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轶珩, 陈华敏, 窦慧晶, 稂时楠
(北京工业大学 信息与通信学院,北京 100124)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微波技术”、“通信电路”、“电磁兼容”等课程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抽象、数学分析多,也是被公认为难教、难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分析其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增强该课程的授课效果,是相关专业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内容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数学概念多等诸多问题,对教学设计、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磁场的基本规律、静电场、恒定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分析、时变电磁场、电磁波的传播、导行电磁波、电磁波的辐射等内容。可以分为电磁场、电磁波两大部分。电磁场部分主要从三大实验定律出发,建立源与场的关系,再从真空到媒质,从静态到动态,总结得到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一核心理论。电磁波部分则基于动态电磁场的数学描述,通过电磁波的波动方程,揭示出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反射、透射规律。可以看到,该课程的内容既包括基本实验定律的介绍,也包括电磁场理论方程的推演;既包括应用电磁场理论对静态场的分析,也包括对动态时变场的分析;既包括场的数学描述,也包括波的特性表达。可以说内容广泛、层次多样。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往往很难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能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电子信息类专业增加了一些新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了基础课程的学时,使得“电磁场与电磁波”这样的难度课程面临更加窘迫的局面。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一般从三大实验定律出发,利用高等数学、矢量代数、复变函数的数学手段,总结描述电磁理论的基本性质和规律(麦克斯韦方程组、波动方程等),并结合具体条件分析静态场和时变场的分布,以及波的传播特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另外,“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涉及的概念较多,从散度、旋度这些有关源的基本概念到麦克斯韦方程这样的系统理论,从真空条件的静态问题分析到不同媒质条件的动态问题分析,从一般场的分布到时谐情况下的电磁波特性分析,包含大量的概念、公式、定律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背诵、记忆难度较大。同时,公式的原理推导也较为复杂,很难利用课堂充分讲解,影响了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有效掌握。最后,该课程所涉及的概念大都比较抽象。比如电磁场的概念,由于空间的电磁场不能被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只能用公式将其表示出来。这些概念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它,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可见,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的特点,大大增加的课堂教学的难度,如何生动形象地讲述这些理论和概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等课程为基础,特别涉及比较复杂的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等数学知识。麦克斯韦方程组有微分、积分两种形式,在进行分析时通常会用到散度、旋度相关的微分运算,也会用到积分运算。电磁场是矢量场,必然与矢量分析密不可分,可以说点积、叉积等矢量运算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而在时变电磁场中,引入了复数表达后,还需要掌握复变函数的相关数学运用。总之,数学知识的积累及应用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学习中尤其重要。
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课堂教学需要更为细致的安排,并且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教材往往是先介绍标量场梯度、矢量场散度和旋度等矢量运算,再在电磁场的基本规律一章中结合电场和磁场进行散度、旋度分析[1]。正如文献中的观点,先对矢量分析进行介绍,然后再讲授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做法合乎逻辑,但占用教学学时多[2]。同时,脱离电场和磁场的矢量分析也显得与课程核心不够紧密,使得学生感到抽象和模糊。因此,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矢量分析、电场磁场基本规律相关内容整合。学生通过矢量分析在电场磁场基本规律的应用,可以更高效地理解散度、旋度、梯度等数学概念的物理含义,也更有效地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和规律。又如位函数的内容,在无散场和无旋场部分以及后续的电场和磁场部分均有介绍,也可以整合为更为具体的综合讲解。分析另外,面对教学内容多且难的情况,有限的课堂学时应该更多的用在重点和难点内容上。可以利用课下作业环节,在课前安排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练习,从而压缩课上在数学基础知识方面的讲解时间。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虽然内容多,但是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在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一基本理论中,根本上讲述的是源与场的因果关系,同时还存在静态场与时变场,真空中的场与媒质中的场这样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多组概念。在电磁波的传播理论中,也存在理想介质和导电媒质两种情况的对立统一。而在传输线中的导行波,虽然采用等效电路的方式加以分析,但与采用场的方式分析的均匀平面波具有相似的方程形式、参量及求解的结果,均满足对偶关系,也就是说两者在本质是统一的[3]。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认真梳理这样的逻辑关系,可以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内容多,很多概念又十分抽象,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电磁波的传播过程、涉及到的传播参数,以及反射后波的合成等,采用公式表达往往理论清楚,但难以形成具象的认识,即使采用绘图方式也很难理解其动态过程。如果采用动画、视频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演示波的动态过程,会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同时,结合现代仿真工具如SIMULINK, MATLAB, ADS等进行形象化教学,以工程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并可以看到实际运行结果,也将使得该课程不再神秘。随着科技发展,在课堂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衍生了大量优秀课程资源,结合网络资源,可以大大充实课程内容,补足课堂教学的局限[4]。
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这样理论性的强的课程,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对于学生理论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在理论讲解的同步,进行实践设计[5]。但由于“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基础课,还没有学习后继的相关专业课程,一些综合的实践内容尚未能开展,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并不能充分了解,造成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对此,在授课时可以增加实际案例,明确各部分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可以借助通信系统的组成,介绍电磁波的发射、传播、接收的对应基础内容;可以借助隐形飞机的设计原理,介绍电磁波反射的实际应用等等。此外,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的大背景下,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专业发展历史,增加人文元素,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思考一门学科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奋发进取心[6]。例如在70周年阅兵式上的歼11隐形无人机,就在多个方面考虑了针对雷达电磁波的隐身设计,并融合了多项复合功能,代表了我国在这些方面较高的自主研发水平。这些示例的引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习主动性。
我们在实施上述教学策略后,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学生评教的反馈显示,虽然这门课程仍被认为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学生普遍反映课堂的演示手段丰富,逻辑更为清晰,对于一些综合分析内容能够联系实际应用。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数学概念多等特点,被认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对教学设计、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这些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提出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基于逻辑关系梳理知识体系,加深认识理解;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内容吸引力;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思政,培养学习主动性和家国情怀等多种教学策略,认为通过细致的课堂教学安排,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