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洁 黄 婷 徐国正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225100)
在求学期间,部分大学生出于分担父母负担的考虑,也有部分同学出于积累工作经验的考量,开始了校外兼职之旅。而美术类大学生能接触到的工作之一的便是辅导机构的美术教师,在兼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机构师资配置教师、管理、学生素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对已有问题进行研究。
在这个对美术日渐重视的社会,无论是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后工作道路的拓宽,考学的帮助,美术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助力剂。近年,国家教育部将美术教育纳入各阶段考核也表明了政策对这方面的扶持,有趣又高雅的美术为文化成绩尚佳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高等学府的窗。
美术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身心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上到艺术鉴赏,下到提笔画画,都离不开美术的作用。众所周知,看图识字是儿童启智的一个有效方法,看图书,唱儿歌,捏橡皮泥,搭积木正好对应着图画,音乐,雕塑,建筑等不同的美术元素,可见美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儿童时期正是人类对事物认知的重要时期,此时对儿童的教育往往会对其一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给孩子们一支画笔,让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画出天马行空的作品,绘制自己人生蓝图。但部分义务教育学校为了更好的提高文化学习成绩从而占用美术的课程时间,导致儿童美术教育方的不足,从而剥夺了孩子们拥有画笔的权利。而意识到美术重要性的家长们便着手寻求课外美术辅导弥补学校的不足。得益于这样的大趋势,儿童美术课外辅导飞速发展。但激烈的市场竞争,辅导机构为了生存和利益最大化,也为了向家长们展示他们的辅导成果,往往采取了流水线式的教学方案,偏离了初衷的教学方式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要引导孩子们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一个自信、阳光的青少年,而不是美术机构制造出一个个按照套路、公式的儿童绘画机器。
为此,扬州南部在校大学生深入调研儿童美术辅导的利弊,寻求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保证学生们在学习美术的时候可以保留他们绘画的创造性、想象力,又不耽搁他们学习通过美术统考的系统化教学,我们将追本溯源,从根本进行调查,从而解决问题,最终把儿童美术教育引向正确的方向。
绘画不仅可以让孩子发展平衡和感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创造意识和独立思考以及动手能力,磨炼耐心。但是杨瑞敏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小孩为什么要学美术。”是因为热爱?在调研中发现,儿童学习绘画无非就包括两点:热爱与功利。社会上有许少儿绘画比赛画作,很少是根据孩子们独自的想法,独自构图,以及独自绘画,而是许多机构为了争夺荣誉引导孩子的美术创作。就“冬奥会少儿美术大赛”来说,大部分构图元素相近,以此可以看出这些绘画作品已经进入教师创作,孩子临摹的模式化,家长往往被表象迷惑,无力正确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美术绘画观。
教学方法过于模式化、单一化而无新意。教学方法模式单一会让孩子产生疲劳感,从而对绘画产生抵触情绪。虽然这些模式化的体系是经过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孩子最能接受并且绘画效果较好的体系,但是这种模式到后来往往会被传统化,固定化。实际上,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信息时代全面爆发,知识也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就是因为在这种知识环境的特征下不允许我们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相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绘画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和开放教学思想和内容,也要在平时生活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1]
教学方法模式化不利于儿童绘画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散。0-12岁儿童的思维可塑性非常强,因为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她们对世界对生活充满了好奇,而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特征,这就需要老师“因材施教”,而分级教学是解决学生程度良莠不齐从而实现各取所长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而模式化教学会让孩子个性与思维的维度范围受限,从而把他们打造成“相同的产品”,心智发展受到了限制。
绘画特色不明显,无论什么样的艺术机构绘画方面太过宽泛模糊。只是一味的迎合大众的口味或者考证处的评委的口味。这样的机构往往失去个性,没有自己的特色,不利于长久发展,常常淹没在市场化潮流中。
儿童美术辅导班教学模式应该突破“商业化固定模式”,转向以“引导儿童发散思维”为主的教学模式,儿童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美术课外辅导班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儿童创作,而不是固定他们的思维。“引导儿童发散思维”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儿童对美术的理解,使得儿童画出有想象力的、多样化的作品。
儿童美术辅导班实行“奖惩制度”对于课堂纪律表现好的应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让儿童从心里上接受美的世界。反之,对于课堂纪律表现不好的儿童中,课后应对他们进行深入交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扬州各大儿童美术辅导班应该建立艺术画廊,画廊里将每个儿童的优秀作品进行表框、分等级然后星期制展览,每个星期扬州各大儿童美术辅导机构带领儿童去其它机构看画展,让儿童能够互相学习、扩宽视野。
利用强大的互联网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儿童多看一些著名画家的创作,通过声音、图像、音乐等多方面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过程中,要用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来引导、对待每个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身心愉悦;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欣赏评价,允许学生间的异议,辩论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内化和升华。
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效率,辅导老师需要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并结合有效教学方法,在讲授的基础上,通过读、记、看、想、动等多个环节来加深学生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儿童的美术辅导的意义不是培养优秀的画师,它存在的意义是儿童在接受美术教学过程中所能培养出来的自主创新才能。通过美术教学的手段,从多方面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主动手能力。同时,要对儿童进行心理、思想、情操上的教育;让儿童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想法,培养美的情操。然而过早要求他们掌握比例、透视、空间、体积等因素,这些写实绘画的基本因素是不可能被他们这一年龄段理解和接受的,如果只注重灌输知识反而会束缚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等到儿童的智力和理解能力都成熟以后再进行专业的绘画训练。
作为美术类在校学生已修多门与该课题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经常训练手绘功底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以及长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美术机构代课,对儿童美术教育有深刻的认知。
新的儿童绘画辅导体系要求辅导机构以儿童的发展为本,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生活经历和有趣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为副线,主副线相辅相成。[2]因此,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乐趣性、教育性、操作性、创新性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主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课外美术辅导活动,因此,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就尤为重要。
当代的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美术的教育理念。过去,我们的教学辅导目的存在误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特别要注重美术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帮助学生发挥自我的能动性。
总之,教育者在绘画启蒙中要尊重儿童绘画想法,从激发和巩固儿童的绘画兴趣出发,以启迪创造意识为目的,引导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审美能力。[3]这也是当代美术教育的方向。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美术辅导机构才能立足于未来的发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才能让儿童美术课外辅导机构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