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妮陈 功
(1.湖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410082;2.湖南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湖南 长沙410082)
为提升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和大学生人文与艺术素养,世界众多知名学府都设有艺术教育中心,国内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都设有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大学艺术教育进入更高发展阶段。
高校设立艺术教育中心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清华大学于1993年将音乐室更名为艺术教育中心。
2000年以后,国内各高校陆续开设艺术教育中心,承担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随着教育部颁发有关高校通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得到重视,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始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高校艺术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当前国内艺术教育中心在师资、管理和课程模块方面形成了基本模式。在师资方面,艺术教育中心的师资主要由在职专任教师、合同制教师、外聘教师和艺术家以及教辅人员构成。在管理方面,艺术教育中心一般由两个机构共同管理,分项负责。由教务处或学校宣传部门管理负责课程授课部分,学校团委负责管理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在管理上就由校宣传部和校团委共同管理。而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在管理架构上更集中统一,其艺术教育中心归口学校教务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
在课程模块方面基本形成四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艺术理论及赏析课程,如艺术导论、影视鉴赏等课程;第二个模块是艺术实践教育,如舞蹈、合唱等实践类公共课程;第三个模块是指导学生艺术社团开展艺术活动,如负责学生高水平艺术团的业务指导。第四个模块是艺术讲座。总体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的高校通识艺术教育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艺术中心建设逐渐成为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的共识,经统计:2020——2021年QS世界排名前500中的15所国内大学设有艺术教育中心达到9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另外,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如湖南大学也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
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艺术教育中心的课程资源和选课人数来看,高校艺术教育中心的设立:
第一,有利于整合校内艺术教育人才、师资、场馆等资源,实现校内艺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第二,有利于吸纳校外艺术教育资源,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形式,提升高校艺术教育质量;
第三,有利于拓宽高校艺术教育的覆盖面,使艺术教育服务于更多学生甚至社会大众,例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每年提供79门艺术通识课供学生选修,选修人数约6400人;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每年提供选修课程约20门,选课人数达到2400人。①
艺术中心指导的高水平艺术团演出也使得高校艺术教育成为社会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尽管艺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对于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有着积极贡献,但是在发展中也面临着现实困难。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艺术教育中心的师资力量中在岗专职教师比例较小,主要受制于高校学科建设对人才引进的较高要求及岗位编制限制,因此大部分师资尤其是艺术实践课程依赖外聘,导致师资力量和质量的不稳定。以最早设立艺术教育中心的清华大学和2019年1月才设立艺术教育中心的湖南大学为例,见表1、表2。
表1 2020年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师资力量构成②
表2 2020年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师资力量构成③
从以上两个表格可见:两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专任教师人数均较少,都需要通过外聘方式补充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而外聘师资具有较大流动性和人员素质的不稳定性,不利于艺术类课程的系统性建设。
艺术教育中心承担指导学生艺术社团的责任,同时也负责高水平艺术社团排练和演出、竞赛工作,由于学校高水平艺术人才具有流动性,也会导致学生艺术社团艺术表演水平的变化,如何通过前端艺术人才的招录、全校性选拔和培养保持学校艺术团的高水准也是艺术教育中心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声乐、舞蹈、器乐等都需要专业设备以及教学场地和演出场馆。它们是高校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实施的物质保障,而这些都需要人、财、物进行支撑。如清华大学艺术中心每年场馆维护与运营人数达到43人,总体运行费用高达1700多万元,主要通过学校拨款+捐赠+自筹的方式筹措资金。但其他高校很难具备清华大学的资金与资源优势。因此在运营高校艺术教育中心还需要解决稳定的资金保障问题。
大学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艺术教育中心的设置也是高校艺术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而要解决上述问题,高校艺术教育中心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谋求创新性发展。
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编制内专职教师资源有限,虽然可以通过引进和外聘加强师资力量,但整体投入不菲且难以保证质量。综观各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校内艺术教育资源都颇为丰富,借助互联网共享思维,艺术教育中心可以与各艺术学院合作,内聘其专业教师承担部分艺术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另外,还可以协调同城高校共享艺术师资资源。
如微课和慕课,有些课程如文艺作品朗诵或者演播可以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制作微课,形成一个中外经典作品朗读视频微课系列,学生们线上选修课程,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作品汇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也扩大了相应课程的服务面,同时节省了人力资源。
另外,有些实践课程也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如舞蹈课、表演课可以线下学习,同时录课上传至课程中心或者其他线上平台,便于学生课后多次模仿演练,以加强学习效果。
而慕课的建设更具有长远的意义。慕课相较于微课要求更系统、全面,同时惠及群体也更广泛。艺术教育中心集合校内外力量打造优良的艺术类慕课,一方面可以提升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增加艺术类课程门类,扩大艺术教育对象。
如苏州大学近年来就集中力量建设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平台,开设视频课程达到507门,开设“慕课”课程34门,其中美育教育相关课程15门,④特别是“江南音乐文化”慕课,分为昆曲、评弹、古琴、丝竹等6个子项目,充分挖掘和展现苏州本土的音乐文化之美,也为其他高校开设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类慕课提供了借鉴。
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指导的高水平艺术团面向校园和社会公众进行的汇报演出、艺术家们的艺术讲座等信息应该及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园网等网络平台或者直播方式进行发布和推送,这些网络平台不仅仅可以发挥信息的传递功能,还可以形成校园美育氛围,无形中使学生关注学校艺术教育、热爱艺术,同时中心也可以获得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
艺术教育关乎大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关乎高校艺术教育的品质和覆盖面大小,各高校应聚合力量办好艺术教育中心,促进我国高等院校艺术通识教育的创新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官网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
②数据来源:清华大学艺术中心,http://www.arts.tsinghua.edu.cn/.
③数据来源:湖南大学官网,https://www.hnu.edu.cn/sousuo.jsp?wbt.
④霍运哲.大学生美育课程开设的策略研究——以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为例[J].当代音乐,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