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丽君
摘 要:文章概述了马家窑文化是因气候温暖、湿润这一重要因素造成的,彩陶器形的多样性是其因为当地多样性的群众生活而形成的。特殊的地貌成就了当地特殊的群体心理,特别是将绚丽多彩的颜色应在陶器纹样上。群众对灾害的惧怕、对自然的敬畏导致宗教出现。文章并展开分析了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彩陶纹样,能更加深层地挖掘出彩陶纹所表达的真正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自然环境;彩陶;地貌;生产方式;马家窑文化
0 前言
马家窑文化是向西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一文化诞生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逐渐出现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主要分布地區集中于黄河流域。马家窑文化是在逐步向西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马家窑彩陶形状各异、种类繁多。彩陶无论是结构还是质地,都代表了那一历史时期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马家窑彩陶之所以能够叱咤当时的艺术界,笔者认为彩陶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无关系。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某些我们到现在还不十分了解的、更深层次的原创宗教情结,但是直接流露出来的是黄河上游地区远古居民对彩陶的情有独钟。正是因为马家窑先民对彩陶的热爱,使得这一门原始艺术在我国西北部持续存在了较长的一段时间,马家窑文化也成为彩陶史上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特征。
1 暖湿的气候条件与兴盛的彩陶
马家窑彩陶文化具体出现的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当时,远古先民们依黄河而居,处于依山傍水的他们最是接近大自然,绘制于彩陶上的纹饰便是取材于他们所依赖和生存的环境。其中最盛行的漩涡纹、水波纹和同心圆纹就是取自黄河水波所产生的各种景像,这些图案绘制得非常匀称、流畅,有行云流水之美。图1中的漩涡纹罐,其上绘制的纹饰排布均匀,或许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了解当时时代特色的线索。
我们能够充分肯定的结论就是,大暖期中稳定的暖温阶段,此区域的局部温度保持稳定,降水量也比较均匀,植物生长情况良好,森林与森林草原带正在逐渐西移。森林与森林草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形结构之中,占地面积约有40%,这一类型的气候为北方的特征性气候。
马家窑人生活的陇西黄土高原地区气候适宜。马家窑彩陶之所以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当时的气候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按照一般规律,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生产力越低的历史时期,影响相对越大。较为优质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考虑马家窑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对马家窑人群的生活环境进行仔细、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山川地貌的复杂性与彩陶纹饰的多样性之间也有巨大的关联。斯大林曾说:“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需要经历过的客观环境之一。这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2 生产方式的复合型和彩陶的多样性
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资料显示,在马家窑人生活的5300~4000abp,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宜人,降雨量充足。我们根据手头上的资料以及数据大致复原黄河上游的三种自然景观和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对黄河的主干以及分支中间的自然景致与居民的生产与生活进行实地的考察,通过记者的实地探访与调研,黄河流域的人们日常就是以捕猎以及采集而进行的。第一,乌鞘岭、青海西部、华家岭、甘南地区、六盘山、屈吴山等分布着松树为主的森林,以森林为景观。第二,在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由于水源丰富,比较适宜人群的居住,因此,旱作农业就会显得成果丰硕,农业生产作为第一产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即使在当前的实地探访过程中,没有对土质进行化验,但我们始终都不能排除这一阶段曾经出现过农业的可能性。而从当时的马家窑陶器的形状来看,并对当地居民使用的器具(图2)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够发现马家窑居民从事比较先进化的农业生产活动。第三,陇西盆地黄土高原沟壑区,属于灌木丛生的草原景观。
鉴于本地区的山川河流分布相互交错,此区域的居民的生产方式应为半农半牧的模式,同时兼具林果采摘,这种生产方式能够为居民带去充足的生活用品。这一点充分说明生产生活的特殊性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地形以及地貌。
图2是一些石斧、石刀、石铲等石器,马家窑先民们在平时使用这些丰富的器具,也是为了让他们适应不同类型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3 山川地貌的复杂性与彩陶纹饰的多样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过去,山川河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马家窑人生活在陇西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区域的彩陶艺术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数百年的时光。山川地貌的复杂性与彩陶纹饰的多样性也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从这一点而言,山川地貌的复杂性与彩陶纹饰的多样性代表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极大富足。
马家窑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地处今天陇西盆地,植被丰富多样,有山川河流,有黄土丘陵,有灌木丛生,地势起伏相对平缓。在这种地区长期生活的人群,一般会形成比较谨小慎微、细心谨慎的群体心理,时间一长,这种现象慢慢会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也便在彩陶的纹饰上得到充分体现(图3)。
彩陶的这些令人沉醉的彩绘足以彰显彩陶艺术永恒的魅力,不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纹饰的造型,都将彩陶的装饰性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些纹饰主要是以黑、红彩绘制,彩陶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动物和植物样式、自然物象的抽象化等,远古先民们从客观的“纹”中偶然产生了有意识的创造。
彩陶纹饰以几何形变化为多,几何纹饰以线条的横竖、长短、粗细、交叉、曲折和圆点等规则的审美形式组合而成。几何纹饰的表现对象有共同性和规律性,繁缛的纹饰都有相关的母体作为演变基础,在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一定的艺术规律的支配,不断地对某一纹饰的反复绘制和变体,这种程式化随即变得有规律、有规则,这些因素有利于几何纹饰的变化发展。这些巧妙而又精美的纹饰构成是创造者呈现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居民的审美眼光与艺术追求。橙黄色的底子上,布满黑色或黑红相间的团,为今天的彩陶技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往后展示彩陶技艺时还要对艺术作品有更充分的展示。
4 自然灾害与宗教情结
从马家窑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观之,其生活环境地处于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自然条件反复无常,这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马家窑人来说并不是十分有利的。各种天灾如干旱、雷雨、洪水等,还有疾病、猛兽等,让当时的人们产生恐惧、获得力量以求征服的欲望等,这些各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简单迷糊的思维导致了宗教的产生。
马家窑彩陶上的蛙纹等就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蛙纹可能反映着当时人类精神层面的某种信仰、崇拜,如蛙神崇拜。作为两栖动物的青蛙能够捕获害虫,对农业十分有利,而且对降雨也有先天的预兆性,民间有“蛙鸣雨至”的传说,再加上青蛙繁殖力强,产卵量大,这与当时的人们期盼多多繁衍后代的理念也非常一致,因此,当时的马家窑人就把青蛙这种神秘的“超自然物”作为一种图腾艺术刻画在了彩陶上,这也是原始宗教文化的一种体现。
5 结束语
笔者认为马家窑文化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气候适宜;造成彩陶器形的多样性是当地多样性的群众生活;特殊的地貌形成了当地特殊的群体心理,特别是运用绚丽多彩在陶器纹样上;人们对灾害的惧怕以对自然的敬畏,导致宗教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杨芸芸.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发展与景观分布探索[D].兰州大学,2016.
[2]赵光国,于永平.马家窑文化蛙纹演化与信仰变迁[J].宗教与民族,2014(00):168-173.
[3]李晓林,赵得成.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地域特征及其在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包装,2012,32(10):19-25.
[4]王琼.浅析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马家窑彩陶装饰纹样文化发展[J].经济师,2012(09):42-43.
[5]张多勇.论自然环境对马家窑文化的影响[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01):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