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中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反复作用在胃黏膜上而引发的,大部分患者并无显著症状出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良症状,如口腔异味、腹痛、反酸等,一旦未得到合理、有效治疗,可引发患者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与生活水平[1]。由于慢性胃炎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临床暂未统一有效治疗方法,主要以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展开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基于中医理论不断推广,中医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以拔罐法、针灸法、穴位贴、中药汤剂等方法来治疗慢性胃炎疾病,具有较高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得到显著疗效[2]。鉴于此,本研究以我院78 例慢性胃炎患者为例,探讨予以中药汤剂四君子汤对其展开加减治疗的疗效,现详细汇总如下。
病例选取78 例患有慢性胃炎疾病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均分为2 组。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2:17,患者年龄范围在(18-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2±10.17)岁,病程最长达8 年,最短为3 个月,平均病程为(5.7±1.2)年;试验组男女占比为25:14,患者年龄在(20-70)岁左右,均龄值是(48.32±9.89)岁,病程时间在4 个月至8 年,平均病程是(5.9±1.2)年。以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与对比,P>0.05,满足研究要求。
1.2.1 纳入标准
(1)满足《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有关诊断要求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内有关中医症候标准者;(2)经临床检查确诊患有慢性胃炎疾病者;(3)入组前停止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药物超过1 周者;(4)依从性较高者;(5)临床病史资料完整者。
1.2.2 排除标准
(1)妊娠期、哺乳期女性;(2)并发消化道出血、穿孔、溃疡者;(3)对于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者;(4)无法正常沟通者;(5)意识、智力等存在障碍者;(6)合并恶性肿瘤者。
1.3.1 常规组
以以常规三联疗法展开治疗,即给予患者服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具体用法如下: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服用剂量为20mg,2 次/日;阿莫西林每次服用1.0g,3 次/日;克拉霉素每次服用0.5mg,2 次/日,其中奥美拉唑连续服用30d。
1.3.2 试验组
以四君子汤展开治疗,方剂如下:6g 甘草、9g 茯苓、9g 白术、15g 人参,根据辨证施治,予以加减治疗,对于反酸者,可加入12g 海螵蛸;对于痞满者,可加入6g 黄连;对于嗳气者,可加入10g 半夏;对于胃寒者,可加入10g 干姜;对于胃脘痛者,可加入6g 延胡索;对于舌红脉细者,可加入15g 麦冬;对于舌淡苔白者,可加入10g 苍术。以水煎取300mL 药汁,每日分3 次服用。两组均用药治疗4 周,在治疗期间需叮嘱患者保持合理生活作息、不可吃刺激、生冷类食物、忌烟忌酒,避免影响到疗效。
(1)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症候积分,包括上腹不适、胃脘不适、饥不欲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无症状以0 分表示,症状较轻或者偶尔发作以2 分表示,症状呈间断性发生以4 分表示,症状呈持续发生状态,且存在显著表现以6 分表示,总症候积分为24分,积分越高,则表示症状越严重;(2)分析治疗后两组疗效,以症候积分与胃粘膜恢复情况判定,其中治疗后患者体征、症状并未改善,症候积分降低幅度<30%,胃粘膜炎症并未减轻,评定为无效;相较于治疗前,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炎症消失超过50%,且症候积分下降幅度在30%-75%,评定为有效;临床各项症状、体质得到显著改善,症候总积分下降超过75%,胃粘膜炎症基本消失,评定为显效。总有效=(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例数x 100%;(3)分析用药期间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统计学SPSS21.0 展开分析与处理,不良反应与疗效以(%)百分数表示,数据校验以(x2)卡方值;症候积分以()表示,数据校验以(t)值,统计学判断以P<0.05表明存在较大差异。
由表1 可知,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均取得一定疗效,但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表1 分析治疗后两组疗效[n(%)]
由表2 可知,治疗前两组症候总积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予以治疗后,试验组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表2 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症候积分(,分)
表2 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症候积分(,分)
表3 分析用药期间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n,%)
由表3 可知,在用药治疗期间两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相较于常规组,试验组总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
慢性胃炎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关,特别是对于长期酗酒、不规律饮食者而言,更易出现该疾病[3]。早期时,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现,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胀气、呕血、腹痛等不适感,具有发病缓慢、易反复发作、病程长等特点,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4]。西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胃炎症状的主要因素,在治疗时应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控制炎症、延缓病情发展、避免疾病反复发作为主要治疗原则[5]。故而常联合抗生素与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虽具有一定疗效,但随着近年来Hp 耐药菌株出现,以及频繁发生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事件,患者长期服用易出现毒副作用与耐药性,进而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从而导致以西药方式治疗所得疗效存在局限性[6]。祖国医学将慢性胃炎归于“痞满”、“胃痞”等范畴中,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气机失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脾胃受损、气滞血瘀,病因大多是饮食不节而致胃气上逆,《素问·厥论》中指出:“思伤脾、脾主胃,脾胃失调致津液耗损,胃肠动力失调致胃脘痛”,故而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促动力、益气健脾为原则[7]。四君子汤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所含人参具有生津益脾、祛邪安神之功效;白术可益气健脾、化浊燥湿;茯苓能补中健胃,甘草能调和药物、健脾补气、清热解毒。诸药共奏,可起到进益饮食、温和脾胃之功效[8]。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常规三联疗法与四君子汤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结果发现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常规组高;试验组症候总积分为显著低于常规组;治疗期间试验组用药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这表明以四君子汤对慢性胃炎患者实施加减治疗,可得到确切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且用药安全性较高,通过以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结合患者症状,实现个体化用药,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且耐受性较为良好,既具备有效性,还具有较强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应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起着重要作用,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的同时,且不会对其机体造成较大损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