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釉龙柄鸡首壶艺术探赜

2021-04-06 08:23牛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期

牛玲

摘 要:鸡首壶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一种壶式,因壶嘴为鸡首状而得名,在西晋至唐初较为常见。197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考古发掘了北齐娄睿墓,出土了多个鸡首壶,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文章通过鸡首壶的由来、演变历史等,总结了鸡首壶的特征规律。以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为例,分析其艺术价值,并通过与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出土的鸡首壶的纹样、造型等方面进行对比,浅谈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釉龙柄鸡首壶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山西博物院;娄睿墓;青釉龙柄鸡首壶

1 鸡首壶的由来与发展

1.1 鸡首壶的由来

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鸡流壶”等,因壶嘴为鸡首状而得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饮器,在西晋至唐初较为常见。鸡自古以来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禽,“鸡”同“吉”,寓意着吉祥,因此古代陶瓷器中出现了很多鸡元素的图案。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雄鸡》中记载:“鲁郊祀,常以丹鸡祀日,以其朝声赤羽,去鲁侯之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政治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南迁徙、大融合时期,这些社会历史背景成为鸡首壶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谢明良先生发现在发掘的墓葬中近半数的鸡首壶都放置于甬道近墓室入口或甬道最前端以及室前部祭祀台前,从而推断“鸡首壶可能具有某些葬俗之功能”。在北齐娄睿墓、高润墓、徐显秀墓等墓出土的鸡首壶中,大部分的流口处都没有孔,与壶腹相通,由此可见,部分鸡首壶是专门制作的陪葬品,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

1.2 鸡首壶的发展(图1)

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胎体呈灰色,壶体矮小,与小盘口壶相似,肩部一侧堆塑鸡头,正对的另一侧则为鸡尾。鸡首很小,鸡嘴有实空之分,壶身两侧有两系,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西晋青釉刻花双系鸡首壶。东晋时期,壶身逐渐变大,竖颈溜肩,鸡头有冠,圆啄有孔,普遍装有执柄,部分壶柄呈龙首状。部分鸡首壶胎体呈灰白色,施青绿釉,饰有褐色点彩,连珠花等纹饰,如温州市博物馆所藏的青釉褐色点彩鸡首壶。南朝时期,壶体变得清秀高长,鸡首冠部变得较大,颈部更加细长,盘口也有所增高,执柄有龙首形或熊形,且高于壶口,不仅实用还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哲学。北朝鸡首壶较为流行,出土文物中出现了不少高大修身的鸡首壶,壶身越发挺拔,执柄为龙首状,壶腹贴有花纹装饰,造型清秀精美。南北朝后期,由于社会动乱,鸡首壶的烧制逐渐减少,鸡首壶也走向低谷,直至初唐逐渐被执壶所取代。

鸡首壶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演变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鸡首由小到大,壶体由矮到高,由无颈到细长颈,由无执柄到装饰性执柄,壶柄由短变成长,壶口由不通到通,器表釉彩由青釉到青釉为底、褐斑点彩等,功能由装饰到装饰与实用为一体等一系列的变化。①鸡首壶盛极一时,成了民间流行的壶式,其结构和功能演变都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2 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的艺术价值

娄睿出生于鲜卑望族,是武明皇太后娄昭君的内侄,戎马生涯40年,封南青州东安郡王,在北齐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197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考古发掘了北齐娄睿墓。据统计,娄睿墓出土的文物有陶俑610件、陶牲畜42件、陶模型16件、瓷器76件、陶器13件、装饰品85件、其他类15件、石刻17件、墓志1合、壁画71幅,壁画200多平方米。从墓葬的形制、葬式和随葬品看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②瓷器是这座墓葬中的重要随葬品之一,数量多且品质精良。其中青釉龙柄鸡首壶造型精美新颖,实属精品,在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中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太原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图2),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高46厘米,口径10.3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10.1厘米。盘口微敞,细长颈,肩部一侧置鸡首,鸡冠高耸,另一侧青龙嘴咬紧壶口,形成龙头探水之势,龙柄高于壶口,使壶体更显修长、挺拔。龙柄鸡首壶的颈部有三条细弦纹,壶腹两旁各有三纽,中间纽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纽下覆有垂束莲、忍冬装饰。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花纹用堆、贴、划的方法,整个壶造型庄重、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件青釉龙柄鸡首壶全身施黄绿釉,壶胎较粗且坚硬,釉面光亮有細密的冰裂纹,是典型的北方瓷器。在南北朝,南北方盛行烧制瓷器,南方瓷器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北方青瓷胎体厚重,釉色泛青黄,釉面有细密的开片。北方瓷器是用高岭土烧制,质纯白,稍粗,器壁较厚,胎质坚硬,釉层浑厚、均匀,色莹润明亮。北齐555—557年,盐铁业和瓷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拉坯、制模技术成熟,在当时全国各地开始学习完善瓷器加工制作。在瓷坯上施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然后入窑,在还原焰中烧制,瓷质细腻,造型端庄,色泽纯净。这种低温铅釉的工艺在北齐已经成熟,为之后隋唐流行的唐三彩工艺奠定了基础。③北齐可以说是北朝瓷器业发展的顶峰时期,此时的瓷器在保留北方瓷器特点的基础上,受佛教、石窟寺艺术、江南制瓷工艺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貌。由于瓷器生产规模有限,只能满足少数统治阶级的需要。对于了解瓷器的发展史,北齐瓷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 北齐娄睿墓和高润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的造型的比较

