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捷
新生儿黄疸属于临床常见病,多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临床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可伴有精神倦怠、纳差、发热等症状[1]。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2种,生理性黄疸可在发病1周后缓慢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则需在病变早期采取一定的治疗方能改善新生儿的临床症状[2]。以往临床多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进行早期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单一药物治疗起效速度较慢,因而还需加以其他方式辅助治疗,才能促使黄疸快速消退。小儿推拿是中医常见的外疗法,主要通过推、揉、按、摩等手法刺激病灶相连的穴位,以此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3]。有学者认为,在早期利用小儿推拿辅助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在增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药效的同时起到调节脏腑的效果,在提高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方面作用显著[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母婴同室出现黄疸的10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小儿推拿的方式对新生儿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母婴同室出现黄疸的足月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日龄1~8(3.33±0.12)d;体质量2.5~4.5(3.32±0.15)kg;出生1 min的Apgar评分为(9.23±0.32)分。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日龄1~7(3.25±0.21)d;体质量2.5~4.5(3.21±0.12)kg;出生1 min的Apgar评分为(9.23±0.32)分。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开展,患儿家长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儿科学》[5]中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经皮胆红素异常升高;(3)存在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症状。排除标准:(1)对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有过敏史的患儿;(2)接受过其他治疗方案的患儿;(3)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规格:0.5 g/片)每次0.25 g口服,每天2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小儿推拿,协助患儿保持仰卧位,进行补脾经、清肝经、清大肠经及摩腹:(1)补脾经:让新生儿拇指保持屈曲,从指尖开始沿着拇指桡侧边逐渐推拿至指根方向,300次;(2)清肝经:从食指末节螺纹面开始推至指根方向,200次;(3)清大肠经:从指尖开始沿着食指桡侧边逐渐推拿至指根方向,200次;(4)摩腹:使用治疗巾覆盖新生儿的腹部后,采用手掌在肚脐四周顺时针摩腹,每次5 min。推拿每次15 min左右,每天1次。2组均持续治疗3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采用JH-3型经皮黄疸检测仪进行检测),治疗前与治疗3 d后排便次数变化及黄疸消退时间与转住院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6](1)显效: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等症状完全消退,经皮胆红素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2)有效: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基本消退,经皮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但未完全恢复正常;(3)无效:以上症状均未恢复,经皮胆红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14)。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经皮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
2.3 排便次数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2组患儿排便次数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比较次)
2.4 黄疸消退时间与转住院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转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与转住院率比较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与血清胆红素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新生儿黄疸症状越严重,其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越高,一旦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将会透过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导致胆红素脑病,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永久性系统损害,严重时甚至还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危害性极大[7]。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是目前临床用于早期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其治疗效果较为良好,但长期服用单一药物治疗,易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新生儿的康复速度。故临床还需在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对新生儿进行治疗时,加以其他方式辅助治疗,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其康复。
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胎黄”“胎疸”的范畴,主要由母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所致,其病机以脾胃湿热、寒湿内蕴及胆汁外溢为主[8]。因此在对该病进行治疗时,需遵循扶正祛邪、调和脏腑及平衡阴阳的原则。小儿推拿是中医常见的外疗法之一,主要以辨证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为基础,在与病灶相关的穴位采用推、揉、按、摩等手法进行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新生儿的体质,促进其机体免疫力的提高,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提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与小儿推拿联合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原因主要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成分中的双岐杆菌和乳酸杆菌进入人体后可改变肠道内环境,促进肠道菌群的建立,细菌可使胆红素分解为尿胆素原,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显著减少,有利于改善新生儿的黄疸症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10]。此外,通过补脾经、清肝经、清大肠经及摩腹等方式对新生儿而进行推拿,可起到健脾消积、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退黄、清泄湿热等作用,与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联合治疗可有效增强该药降低胆红素的作用,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效果[11-12]。
本研究中,2组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该结果与杨秀杰[13]的研究中,治疗前推拿组经皮胆红素水平为(16.13±2.91)μmol/L,对照组为(16.14±2.58)μmol/L;治疗后推拿组经皮胆红素水平为(4.56±1.22)μmol/L,对照组为(10.72±1.52)μmol/L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与小儿推拿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明显降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通过与推拿联合治疗的方式,利用清肝经法对新生儿进行推拿,可起到疏肝利胆、活血行气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新生儿的血液循环,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在降低胆红素水平方面效果显著[14]。
结果还显示,治疗3 d后,2组患儿排便次数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次数多于对照组。这与杨秀杰[13]的研究结果也保持一致。由此可见,采用小儿推拿补脾经、清大肠及摩腹法,还可促进新生儿的胃肠蠕动,使胃肠道正常运转,促进胎粪排出,达到通便利湿退黄的目的,并可加快其胃肠功能恢复。另外,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成分包含长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这3种活性菌进入人体后可直接在新生儿肠道内发挥出作用,促进肠道正常菌落的重建,有利于消除肠道中的危害性细菌。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转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反映了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生儿黄疸的消退速度,使大多数黄疸新生儿在产科母婴同室治疗好转,明显降低转NICU住院率。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配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缓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能促进新生儿胃肠道功能恢复,达到加快新生儿黄疸消退速度及降低转NICU住院率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