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类型,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肺功能有极大影响,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对患者生命健康带来威胁。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如开胸手术,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应用虽然在清除病灶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恢复较慢,不利于预后[1]。对此,考虑在治疗中引入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方法,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将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治疗中不同手术方案应用下取得的效果做对比分析。
选取医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2 例(2019 年1 月-2020 年1月),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67.50±2.80)岁,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9 例、12 例,病理检查结果腺癌与鳞癌分别为20 例、11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平均(67.25±2.55)岁,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8 例、13 例,病理检查结果腺癌与鳞癌分别为19例、12 例。所有患者病理检查确诊疾病类型,无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情况,无手术禁忌症,患者或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同意知情。基线资料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基本相近,可做比较分析。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开胸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后选择健侧卧位体位,于第5/6 肋间做切口,约16cm 切口长度,将肋间隙充分打开后,完全暴露肺门结构,将病灶切除。同时联合淋巴结清扫术,以纵膈至肺门为清扫范围。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方法,全身麻醉后保持健侧卧位体位,对肋间隙轻微增宽,选择腋后线第7/8 肋间隙做胸腔镜观察孔,1cm 长度。同时,对肿瘤部位确定后,选择第7/8肋间隙做切口,切口长度1cm 左右,同时在腋前线第4/5 肋间做切口,长度约4cm,借助胸腔镜对病灶探查,切除处理。在此基础上联合淋巴结清扫术,选择纵膈、肺内、肺门作为清扫范围。
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观察,其中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方法[2]。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肺功能指标均利用计量资料描述,通过SPSS22.0 软件做统计学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 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淋巴结清扫个数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FVC 指标相近,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观察()
表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观察()
表2 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观察(,L)
表2 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观察(,L)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症状特征并不典型,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大多患者就诊检查中疾病已发展为晚期,危及患者生命健康[3]。临床治疗中,传统开胸手术方法可帮助患者切除病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对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甚至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水肿、切口感染。对此,考虑在治疗中引入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方法,通过微创手术操作模式,减轻患者身体所受伤害[4-6]。本次研究结果中,淋巴结清扫个数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清扫淋巴结,但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效果更加理想。治疗后观察组各肺功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后,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可帮助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
综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效果理想,可帮助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