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娥 袁晓英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订,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小学语文研究院学术院院长汪潮指出:教学目标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丰富,层次众多,难以逐一罗列,但是基于分层、分级考虑,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确定——基础性学习目标、特色性学习目标、发展性学习目标;就一篇课文而言,一般基础性目标三个、特色性目标两个、发展性目标一个。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目标怎么确定呢?结合汪潮教授的观点、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及日常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原则进行思考。
原则一:紧扣单元双线目标,明晰教学基本目标
首先,紧扣“双线”,依据几大板块明晰目标。统编教材特色之一是“双线组元”,即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人文主题和一至二个语文素养目标组编。从这一点上来看,不管选编的课文篇幅是长还是短,都不影响其教学基本目标的确定——只要它们在一个主题单元中,就能结合其所在的单元篇章页、课后习题、课文泡泡语、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等准确找出其教学目标。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长课文《牛和鹅》,单元篇章页关于课文学习的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课后习题分别为“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做批注,和同学交流”,“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说说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交流平台的内容为“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随时都可以作批注”,“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可以标画出相应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批语”,“读完文章,作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新的收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作的批注,了解别人对文章的想法,丰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除了这三处能指向基本的学习目标外,这篇课文的几处“学习伙伴”做的批注也直接指向本课的基本学习目标——直观认识批注,提示可以批注对内容的体会、疑问,对写法的体会,以及获得的启示等,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
其次,注意排位,依据课文位置辨析目标。必须提出的是,虽然同一个单元的课文主题相同,语文要素一致,但是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训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为为了夯实该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为了让学生有梯度、有抓手地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每个单元都将该语文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致分解,让本单元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该语文要素的侧重训练点,且后面一篇文章的训练均是在前一篇文章语文要素训练落实好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认清了这一点,就能明晰本课的基础性训练目标。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长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该单元的第2篇课文,在拟订教学基础性目标时,除了解读这个单元的篇章页、这篇课文后面的习题、这个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之外,还要进一步深入解读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如何分解及分配落实训练的。通过进一步比对课文后面的习题及交流平台,就不难发现这一课的侧重训练点是“能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并借助批注进行阅读”,而前一课《牛和鹅》的侧重训练点则是“知道从哪些角度给文章做批注”。这样一比对,教学目标及训练的侧重点就更清晰了。
最后,分清类别,依据课文属性确定目标。长课文或难课文因其类别属性不同(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因其特殊的类别属性,精读课文的目标定位更注重“一课一得”,即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落实一个语文要素训练点;略读课文则更注重“综合实践”,即灵活地、综合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活动。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长课文。通过对这篇课文几大板块、文章所处位置等的分析比对,能很快确定它的基础性教学目标为“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跟后面的几篇课文训练点在侧重点上有很明显的不同。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不会叫的狗》,篇幅达五页之多。这一单元也是一个特殊单元——阅读策略单元,主要目标是通过不同题材文本的教学,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预测”,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这篇长课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略读课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预测方法,有了预测基础之后进行學习的。虽然篇幅较长,但编排在本单元的意图跟其他略读课文一样——进一步练习巩固“预测”这一阅读策略。因此,这一课的基础性教学目标可定位为“边读边预测,预测有一定的依据”,“能预测故事的结局,通过比对原文的结局,体会预测的多样性”。这两个目标很直观地呈现了这一类别课文的基础性目标,注重于阅读方法的综合实践运用。
原则二:结合课文教学价值,精准定位特色目标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统编教材中长课文或难课文就其本身教学价值而言,具有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指出:课文在语文教科书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主导语文教师规划教学的主要元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材料。一些内容比较浅的作品,学生一看就能明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言发展、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还提出:第一,选编长文章、难文章,是满足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需要。第二,教科书在长课文、难课文编排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明确了阅读目标与要求,提示了阅读方法或策略。第三,统编语文教科书选取少量的长课文、难课文是可行的,符合时代需要。
福建省特级教师陈宝铝则认为,课文无论长短,都有其固有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发现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挖掘出适合本学段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的言语材料,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形式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长课文或难课文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必要。长课文或难课文该如何确定和选取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从而确定其相应的特色性教学目标呢?除了立足于基础性教学目标,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认为可以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是否为“这个”文本所特有、是否具备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是否有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四个维度加以分析甄选。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达8页之多。本单元是统编教材首次提出明确“长课文”,教材借助单元篇章页指明本单元语文要素为“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是小说节选,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语言表达方面,文本有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拟声表达、反复手法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进行语境的迁移运用训练。结合本文的训练价值,我们可以把特色性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雨来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阅读感悟,初步感知反复手法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再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长篇童话《骑鹅旅行记》,篇幅为6页,为外国名著的节选。从文化层面和语言表达来看,整篇文章结构紧凑、想象奇特、情节曲折,极富教育意义;从文化要素来看,这篇文章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一样,都是通过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学习,了解外国民众的生活、宗教信仰、个性特征、文化差异及外国文学的语言和汉语的差异等。这些都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优势。结合本课的基础性目标之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节选片段内容的事情变化过程”,我们可以考虑制订这样的特色性教学目标:“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想象的能力和欣赏评鉴的能力。”
原则三:整体解析学习主客体,拟订发展性目标
顾名思义,教学活动的“发展性目标”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发现并开发学生潜能,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培养的目标。它具有动态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教学的发展性目标研究主体为学生,必须要实现全体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凸显主体发展观,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发展性目标研究客体为教材、教师等,其发展的延展性及空间大小虽远不及主体,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习主体的发展。因此,在定位长课文、难课文的发展性目标时,不妨“上勾下连”,即要有大局观,要将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看作一个学习整体,明白每一个目标的确定都是前有基础、后有延续发展的可能和需要的,懂得无论是学习的主体还是客体,都具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梯度上升的态势和必然。
在确定了课文的基础性教学目标、特色性目标后,再结合学习主体和客体的发展的可能性及延展范围,就可以尝试确定长课文和难课文教学的发展性目标了。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长课文《牛和鹅》的发展性目标可定为“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金奎叔的话,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周围的事物,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的发展性目标可定为“通过本文的阅读,感受鲁迅作品的特色与故乡情怀,产生后续阅读相关作品的兴趣,進一步了解鲁迅,丰富认知”。
综上所述,精准地定位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目标,实现陈先云先生提出的“长文短教、难文浅教”,不仅要因类而别,即要考虑课文的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及其自身独有的教学价值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层次,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延展范围等,力争使之构成一个相对科学的体系。
(作者单位:武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