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强
[摘 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劳动教育的提倡与对传统劳动教育的改革,对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劳动教育,一定要和新时代的特点相结合。本文主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提倡原因、重要内容以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改进策略
人的生活的基础就是劳动,世界是经过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目标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是努力奋斗出来的”这一观点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一、新时代提倡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原因
在建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一)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综合技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小学需要从劳动课程的设计到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工作,都要对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对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也要有清楚的认识。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过程中要融入互联网等现代化的劳动技术教育。
(二)民族未来的发展与劳动教育关系紧密
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发展与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与劳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的两个方面。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中小学生乐于奉献精神的养成,使劳动教育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融合。
(三)现阶段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现阶段,首先,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流于表面形式,教育内容过于简单,劳动教育不被重视。许多学校没有设置劳动课程,或者用语数外等文化课取代劳动课,这种行为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其次,许多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容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劳动教育就是日常的体力劳作,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融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这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彼此独立,缺乏科学的结合。最后,家庭劳动过于边缘化。部分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给孩子灌输“只要用心学习,不需要做其他的事情”的观念,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导致劳动教育逐渐边缘化。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快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一般来说,劳动教育是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组成的。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除了要注重训练体力劳动,也要重视开发脑力活动。根据新课标对于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且两者均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作为基础。
(一)校内劳动
校内劳动,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校园内参加的各种劳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时,也是学生对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进行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劳动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校内劳动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打扫和清洁教室和包干区域,同时帮助班级同学、任课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校内劳动也可以是“出谋划策”,例如,为班级制作板报,可以帮助班干部或老师设计班级板报的排版布局,当学校要组织活动时,也可以参与到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来,或是给班级的建设提供意见等。
(二)校外劳动
由于校外劳动具有范围广,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等特点,不同的学生参加的校外劳动也大相径庭。因此,校外劳动一般分为家庭服务劳动和社区公益性劳动。
1.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家庭。一方面,学生要从注重个人卫生做起,主动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例如自己叠被子、自己整理房间、整理自己的书包和学习用品,帮助家长打扫卫生等,替家长去购买日常用品等;另一方面,学生做劳动的时候,要一边做一边思考怎样才能高效率地把事情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有助于学生日后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2.社区性公益劳动。社区性的公益劳动一般是指志愿服务劳动,不仅学校能够组织公益活动,学生也可以自发地组织一些志愿活动。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清扫街道、保护绿植等公益劳动中;从个人角度来说,学生应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可以去幼儿园帮忙照看小孩,帮助工作人员打扫房间卫生等,在劳动过程中思考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同时还使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得到提升。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改进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育的良好教育体系。”该要求明确地把“劳”和其他的“德智体美”放在一起去考虑,“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充分表明了德智体美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一)单独开课
学校课程中设置的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劳动课不仅担负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相关技能,还担负着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规定,中小学生平均每周要有不少于一课时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在劳动实践活动课上,鼓励學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劳动中,引导学生在技术实践活动中熟练运用求异思维,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劳动中不断对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让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鼓励他们用所学知识独立想办法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
(二)各个学科的渗透
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是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的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制定一个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的学习体。同时,根据不同学生水平的高低,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符合自己条件的教育。在学校安排的劳动课之外,学校还应该将其他各个学科与劳动课进行科学结合,对各科中的劳动教育特点和内容进行挖掘,把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形成良好的教育融合,真正给学生搭建起成才的道路。拿语文学科来说,在讲解课文《核舟记》中雕刻的精湛工艺时,教师通过其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歌颂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劳动技艺的特殊魅力,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
(三)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中不仅要重视校内的劳动教学,还要注重劳动教育的课外拓展。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中,纳入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安排相应的时间让学生实践和体验一些第三产业的劳动,对校外的社会实践基地、周边闲置校舍改造试验区、城市展览馆、博物馆等进行充分的利用,结合课题研究的专题实践活动,逐渐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如定西市安定区利用农村学校闲置的校舍,改建成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学校分批次、分年级利用周五下午课的时间,种植各类绿色植物和蔬菜,同时利用研学活动,参观西川园区、巉口镇农产品种植基地等,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到大城社区的公益劳动中,积极到附近机关单位进行擦玻璃、拖地等劳动,联盟学校倡导学生在农忙时节积极参与到采摘草莓等生产劳动中。要验收相关的劳动成果时,学校可以组织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大赛活动,不光可以让学生展示体力劳动,还可以对其脑力劳动的成效进行检测。
长期以来,劳动都是维系人类生存的方式,从劳动自身的教育意义层面看,应该大力倡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现阶段,我国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只有全社会都做到尊重和倡导劳动教育,才能给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卓晴君.劳动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1):14-16.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1.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