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宇, 刘琪芳, 马辉栋, 郭小凤
(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由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融合所形成的“三创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1]。“三创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战略要求符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这种培养体系的建立将极大提升高等教育中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将高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展示出来。
本文以“三创教育”理念为指引,充分利用强大的线上教学平台及工具,构建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强调学生个人能动性的,在形态、时间、空间、考核、评价机制上多维的立体式课程教学方案。
“三创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传统教学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从原理上来说,通过面对面的线下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实时教学反馈机制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微表情及动作反应判断学生对授课知识的接受度,适当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补充或删减,学生也可对教学中的内容、教学方式等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2~3]。
但是,该种教学形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矛盾。突出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知识拓展及应用跟踪监督评价方式单一、工作量大、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②课堂师生使用时间比例严重失衡,课堂上提供给学生思考、讨论及反馈时间非常有限,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交流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单一的线下课堂教学形态,一方面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知识本身的讲授中,缺少了对学生主观思考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面的课堂交流中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思考,无法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课堂效率低。
技术的革新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打开了另一扇门。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高校纷纷将教学由线下转向线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充分利用超星泛雅平台、问卷星、B站等线上教学平台,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检测和反思这三大环节对教学全过程进行优化,弥补线下课堂教学反馈、监督机制的不足。
超星泛雅平台主要作以下用途:①课前定期发布学习任务、话题讨论和关键词了解,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思考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及应用等;②为学生在B站、中国大学生MOOC、TED、小木虫等网站上挑选、提供各种线上微课视频,以不同的讲课思路和出发点,多维度地为学生打开知识认知、问题思考维度,引导学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讲课方式,更加有效、可行地完成“因材施教”;③课后发布作业、单元检测等必要任务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问卷星(www.wjx.cn)主要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总结章节内容,帮助学生抓住知识体系的关键、构建知识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以项目、任务为出发点,分解、细化任务,分工合作,提高学生项目领导、协作能力。
基于线上教学准备工作的充分,线下教学课堂中教师只需用少部分的时间进行知识的讲授,而留出更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以及创意、创新、创业想法的交流讨论等。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配合,一方面建立了师生间课前、课中、课后良好的交流沟通、反馈渠道;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平台的统计、阅卷等功能极大地减轻教师机械工作量,使教师真正能够投入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工作当中,形成真正可行的实时监督反馈机制。
“三创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打破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效地发挥学生能动性,是“三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搭建了具有农业特色的、结构丰富完善的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以“校内实验场所、农业园区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三个实践环境为中心,搭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专业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农业科技服务项目”。
具体措施如下:①积极引导学生申请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专业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形成竞赛、项目推动下的教学互长模式,构建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为依托搭建实践创新平台;②以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等院级实验教学中心与学校生猪、奶牛养殖基地、大棚培养基地、远程物联网监控系统等校级实验中心相结合,形成以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搭建的实验教学平台;③每个学期开设1~2门为期一周的校内实训课程,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形成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4~5]。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院定期邀请农业、畜牧业、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专家开展科普讲座,让学生开拓眼界,了解相关研究、生产实践需求,引发学生对学科交叉应用的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意,并鼓励其借助丰富的实践平台进行创新、创业。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单纯地依靠学生考试成绩,是一种终结式的考核方式,该种方式可操作性强,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但是,在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三创”人才培养体系中却显得太过片面[6~7]。
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团队设计了一套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多维化立体式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首先,从课程考核角度来说,将考核“过程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将总评成绩按权重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期中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学生参与课程话题讨论情况、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包括课堂小测验、课程设计、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等。
过程化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单纯地依靠人工完成,可操作性不强。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借助“超星泛雅”、“蓝墨云班课”等手机app实现了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参与课程话题讨论情况、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电子实验报告等平时成绩的管理统计。该方式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机械化工作量,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
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时域多模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评价时间、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三个方面立体多维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从评价时间上来讲,由考试结束扩展到毕业前和毕业后五年。评价主体有教师拓展到学生、用人单位。成绩的评价由单一课程考核指标发展为课程考核与“学科竞赛”、“专业认证”、“企业实践”等综合能力运用相结合的综合成绩评价模式。
通过长时域的、多视角的、多方位的教学质量跟踪,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成以“三创”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的多维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评价。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个人能动性。
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创意思维,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充分锻炼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长时域多模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三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监督反馈机制。
多维立体式课程教学使学习成为从课堂到网络,从讲授到实践的立体教学,从学生过程化考核到长远发展评价,从个体到群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