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重构“翻转”信息技术课堂

2021-04-06 14:23陈小磊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2期
关键词:翻转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陈小磊

[摘 要] 信息技术高效教学方法是当前学界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艺术性重构,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通过转化角色、强化过程、指定任务、学科整合、自主纠错等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翻转”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 信息技术;艺术重构;翻转课堂

常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式,这种教学不仅效率低下,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艺术性重构,采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学丰富性和活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针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

一、转化角色,延伸探究深度

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艺术性重构,首先要转化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让教师不再担任解题人、演示人,而是作为出题人,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负责任务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延伸信息技术课堂的探究深度。

如在“操作系统安装”这一节中,按照原本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学习到如何安装操作系统,习得具体操作方法,而通过转化角色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系统知识的深度探究。教师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尝试安装一个操作系统”这个题目,要求并写明操作系统的种类,因此学生就摆脱了原来教学中不问原因只学会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弊端。学生要安装操作系统,首先要从网上查询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有哪些,此时学生就会发现,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它和学生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电脑软件一样,都属于计算机程序,只是操作系统是一种基础性程序。这样学生就实现了对操作系统本质内涵的深度理解。在安装操作系统时,学生还会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操作系统有多种类型,在PC端,操作系统一般分为Windows系列和Linux系列以及苹果系统Mac OS等多个系列,此时家中使用苹果系统的学生就会理解为什么自己使用的电脑和学校电脑的界面和操作方式不同,而在家中使用Windows系统的同学也会了解到操作系统原来有许多种类型。

通过转化角色,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操作层面,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积累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有效延伸了信息技术学习的深度,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全面丰富和提高。

二、强化过程,激活创新意识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只注重让学生完成某种操作,针对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艺术重构,就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学习。

如在“应用软件安装”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与计算机软件安装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安装过程,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软件下载时,首先要找到下载源,此时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我们知道计算机很容易受到网络病毒的攻击,那么应该如何在下载时避免下载到病毒,如何寻找下载源?”学生此时就会开始思考,一般来说,直接从网页上搜索软件进行下载,是有很高风险感染病毒的,一般一个软件都有他自己的开发者建立的网站,这种网站是开发者和软件发行者官方建立的,从官方网站上下载就可以降低下载到病毒的概率。学生在网站上下载到了某软件的压缩包,此时教师再询问学生:“压缩包里有许多文件,点击哪一个才可以实现软件的安装呢?”学生就会想到之前讲解的文件名称规则,一般安装文件的后缀都是exe,学生就会点击exe的文件进行安装。

通过教师在学生安装过程中的询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针对操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进行深度思考,学生通过深思熟虑后探索出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三、定制任务,拓展学科视野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是流程式的,学生仅仅按部就班地模仿教师的操作。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定制任务进行艺术性重构,让学生通过任务中的探索,拓展学科视野,使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层面。

如在“计算机安全”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如何保障计算机安全,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定制任务——了解维护计算机安全的技术原理,让学生不仅会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病毒查杀,还可以了解其中知识实质和相关技术原理。学生首先通过阅读课本,发现计算机病毒和杀毒软件的本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病毒是对计算机产生破坏性后果的程序,而杀毒软件则是专门清除计算机病毒的程序,杀毒软件的原理,就是一套判断特定程序行为是否为病毒程序(包括可疑的)的技术机制。它的判断规则来自几个方面:非自身程序行为的程序行为捕获;基于杀毒引擎机制的规则判断;引擎与病毒库的交互作用,通过這些作用和机制,杀毒软件进行病毒程序的清查。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如何维护计算机安全,更了解到其中的原理和机制。

通过定制任务,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广度方面进行拓展,这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其中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原理也吸引着学生不断深入地进行知识学习。

四、学科整合,引导学以致用

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艺术重构,就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促进其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就能够实现对所学技能的有效应用,实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

如在“数据收集与编辑”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这一类技能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中,进行学科整合。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要记住历史上某一年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有的学生在这一环节出现困难而导致历史学习停滞,此时学生就可以将历史大事年表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制作成方便观察、记忆的表格进行学习。学生首先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建立一个表格,然后在标题中写“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接着学生就通过课本对历史大事发生年份的相关数据进行输入,“公元前356年”和“商鞅变法”输入在同一行不同列中,接着“公元前221年”和“秦统一中国”排在下一行,学生在对数据的输入中,在脑海中自动回顾所输出事件的历史概况,想起相关的历史史实,从而让自己在锻炼信息技术能力的过程中完成对一些基本历史事件的梳理,帮助自己巩固历史记忆,通过输入,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的制作,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串联时,就拥有了强大的学习工具,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通过这样的过程,就完成了学科的整合。

通过学科整合,学生能在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从而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产生认知,同时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自主纠错,形成反思习惯

除了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在反思阶段,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自主纠错机制,让学生针对自己在技能上的操作错误和知识上的记忆和理解错误进行有效反思,推动学生反思习惯的建立和培养。

如在“添加字幕”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如何为视频进行字幕的添加,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检查作业,形成反思的习惯。教师首先观看学生所添加字幕的视频,在发现学生的错误后并不直接给学生标出,而是记录下来,在观看完整字幕后,教师将所有错误都记录下来,将各种错误的类型,例如错别字、字幕位置错误、时间卡点不准确分别列出,然后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在反馈的内容中,教师只提及某种类型的错误发生了多少次,而不将错误直接向学生指出,让学生进行错误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对作业从批判视角进行审视,检查其中的字幕位置是否处于正中央,检查字体大小是否适合人眼观看,字符的颜色是否与背景形成重合从而导致字幕看不清楚,通过这样的审视,学生就能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并针对错误进行纠正,纠正之后教师再将正确答案公布,此时学生再次将找出的错误进行比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反思得正确与否,实现二次修正。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纠错机制的建立,在这种机制下,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错误寻找,从而仔细观察反思字幕作品,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形成反思习惯,扎实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基础。

通过艺术性重构信息技术课堂,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创新,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未来期待有更多学者针对这一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更加高效可行的方法,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严越琦.探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109-110.

[2]蔡海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设计[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10):39.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翻转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