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比较分析及弘扬路径

2021-04-06 03:22张玲孙艳美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

张玲 孙艳美

[摘要]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处于历史转折点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营养剂。分析共性,两者都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都明确标识或包含着对坚定理想信念的表述和创造精神,都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分析差异,两者着力于不同的阶段目标,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架构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地位。新时代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要依托物质载体培育直观的情感认同;要融入党建实践,确保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有效链接;要紧跟时代潮流,以新媒体技术实现广泛传播。

[关键词]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历史生成;异同分析;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3-0035-05

红船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创业”之始孕育的丰硕果实,自此中国革命的前途迎来了光明与希望;西柏坡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掌政权之际孕育的又一硕果,自此中华民族迎来了中国社会由被动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实现根本性转变的临界点[1]。放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的历史新起点,迫切需要历史“清醒剂”和精神“营养剂”的指引。因此,再聚焦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孕育的红船精神和执政之前孕育的西柏坡精神,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思考新时代条件下的弘扬路径,有助于充分发挥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的历史生成与基本内涵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2],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梳理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的历史生成及其基本内涵,是分析两者异同点的首要环节。

(一)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

200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首次提出并且阐释了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3]。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正式召开。在讨论党的纲领、决议的过程中,一名陌生男子突然闯入打断了会议进程,释放出一个危险的信号——代表们必须立刻停止此次会议,重新选择开会地点。随后,经王会悟提议,与会人员决定分头离开上海,到浙江嘉兴的南湖上租一艘小船,在隐秘的小船上继续召开未完成的中共一大。7月31日,一大代表们陆续到达嘉兴,在南湖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文件,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和基本政策。“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3],在这艘前所未有的画舫中,不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也孕育出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红船精神。“首创”就是创新、创造。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逐渐陷入悲惨苦难的深渊。无数仁人志士希冀找到一条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正确道路,但是都没能够给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光明与希望,“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并让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1514。在中国先进分子的奔走呼号中,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努力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酝酿,在曲折的时代环境中诞生。同时,从南湖画舫开始,首创精神就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中,以创新、创造的观念与方法推动中国事业的持续进步。“奋斗”就是坚定信念,战胜磨难。面对建党的曲折,一大代表们坚定信念、随机应变,以决心确保“红船”的孕育而生;面对革命的艰难,中国共产党坚持壮大队伍、发展自己,确保“巨轮”的驰骋前行。“奉献”就是牺牲。改变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苦难境遇,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最初立场;谋求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的目标导向,贯穿于全体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的全过程。

“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3],嘉兴南湖是建党之地,“红船精神”也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精神之源。

(二)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丰碑

西柏坡精神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交汇点,是一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革命精神,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5]。

“新中国从這里走来”[6],面对工作重心即将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历史性课题,面对“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为建立新中国确定了国体和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制度。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强调制定请示报告体系以塑造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环境,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完善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条例,提出两个“务必”作风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涵养政治人格。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孕育出建制精神的代表——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集中体现在解放战争战场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将革命进行到底”[4]1372;“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民为本精神集中表现在中央工委深入农村,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善于改造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立国兴邦精神高度体现于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新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宏伟蓝图和政治智慧;两个“务必”的不懈赶考精神高度彰显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转折点不因胜利而骄傲的政治本色和准则[7]。

“西柏坡时期,既是被动社会现代化的终点,又是主动社会现代化的起点;既是乡村包围城市的终点,又是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起点”[1],而西柏坡精神则以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转折的重要阶段奋力向前发展自己,努力经受住新的历史阶段新考验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丰碑。

二、比较分析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的异同点

(一)共性分析

1.从精神品格中分析,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都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精神状态,这些精神状态最终共同融汇于一个能够长远涵养育人的精神谱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中,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基因,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环境和特定考验面前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8],都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革命多重考验的精神支柱,统一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2.从基本内涵中分析,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都明确包含着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表述和突出的“创造”精神。红船精神是“建党”精神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确定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与共产主义的追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创造性地开拓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筹备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规范、合法地构建起中国的政党制度,有序、合理地推动中国的转型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思考和探索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道路,创造性地开拓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新世界。

3.从价值取向中分析,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都镌刻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红船精神中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心,就是“实行社会革命”[9]19,“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9]1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红船开始,就致力于“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0],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代表人民的责任,确立起忠诚为民的奉献意志。所以红船精神是我们党伟大事业的开端,也是我们党伟大奉献的开端。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不仅重视土地改革,维护农民利益,并且在“立规矩”的过程中同样特别重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核心目标,在“执政党”的身份标识中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下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差异分析

1.着眼时代背景,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着力于不同的阶段目标。宏观上,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诞生于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点,但是微观上,两者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下的精神产物,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大潮,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顺世界局势大变而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红船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中国革命屡次受挫的经验教训,积累地方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经验,在克服白色恐怖的压迫中诞生的,因此红船精神直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希冀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处境,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夺取革命最终胜利为阶段目标。然而,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不仅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更面临着“建章立制”的重要任务,面临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因此,西柏坡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建设各方面的历史经验,直面“进京赶考”的新的历史阶段中诞生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11]。

2.聚焦实践表征,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要求。虽然两者的基本内涵中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背景下形成的精神体系的本质特征必然不可简单等同起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3],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求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揭开新的革命起点。而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輝煌、最光明的时期,面对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实践基础,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全党提出了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1438-1439的核心要求。

3.围绕价值定位,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架构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地位。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根本源头,它的提出“在党的革命精神历史建构上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大革命之间的中国革命精神史的空白,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时间序列上实现了一致性”[12];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后阶段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在革命时期的最终升华,同时避免出现中国共产党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阶段的“缺位”状态。因此,在历史定位上,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架构中分别体现为起点与终点。

