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论文”导向,关键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2021-04-06 03:20何勇
广西教育·D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教书育人社会科学

何勇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并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重点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2020年12月16日 《南方都市报》)

说起来,学术论文是衡量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高校和科研机构把学术论文作为科研评价的一项指标没什么不妥。只是近年来,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均存在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将论文作为全部、唯一或决定性的科研评价标准,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职称晋级、评奖、研究生毕业的主要依据甚至唯一条件,严重影响我国的教科研及学术生态,也由此导致抄袭或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等各种学术乱象频发,让许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苦不堪言。

尤其是在高校,受“唯论文”不良导向影响,许多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硕导”“博导”基本不上课。高校教师不同于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教师的本职工作首先是教书育人,其次才是科学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出现“唯论文”不良导向,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导致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和心思不是花在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上,而是挖空心思搞科研、拉项目,整天忙于写论文、发论文,本末倒置,成为导致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可谓旗帜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令人期待。不过也要看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其实已经喊了多年,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建立起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科学评价机制,导致“唯论文”导向依旧盛行。

如果破而不立,只是强调要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而没有配套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其结果可能会造成科研评价新的不公,加剧科研评价腐败。因此,要有效破除整个教科研评价中的“唯论文”不良导向,关键是要尽快建立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的差异性。比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領域,应当充分认识该领域在塑造思想、教化人心、繁荣文化、记录文明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更多时候需要考量该领域的历史及社会背景、教学实际、学生评价、社会反响等多个方面,而不能仅看论文的多少。

话说回来,无论哪个领域的高校教师,其本职工作首先是教书育人,理应鼓励或规定更多高校名师、“硕导”、“博导”回归课堂。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考评时,应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比重,助力破除高校科研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教书育人社会科学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篆刻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