阅读视野,极有机会使他们产生宝贵的经验,进而影响他们的终生。”因此根据二零一一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其设计思路是“语文課应注意引领中小学生多看书、多累积”,其中明确提出规定每个中小学生在“九年的课外阅读数量必须在四百万字之上”,课堂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多看书,好看书,读好书,要加大对课外读书活动的组织和引领的指导,深入开展各类课外阅读活动”,由此可见拓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怎样在单元阅读基础上,对课外阅读的篇目加以扩充呢?这就要求老师们必须通过全面解析课本、广泛拓展素材、灵活整理阅读材料,形成以单元为核心的课外文章阅读体系,在单元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设符合单元主题的课外文章,从而开发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阅读体系。所以本文以七年级部编版课本为例,试图开展单元配套课外阅读实践探究,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探索思考,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对其终生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研究的价值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进行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的价值
1.有利于教材的二次开发。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都还仅是浅层性的,要想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全面解析课本、广泛扩展素材、灵活整理阅读材料材,并开发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阅读体系。因此,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其人文主旨为“小人物,大智慧”,单元知识要点为传神的细节刻画,单元总共设置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四篇课文阅读,但这个单元只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后进行了一个课外阅读的拓展,即阅读绘图版《山海经》,因此这种课外阅读的扩展不管就深度或是广度而言,都是不足的。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老师可以在学习了李森祥的《台阶》后,让学生围绕“小人物,父亲的爱”这一话题,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回忆我的父亲》,通过探索三位人物的性格差异点,全面审视特殊时代下人物形象。在学会了《卖油翁》一文后,应该根据“小人物,大智慧———凡而不庸”这一主旨,让学生拓展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等小说集里的有关内容,进而掌握更传神的细节刻画。这样的以单元为基础的课外阅配套,不但扩大了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容量,而且把孤立的知识与要点联系在了一起,更便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2.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进行与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方式,对于学习者来说富有体验性、迁移性和挑战性,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大变革,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学会转变为为学,这种以学生中心的学习方式,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的兴趣、进而使其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成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二个单元的第五课《秋天的怀念》后,由于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从不同角度感受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所以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单元配套阅读,增加文章《我与地坛》《合欢树》《老槐树》的阅读,然后写心得体会,全班进行交流,从而让每个学生明白: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到家乡,此后他再也无法站立,在人生最精彩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五雷轰顶,在经受过一次次灵魂与死神搏斗以后,他终于选择了坚强,这是因为亲人的爱唤醒了他的意志力。《秋天的怀念》的尾声,史铁生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花,懂得了母亲临终未说完的话——希望他们兄妹二人好好活,这个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的阅读方式的探究,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实现了迁移和运用,从而加深了他们对于深度阅读的感受。
3.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的提高。
初中语文部编版的阅读学习,特别注重对学生思想深度与广度的训练,所以在学生完成与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任务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点的掌握、扩宽阅读面,甚至可以质疑、反思、评判,进入高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整个单元文章所选主题都体现着中华道德。所以,在学完《爱莲说》一篇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叹词‘噫’究竟蕴含了作者什么精神和心理情感?”为了拓宽这一思考的层面,我们可以在单元配套阅读中提供陶渊明的关于“菊花”的诗歌、古代诗人关于“牡丹”的说法和周敦颐的生平传记故事,大量的配套的阅读后,学生就应该知道:周敦颐并不反感爱菊、爱牡丹的人,只不过感慨现实中隐士极少、品德高雅的君子稀少、贪慕财富的俗人众多,而像自已这种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为个人前程而趋炎附势的君子更是少见。所以,本文结尾处的叹词“噫”中蕴涵着对自己的惋惜、对世俗的嘲讽、自己孤寂无助的悲痛之情。如此的扩展阅读,不但能够延伸性的掌握新知识点,而且还能够把它整合在原来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增加了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这无疑是语文单元配套课外阅读中最大的探究价值。
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读书过程中是一种感受、回味、运用的过程,单篇文章的阅读只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提供了形式,而单元文章配套课外阅读的实施,则能够通过扩展阅读篇目,进而带动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意境美与情感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都描写了人和动物共处的各种情况,特别是郑振铎先生的《猫》在平平淡淡的语言中,轻笼着淡淡的哀愁,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妄下断语,间接害死第三只猫的自责和愧疚;而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则采用了幽默风趣的话语,表现出对动物们的热爱,透过这种风趣的文笔,人们能够体会到科技工作者的专注与忘我的敬业精神,以及高度的科学素质。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读书数量相对较小,所以如果单靠这二篇课文是无法形成学生关于语言方面的审美能力。于是,我们就选择了夏丏尊的作品《玳瑁》和节选《所罗门王的指环》等相关内容,在原有单元文章的基础上加以课外阅读与延伸,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类文的语言特点,进一步固化其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不仅深入体会语言的魅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小动物的愛护之情,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进行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的方法
1.以点驱动。
这个"点"指的是单元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链接“点”,它既可以是单元主题,也可以是单元学习目标等。不管这个点是什么样的,都应该是构建在单元要求的基础上,而决不是空中楼阁。同时,还应该遵循七年级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一个单元中,这个单元的基本要求就是学习杰出人物,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于是我们就可以师生讨论配套单元课外阅读的拓展“点”,比如:伟大人物的事迹、伟大人物之间的友情、伟大人物的生活等,在这种任务驱使下,再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些点去进行与单元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推荐,再从中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篇章进行配套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基于单元阅读的情景也就创造起来了,这更有利于学生激发阅读兴趣。
2.整合阅读。
此处的“整合”既可以是对单元相关内容的整合,也可能是围绕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而展开的发散整合或集中整合。不管哪种整合,都是通过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实践探索,而探究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核心素质的落实。例如,第六单元的单元重点是通过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但是本单元每一种文学体裁只有一篇,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的特点的理解并不深入,不能合理的利用想象进行创作。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合理的发挥联想和想象,可以进行单元配套的阅读,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和其他的《伊索寓言》的其他故事,这样的阅读拓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童话和寓言的特点,又可以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想象。
3.感受探究
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实践探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内在体验,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发现、探索、经历,进而产生在认识方面的新的提升,这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后落脚点。在与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中,学生主要通过调动以往的经历来投入到对当下的学习中,即要把当下的所学内容和已有的经历建立起联系,进而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中的第二课,臧克家的作品《说和做》是描写闻一多先生行为的一篇散文,其叙事的视角更多的侧重于他是一位民主斗士,对于学者和诗人描述比较缺乏全面,而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求则是要感受人物的光辉气质,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对闻一多先生有一种更加全方位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进行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时,让挑选闻一多先生的诗集《红烛》和《死水》中的相关诗文让学生进行阅读,进而提高学生对学者闻一多的了解,同样,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文思考探究的第一题。比较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在“说”“做”上的不同之处。
4.交流评价
学生对于经过单元配套课外阅读而形成出来的全新的认识系统,还需要经过适当的交流评价来加以确立与调整。交流评价、及时反馈,是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反映自己的读书所获、并开展自主学习的途径。交流评价的方法可多种多样,如小组互动、阅读分享、图书推荐、读后感分享等,通过这样的交流评价方式,于学生来说,既是肯定激励,又是更高层面上的思考延伸,从而提高了学生单元配套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随着语文课改的持续深入,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拓展在形态与策略,也必然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灵动。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单元配套的课外阅读方案,将会帮助语文老师重新看待当下的课外阅读教育,并切实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N].人民日报,1978.3.
[2]于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2).
[3]王栋生.课外阅读哪儿去了[J].生活教育,2016(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