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亨,裴东根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
热毒宁注射液为2005年8月上市的纯中药制剂,由栀子、金银花、青蒿等提取精制而成,具有解毒、疏风、清热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热)所致高热、咳嗽、痰黄等症状,疗效较好[1]。随着对热毒宁注射液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疗效的认可[1-2],用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药品不良反应(ADR)报道也逐渐增多。一方面由于儿童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比成人低;另一方面由于儿童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差,受不良反应的影响和危害亦会更加严重[3]。临床上对热毒宁不良反应报道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皮肤及附件损害、血尿、急性喉头水肿等,其中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其主要不良反应[4-7],故为促进热毒宁的临床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录的59例热毒宁注射液皮肤系统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我院热毒宁所致皮肤系统ADR的特点及其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与针对ADR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临床数据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2019年通过ADR管理平台上报的ADR报告,从中检索出由热毒宁所致的59例儿童皮肤系统ADR报告。本文提及的热毒宁的生产厂家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50217。
1.2.1 检索方法 登入ADR管理平台,通过ADR已报告板块,选取通用名称“热毒宁”检索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临床数据,进行逐条记录,从中筛选出皮肤系统ADR。
1.2.2 观察指标 按照患者的性别、用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与途径)、年龄、临床表现和后期处理等进行统计分析。
在ADR报告系统中共检索出热毒宁注射液与皮肤系统相关的ADR 59例,所有病例的ADR的关联性评价均为“很可能”及以上。59例ADR患儿中,男37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1.68 ︰1;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 1~3岁 29例,4~6岁17例,>6岁13例;具有药物过敏史2例,无药物过敏史47例,药物过敏史不详10例。见表1。
表1 热毒宁注射液致ADR的一般情况 例
59例ADR患儿的给药方式均是静脉滴注,不同的药物用量所致ADR发生例数及ADR发生时间见表1。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发生ADR的时间在2 h内所占比例可高达71.19%,可能与静脉滴注致血药浓度迅速上升有关。另外,59例ADR患儿热毒宁注射液的用量均≤10 mL。
59例ADR报告中,联合用药31例,其中联用抗生素18例(青霉素类2例,红霉素类5例,头孢菌素类 11例)、氨茶碱4例、止咳祛痰8例[盐酸氨溴索口服液(沐舒坦)2例,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伊诺舒)3例,溴己新3例]、电解质补充液4例、注射用维生素 6例(注射用维生素B 2例,注射用维生素C 4例)。
热毒宁注射液所致皮肤系统ADR主要以一般型、斑疹及红斑丘疹型的药疹为主,共86.44%,同时伴随发热、伴口腔疱疹、瘙痒、呕吐和烦躁不安等症状。另外,重症多型红斑药疹5例,占8.47%;荨麻疹3例,占5.08%,其属于热毒宁注射液新的ADR。见表2。
表2 皮肤系统ADR表现
所采集的ADR病例均为2015-2019年于我院就诊的患儿。在发生ADR后,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肾上腺素、氯雷他定片等对症抗过敏处理,严重者给予甲泼尼龙注射剂静脉滴注,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在我院已上报的59例热毒宁所致皮肤系统ADR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皮肤系统ADR在儿童各年龄段均有发生,且发病年龄<6岁儿童居多,与此年龄段抵抗力有关,同时低龄儿童各系统发育仍未完全成熟,肾脏排泄功能较大龄儿童有所差别,热毒宁注射液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延长,容易造成蓄积,继而引发ADR。在本回顾性分析中,热毒宁注射液的使用剂量为4~10 mL/d,剂量5.0~7.5 mL/d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根据说明书推荐用量,并未超剂量用药。另本研究分析的病例中仅2例患儿有过敏史,由此表明临床医护人员忽视了患儿过敏史及其过往用药史。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后出现ADR例数最多的时间段是2 h内,占71.19%,可能与热毒宁注射液的给药方式相关,静脉给药途径可通过体循环使药物迅速分布全身[4],同时,也伴随ADR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在所发生的59例皮肤系统ADR中,发生部位遍及全身,有脸部、四肢、头皮、背部、腹部等等,而发生时间多见于输液期间。
热毒宁注射液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单因素分析显示,ADR的发生与用药总量、联合用药等因素相关,在是否有联合用药因素中,抗微生物药大环内酯类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用药总量、有无联合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分别为1.248、1.890,95%CI为(1.054,1.479)、(1.001,3.566),二者的风险分别增加24.8%、89.0%。有文献报道热毒宁注射液与抗生素联用引起药疹、腹痛和呕吐等不良反应[8-9]。在本研究中,存在两药联用及多药联用,其中以联用抗生素为最多,因此联合用药时请谨慎选择联合药物。
热毒宁注射液发生的皮肤系统ADR的表现以各种形态的药疹为主,最常见的是一般型、斑疹型及红斑丘疹型,严重程度不一,停用热毒宁并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肾上腺素、氯雷他定片等对症抗过敏处理后症状缓解。多数患儿伴有其他症状,尤其是瘙痒,应引起临床重视并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在重症药疹发生前常有以下表现:发热、皮肤发红、全身皮肤瘙痒、散在性小丘疹,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则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剥脱性皮炎。发热、呕吐与烦躁不安在伴随症状中较多出现,但临床中不能忽略此类症状,亦有皮肤ADR加重的可能性。另外,59例患儿中3例为荨麻疹患儿,属新类型皮肤系统ADR,停药并分别给予盐酸异丙嗪治疗后症状缓解。
由于热毒宁中药成分复杂及其在临床的ADR频发,一般在病情较轻情况下不建议儿童使用,<1岁儿童规定不能使用;若病情需要对>1岁儿童使用时,务必做好以下措施:(1)临床医师首先必须了解中药注射剂的潜在不良反应,开具处方前详细询问患儿药物过敏史,尤其是中药制剂相关病史,并且体质较差患儿应尽可能避免使用以减少ADR发生;(2)热毒宁注射液的中药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提取物,故各中药成分质量将直接关系到中药注射剂质量,且制备提纯过程中杂质控制不合格也将影响药品质量,所以需要关注中药材来源,抓好生产质量管理,保证药品质量;(3)药物相互作用常常导致ADR,临床使用中尽可能避免与抗菌药物、其他抗病毒药物及损害肾功能的药物的联合应用,同时,药物应现配现用,使用单独的输液管滴注防止前后输液药物混合,且按照说明书选择溶媒,以减少ADR发生的可能性;(4)药师对开具的处方严格把关药物用量与用法,在药物剂量选择上,应从药物小剂量开始,而后逐渐加大剂量,且滴注速度不宜过快;(5)用药前告知患儿家属可能发生的ADR,以便在发生可疑ADR时及时沟通与处理,用药期间可嘱患儿多喝水,以此促药物排泄;(6)一旦出现ADR,应及时停用热毒宁注射液,首选抗过敏药肌肉注射治疗,同时辅以氯雷他定片等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