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毅
宁波市第一医院后勤保障部,浙江宁波 315700
医院的生活材料来源类型具备多样化的特点,每天消耗的数量较多,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因此在医院处理生活垃圾中,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非常大。我们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指出根本出路是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其垃圾来源的分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在垃圾投放点安装摄像头进行强制性管理,并在医院内投放“搭把手”智能回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垃圾分类的意义是将生活垃圾按其材质进行分类,最大限度地提升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医院属于特殊的公共场合,通过进行垃圾分类的实施,可以提高医院的社会环保意识,同时也对改善医院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根据《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按照《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宁波市卫生健康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宁波市第一医院成立了垃圾分类领导小组,通过结合各职能科室职责和科室特点,对如何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总体筹划部署。
1.2.1 结合三甲医院复评 宁波市第一医院重新确认生活垃圾运收单位,将医院的各类垃圾按垃圾分类标准要求分包给相关运收单位。医院的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都由“宁波市海曙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接收运收,医院的厨余垃圾由“宁波绿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负责接收运收,医院的有害垃圾由“北仑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负责接收运收。充分做到垃圾分类责任到位,责任到每一个环节。
1.2.2 结合宁波市卫生城市复评 宁波市第一医院对全院的垃圾桶进行了更换,对每个办公室配置垃圾分类桶(二分类),特别对医院公共区域配置了垃圾分类桶(四分类),及全院职工工作区域也配置垃圾分类桶(二分类)。不仅减少了垃圾乱丢现象,也进一步提高了垃圾分类效果。
1.2.3 结合美丽宁波建设 宁波市第一医院对全院职工多次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做到统一思想、强化意识,从源头上抓,从习惯上抓。使广大职工们能更全面地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更好地认识垃圾分类的长远意义,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作。
1.3.1 加强培训学习 宁波市第一医院对全院职工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培训,做到垃圾分类意识培养与日常培训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切实将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纳入到日常党建学习范畴,通过各党支部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全面引导广大医务人员以身作则。
1.3.2 两网融合进一步攀升 2020 年4 月27 日宁波市第一医院率先引进“搭把手”智能回收系统,使医院进入“两网融合”回收网点覆盖中,进一步提高了医院职工和广大患者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垃圾分类的成效[2-3]。
1.3.3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落实好“一屏、二图、三点、四桶、五导”分类投放机制和标识标志纠错机制,通过医院出入口大屏幕轮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视频,将各处可利用的墙面做成垃圾分类宣传墙,并在各电梯口及人群密集处布置垃圾分类桶点位图等,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做到设施配置提升、志愿督导提升、指导服务提升和各科室实效提升。
建立督查机制,对垃圾进行“体检”。在医院开展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通过每月2 次不定期督查,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体检”,对各科室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做到动态反馈、整改复查、精确指导、有效督促;对各病区的分类情况进行实时曝光、实时整改,保持动态清零。
宁波市第一医院通过“钉钉”上的视频教学、电子化问卷等方式对全院职工进行培训,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及时“钉”那些未参与培训的职工,最终做到全院职工100%参与垃圾分类培训,通过“钉钉”上的垃圾分类考试,全院职工成绩在65 分以上的达到了99%,80 分以上的达到了94%,90 分以上的达到了85%。
同时宁波市第一医院通过宣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培养医院广大职工和患者及其家属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的责任感,通过从源头上抓垃圾分类的工作,并做好垃圾分类的体检和监管制度,有效结合绩效考核的奖惩制度,全面落实垃圾分类的工作,提高垃圾分类的有效性。通过努力目前医院职工人员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率较高,并且带领家人一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2019 年9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职工们参加了由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办、市卫健委、市城管局联合主办的“阿拉医者来分类”生活垃圾分类能手挑战大赛,并获得一等奖。2019 年11月宁波市第一医院高分通过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办的考核,成功创建成为“宁波市垃圾分类示范单位”。
在医院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当中,是以“保洁—收集—转运”为中心,在各个环节当中,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4-5]。在“保洁”环节中,其中对于全院保洁人员的配备设施并不完善。在社会老龄化不断严重的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愿意从事保洁工作的人员逐渐变少,因此,从事保洁工作的人员具备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并且存在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度不高。在“收集”环节当中,医院具备人流量大的特点,并且患者在医院就诊时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自身的身体健康上,经常非常草率地投放垃圾,虽然医院宣传范围交广,但对广大患者来说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识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再加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质量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转运”环节中,在医院的生活垃圾中,其产生量较大,但是医院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只是作为辅助,用房面积较小,因此,在转运垃圾的过程中,需要环卫部门的配合进行多次转运。
医院是特殊的公共场所,对垃圾分类投放的有效性提高了难度,这不仅与医院的特殊性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还与医院人流密集的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加上不重视垃圾分类的开展工作,因此,会对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此外,对于医院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医废垃圾,但是在大部分患者中,对其辨别难度较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垃圾分类投放的难度。
在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原因,例如未仔细辨别分类垃圾桶和分类意识较低等,会存在一些不可回收的包装物,主要包括了塑料盒和塑料袋等等,然后混杂投放在餐厨垃圾桶当中,这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垃圾的收集工作。另外,在环卫部门当中,没有对餐厨垃圾和其他包装物进行分类,只是混合进行清运,没有将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进行落实[6-7]。
4.1.1 建立以科室为单位的垃圾分类责任人 垃圾分类工作与各科室绩效相挂钩。医院在不定期垃圾分类自查中,对未按垃圾分类工作要求投放垃圾的科室进行处罚,发现一次扣科室绩效50 元。
4.1.2 建立“一岗双责”制度 在医院各楼各层设置垃圾分类点位图,并确认每层和每幢楼的垃圾分类工作责任人(由该区保洁人员担任)。
4.1.3 推动场地设施共享 医院内回收站点的设置,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及生活垃圾房相衔接。统一规划可回收物分类回收,节约土地,提升效率[8]。
为更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工作质量,医院将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源头控制,对食堂及行政楼的生活垃圾投放点安装摄像头,对医院职工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强制性管理,到习惯的养成,再到素养的提高。最终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为每位职工的一种习惯、一种意识、一种氛围。
宁波市第一医院将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开始抓,通过对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控制(通过逐步控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数量,最终达到医院食堂内无一次性餐具的情况),同时对医院内各会议室及各科室取消使用一次性茶杯,更换成非一次性材质的茶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生活垃圾减量的要求。
医院内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为使垃圾回收利用率有效提高,该院将在垃圾中转房(垃圾暂存点)安排垃圾分拣员,对乱投放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投放,因此将增加必要的垃圾分类工作人员数量,以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这将增加医院的劳务费用负担,因此,医院务必提高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资金保障。
宁波市第一医院进入垃圾分类撤桶并点“进行时”,参考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办的做法,通过党建引领,发挥院党委、院垃圾分类督察小组、物业“三驾马车”的作用。以撤桶并点、强制监督等手段落实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督导、定位监控,为全院生活垃圾分类树立了示范样板。同时医院对国宝楼20 个病区,每层最后一间单人病房进行改造,改造成为垃圾房(垃圾投放点),撤除了原来污物电梯厅等处的垃圾投放点。
医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医院后勤保障部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在后勤保障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该院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通过向兄弟医院互相取经、互相借鉴,来面对在医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并及时改进,为健康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医院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近年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部署要求及宁波市垃圾分类办和宁波市卫健委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典型引领、双管齐下、互动拓展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医院垃圾分类工作全院化覆盖、全员化参与、生活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