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冬炼
摘 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主动提问问题是广大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鉴于此,本文根据笔者长期的工作经验,浅谈如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能力;自主学习
引言:
小学生不仅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对外界世界充满好奇心,探索新事物的动力非常浓郁,普遍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思考教学设计,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群体的问题意识,推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自主学习,善于并主动提出问题,并具备初步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及解答数学问题的效率。
一、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期间,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具有明显较强的好奇心等相关特点,藉此打造活跃温馨的教学环节,打造他们的提问能力,跟进相关指导和点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强化师生及生生互动,藉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動提高学生学习及提问的积极性[1]。
比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乘法操作”的时候,老师可以尝试设计系列类似问题:暑假期间,你到外婆家度假,有一天外婆因为一时走不开,委托你到附近的好又多超市购买三袋大白兔奶糖。听到外婆安排给你的任务,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小学生会从自己仅有的生活经验中思考诸多问题,比如,“每袋奶糖的价格是多少?”“总价是多少?”“外婆会给我多少钱?”“从外婆家到好又多超市距离是多少?”“我需要多长时间到达?”等等。等待他们自己思考几分钟后,老师可点名让他们说出他们的问题,并在黑板或PPT中跟进记录汇总,对其中问的频率比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得出一定答案,进一步充实场景。比如,假设一袋大白兔奶糖12元,三袋是36元,外婆会给你50元,你需要找回14元。至此,可继续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思想活跃的学生还可能会问“剩下的14元是还给姥姥还是买块雪糕呢?”老师可支持买雪糕的看法,并追问:“雪糕一块多少钱,只买自己的还是也给姥姥买,家里的其他人要不要?”等等,依次类推,根据现实生活,不断延展情景设置,持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动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对外界万物充满好奇心,不过他们的生活经验优先,智力发育相对局限,提出的部分问题可能偏于幼稚,甚至存在硬伤。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鼓励性因素,让他们在任何场景下都敢于提出问题。同时,老师在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该注意方向性及方法性引导,指导他们在思考提出问题的时候能更好地抓关键抓重点。其实,对此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打造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小学生的民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提出问题是自然正常的情况,以规避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
三、教学内容创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虽然,小学数学知识及题目的难度都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和其他学科内容相比,需要更为明显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题目的时候,会遭遇到很多障碍。对此,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掘学生发现问题的潜力,指导他们创造性的解决他们的疑问,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期间,老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从多角度进行测量,尝试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干预冲动,只是点滴性地给予点拨。在某个学生成功计算某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可引导其他学生观摩学习,继而提出“可否计算别的物体的体积”,引导他们在既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动手练习,形成新的经验,滋生新的结果,逐渐推动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实效高效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一开始没有学生能成功计算,可以退一步先引导他们测量和计算胶泥揉成的常规形状的物体,在完成后将物体揉为不规则物体,这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形状不同的物体的体积有区别吗,为什么?”“既然体积没有区别,那下面我们该如何计算呢?”进而逐步拓展思维思考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和计算,引导他们锻炼不拘一格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没有计算成功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积木思维,提出问题“大家看看这个物体是否可以分解呢”,引导学生把不规则物体分解为若干常规形状的物品,进而一一思考计算[2]。对此,一般而言应该存在多种分解思路,所以在学生得出其中的一种时,可继续发问“还有没有其他分解思路呢”,引导他们继续创新思考,个别聪明睿智的学生甚至可能想出老师和教材都没有虑及的思路。
四、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创设更为科学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老师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应该注意所设置的问题情境的实用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具体 而言,在思考设计问 情境的时候,应该注意预设的问题难度适度,既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要避免出现畏难心理;应该和前后的知识点存在密切联系,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预设的系列问题,在提问次序方面应该由易而难,逐渐深入,逻辑上具有递进特点,打造严密有序的问题链条,推动他们循序渐进地开拓思维,形成问题意识。在思考预设问题的时候,应该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发散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质疑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提出疑问是充实知识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带有逻辑思维要求的数学知识更需要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对此,小学数学老师激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并推动学生形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思考设计更为科学的问题情境,不断培养学生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成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思考[J].求知导刊,2020(52):39-40.
[2]杨婷. 有了问题意识就够了吗?——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00(001):96.
(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