3.1 高润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

南北朝中后期鸡首壶频繁出现,尤其是在瓷器制造业较为完善的北齐生产了不少龙柄鸡首壶,成为鸡首壶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例如,1975年河北省邯郸市发掘的北齐冯翊王高润墓葬中也出土了一件青釉龙柄鸡首壶,该壶现藏于河北省磁州窑博物馆,在中国古代瓷器史中常用来作为北齐瓷器的典型器。

高润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图3),高46厘米,宽22.5厘米,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盘口高颈,颈部有两条弦纹,壶的肩部有鸡首流和四个桥形系,鸡首流和龙头手柄相对应,通体施青黄釉,釉色莹润,釉质油润如水。和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相比,这件鸡首壶装饰相对简单朴素,在南北朝流行的龙柄鸡首的形制外,运用简单的弦纹和桥形纽做了配饰,也是较为常见的鸡首壶造型特征。在中国美术史论的众多书籍中多以这件龙柄鸡首壶作为南北朝的标准器,由此可见,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娄睿墓和高润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的比较

3.2.1 纹样比较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青釉龙柄鸡首壶和磁州窑博物馆收藏的青釉龙柄鸡首壶的最大区别在于壶身的装饰纹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的装饰中运用了佛教元素中的莲花纹、忍冬纹和凤鸟纹。莲花纹和忍冬纹是南北朝时期常见的器物装饰纹样,因其寓意成为古代常用的图案花纹。莲花与佛教义理相融,寓意吉祥,在动荡的年代,人们更向往平和无争的佛教境界,这时期出土文物的莲花纹广泛应用,表现形式多样,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柱基、陶瓷、铜镜等装饰。忍冬纹又称“卷草纹”,是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忍冬越冬不死,象征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壶腹下贴的四只凤鸟也是能够带来祥瑞和兆庆的神鸟,同时也有引导人的灵魂升天的神灵的寓意。①娄睿墓还出土了一件相似的鸡首壶—黄绿釉龙柄鸡首壶。从釉色上看两件作品应该是同一窑口所出,不同的是装饰。黄绿釉龙柄鸡首壶的壶身有四纽,左右各有一对忍冬纹,前后有一对兽面纹,分别位于雞首和龙柄正下方。腹部饰凸雕覆莲,下贴一对凤鸟与兽面纹正对。除了与前者相同的忍冬、莲花纹样外,还出现了狮子图案的兽面纹,这也是佛教艺术中常用题材。且“狮”与“师”谐音,也反映了曾任太师、太傅的墓主人对政治生涯的期望。②从两件鸡首壶的壶嘴流部和纹样特征来看,即可断定这些鸡首壶是专门制作的随葬器物。尽管青瓷是魏晋南北朝较为流行的明器之一,但如此精美繁缛的龙柄鸡首壶是较为罕见的。

3.2.2. 造型比较

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黄绿釉龙柄鸡首壶鸡首壶以及山西太原徐显秀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均是北齐瓷器,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这三个鸡首壶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壶身腹部有凸雕棱线,而大部分所见的鸡首壶都是鼓腹光滑无棱的。这种装饰形式在南北朝的莲花尊上较为常见,且多来源于彰显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随葬品,是佛教和灵魂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南朝有在壶腹上以阴线刻莲瓣纹,北朝有将鸡首壶与莲瓣壶相结合,凸雕覆莲将鸡首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但这种形制的瓷壶凤毛麟角。娄睿墓出土的这两件鸡首壶运用莲花尊的元素,无疑实现了大胆的借鉴与创新,颠覆了传统鸡首壶的简单实用形象。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的造型大气磅礴、精美绝伦,在鸡首壶的发展历史中是极其稀有的,从侧面反映了北齐是一个文化高度融合的国家,用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学习方法,创作出符合当时社会文化需求和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精品,复杂的工艺也体现了当时青瓷技术的成熟发展。因此,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可以说是北齐鸡首壶的代表作,在我国瓷器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4 结语

鸡首壶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标志性瓷器,在众多的动物器皿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器形。高润和娄睿都是北齐的王公贵胄,他们的墓葬规模宏大,对北齐这样前后二十八年的小国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北齐娄睿墓与高润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进行对比,发现娄睿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是出土鸡首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釉色莹润,造型华美,工艺成熟,对研究北齐瓷器有着重要意义。这件青釉龙柄鸡首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通过器物上的佛教文化元素可以了解北齐的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为研究北齐历史提供了重要佐证。该壶也是中国古代瓷器演变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