三、新时代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路径思考

(一)依托物质载体,在历史坐标中培育直观的情感认同

第一,纪念馆是历史的重现,是后人理解历史的物质载体,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就必须发挥好纪念馆生动形象的教育作用。首先,南湖革命纪念馆和西柏坡纪念馆要继续丰富馆藏革命文物的数量和种类,继续挖掘相关资料,以增强纪念馆讲述历史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其次,南湖革命纪念馆和西柏坡纪念馆应重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推进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纪念馆应注重推进参观形式的创新和地点的突破,开辟网上参观通道,并可借助VR技术等增强线上参观的真实感。最后,纪念馆应加强同各党政部门、学校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协同开展教育活动,与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弘扬革命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增强西柏坡、嘉兴等革命精神诞生地的地域凝聚力。

第二,纪念碑是历史的象征,是后人敬仰历史的物质载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重视起纪念碑庄严立体的警醒作用。首先,凝聚社会共识。在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中,相较于纪念馆,纪念碑有时容易被人们忽略。事实上,纪念碑作为革命精神物质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不寻常的高度提醒我们先人的伟大,以不寻常的庄严感彰显革命历史的厚重。因此,我们必须要凝聚一个共识,即纪念碑是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寻革命记忆时不容忽视的物质载体。其次,开展政治仪式。纪念碑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事件,更是为了纪念为推动历史进步而牺牲自己的革命烈士。因此,发挥好纪念碑的作用需要嘉兴、西柏坡等地的党政各部门重视政治仪式感和责任感,定期地前往纪念碑开展纪念活动,在悼念革命烈士、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中思考自己的时代责任。

第三,纪念品是历史的缩影,是后人重温历史的物化的精神产品,拓延革命精神的育人作用就必须重视纪念品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红色文化纪念品凭借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多选择、易携带、可收藏的特点,拓宽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是一种特殊的记忆符号。因此,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必须要重视纪念品的意义,围绕两者的历史生成和基本内涵进行创作,并且注重纪念品设计的创新性和时代性,传递与延续革命精神。

(二)融入党建实践,以价值内核确保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有效链接

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投身于革命之初和执政之初的历史实践的精神凝结,源于过去,也契合现在,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意蕴。新时代,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必须要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构想,才能契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从哪里开始,往何处去和新中国从哪里走来,往何处进发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第一,“四史”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历史必修课,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必须要通过“四史”必修课讲述两大精神的历史生成与基本内涵。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全体党员干部在学习“四史”中坚定初心,理解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历史脉络,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全体党员干部在贯彻“四史”学习经常性要求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借鉴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严峻考验的经验教训,找准自己的时代定位。

第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常态化课题,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必须要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传递两大精神中的初心意识和担当意识。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新百年的新起点时,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对党员干部的初心教育,这就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必须强化关于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革命教育,以常态化的政治学习推进党员干部的精神洗礼,以制度化的初心使命教育推动党员干部经常叩问和滋养“依水行舟”的为民之心,最终以思想自觉引领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三,廉政文化教育是全体党员干部的永恒课题,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必须通过廉政教育发挥其时代价值。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过一些腐败变质分子;在和平时期,党仍然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在两大革命精神特别是西柏坡精神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作风建设的政治智慧,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挖掘红船精神中的初心使命意识和西柏坡精神中的“两个务必”作风,将其贯穿于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全过程,“把特色化成优势,把资源化成力量”[13],将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将党员干部的廉政作风水平建设到新的高度。

(三)紧跟时代潮流,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实现广泛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强调要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革命文化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需要被国人熟知;革命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亟待被世界认识。因此,在信息时代全球化下,我们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把握新媒体传播语境的特征,实现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广泛传播。

第一,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树立“革命精神不仅能够面向中国,也能够面向世界”的自信。首先,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集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面临历史转折点时坚定初心和理想信念的精神品质,不仅能够被中国人民普遍认同,也能够使世界范围内陷入人生转折点的人们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共鸣。其次,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冲突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能够逐渐实现消融,革命精神在新媒体技术的刺激下能够自然地渗透到各个群体生活的多个方面,满足一部分社会公众对于多元文化的合理诉求。

第二,我们要利用多样的新媒体平台,推动革命精神大众化、时代化传播,走上更加广阔的平台。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新生的传播媒介,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高传播力度,将中国共产党敢为天下先的红船精神和体现优良传统作风的西柏坡精神展现给群众,营造健康积极、奋力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特殊的传播媒介,例如,抖音海外版Tik Tok等,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平台,提高传播广度,开创性地挖掘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精髓并推动其走向世界。

第三,我们要鼓励主动的意见表达,推动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传播实现良性的双向互动。新媒体传播语境相较于传统的传播语境,更加自由、开放、包容。在新媒体不断发展下,社会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广泛传播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引导、鼓励社会公众在新的传播平台上分享自己参观、学习、领悟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相关内容的思考与感悟,提高两大精神的传播强度和熟知度。

参考文献:

[1]张静如.关于西柏坡时期的两个观点[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5):93-95.

[2]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55.

[3]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浙江日报,2005-06-2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王玉平.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15,(6):97-100.

[6]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7]王玉平.来自西柏坡的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7-49.

[8]陈晋.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N].光明日报,2016-06-29(1).

[9]汪澎澜.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1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

[11]邱小云.論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史[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3):120-123.

[12]金延锋.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J].观察与思考,2018,(10):20-26.

[13]吴伟柱.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廉政文化的源头活水[J].中国纪检监察,2019,(15):9-10.

责任编辑:邓小龙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
论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红船领航:“红船精神”唱响红色强音
高校传承“红船精神”,实践从严治党的路径初探
“红船精神”研究现状及进一步研究探析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追寻“红船精神”不朽的历史荣光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