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培养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

2021-04-03 19:29袁静蒋小艳郭筱慧兰花刘楚肖松舒
当代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生

袁静,蒋小艳,郭筱慧,兰花,刘楚,肖松舒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湖南 长沙 410013)

2019年12月开始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其传染性强的特点,在短时间内造成我国数万人的感染。疫情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1]。医学教育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基石需要不断反思修正,为医疗卫生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新冠肺炎的发生又一次向人们敲醒了警钟:公共卫生事件难以预测,无法“消灭”,未来仍然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生,现在最应该做的是提高应对能力,防患于未然。因此,提高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有诸多方面需要改善,如突发事件下医学生心理建设教育、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公共卫生事件敏锐度培训以及医学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本文将重点从以上维度探讨本次新冠肺炎带给我们的关于在医学教育中提高医学生应急能力的反思与启示。

1 医学教育中融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概率较高:自然灾害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传染病如2003年的SARS侵袭、2009年H1N1甲型流感暴发等。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的博弈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之战中,医疗卫生体系是守卫人类命运的一道重要防线。培训具有较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医护人才应当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与震中伤亡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毗邻的安县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经过调查发现,该校校长任职4年来不仅加固了学校“豆腐渣”教学楼,还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正是由于平时应急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才实现了两千余师生全部下楼只花费一分半钟的逃生速度。由此可见,应急能力培训对个人、群体、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面对如同新冠肺炎这般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成为战“疫”的主力军,其核心应急能力影响整体医疗救援质量,对保障公众健康、稳定社会秩序及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作为医疗行业的预备军,提高医学生的应急能力,将极大地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从容地应对此类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迅速,医学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医术高超的医护人员。尽管如此,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面对的医疗环境发生巨变,病情更危急、病人数量猛增、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密切、医疗物资有限等,能否沉着冷静面对一系列突发情况牵系的可能是一群患者的生命之线。因此,医学教育中融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相关训练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

2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多样性、新生事件不断发生等特点,往往情况危急,令人防不胜防。以此次新冠肺炎为例,由于病毒传染性强,如今已成为全球性疫情,截至2021年3月,全世界范围内确诊人数已逾一亿。面对此类事件,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从心理到生理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后备军的医学生们,哪些基本素养能帮助他们在将来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克服困难,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呢?

首先,最基本的素养是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切素养的前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虽然会引起医疗环境发生变化,正如此次新冠肺炎的发生,人们并不了解病毒的特性,没有以往的临床经验可供参考,特效药与疫苗好似远水之于近火,平时学习中打下的扎实基础成为抗击疫情的有力武器,大量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被治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工作能够有序展开,与我国大量的人才储备分不开,一大批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铸成了抗疫的重要防线,挡在了患者与病毒之间。

其次是不断提高感知公共卫生事件的敏锐度。对于如同新冠肺炎此类传染力强的病毒,越早意识到危险就能避免越多的人感染,再加上疫情爆发时正值我国人口流动量最大的春运期间。这场战“疫”的胜利离不开医护人员对疫情严重性与发展态势的准确判断。此次新冠肺炎中,李文亮医生的名字因“吹哨人”被公众所熟知。早在12 月底,李文亮医生就意识到了疫情发展的端倪,并快速提醒了亲朋好友注意防范。正因为李医生对于疫情的危险性有敏锐的感知,给当时对疫情的认识尚处于未知状态的群众打了一剂预防针,使更多的人尽早预防新冠肺炎。由此观之,具备在疫情发生前的预防应急能力与疫情发生后期的应急救援能力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于有效遏制疫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及时封城有效阻止了病毒向全国范围内蔓延。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医疗工作者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锐度、注重对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有其重要性及必要性。

第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医护人员高效完成工作的重要前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人员要面对病情危急的患者、超负荷的工作强度、社会和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突发传染性强的疫情中,还要担心被感染,心理压力与身体劳累的双重打击使医护人员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近日新冠肺炎在意大利肆虐,一位护士在得知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后不堪压力竟然选择轻生。一项关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的总体心理状态较全国成人常模低,甚至有部分被调查的医务人员还表示对上班有恐惧心理并出现身体不适症状[3]。作为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主力军的医学生们,很容易提前“进入角色”,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看到医务人员在抗疫工作中不幸感染病毒甚至牺牲时。张小璐等[4]就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对1 486 名医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抑郁症检出率高达35.53%,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15.41%。以上研究体现了医护工作者和医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状态。电视剧《心术》里说“医生是普通人,却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但是这些“上帝们”到底是普通人,面对灾难,也会心生胆怯,但是职责所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还在耳边回荡,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注重医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加强医护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医护人员顺利开展工作。

第四,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医学人文素养也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情况下,医患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医患沟通的方式也发生改变。日常临床工作中,由于治疗时间与医疗资源充足,医患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情状态的解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这些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但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患者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心理状态定然不同于以往,恐惧、焦虑伴随始终。此时,医患沟通的关键除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还应该格外注意患者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尤其在传染病隔离期间,患者情绪状态更是变化多端。医患沟通体现了具体的沟通能力,而医学人文素养体现了作为医务工作者所应秉持的职业精神。医学教育传承的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医学知识,还有信仰与责任,那是指引医务人员前进的精神号角,支撑在行医职业生涯中的精神支柱。医学教育是传递医患沟通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

最后,医学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研软实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素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为了防范院内医护之间、医患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医用双效消毒灭菌柜应运而生,实现了医疗用品快捷、高效和安全的消毒灭菌。此外,相较于17 年前的恐慌与担忧,新冠肺炎的科研、预防和控制均有了飞速的发展。2003年冠状病毒分离鉴定是13个国家和地区通力合作的结果,而本次新冠病毒则是由中国独立研究证实。从新冠的发现到检测试剂盒的快速开发,再到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无不体现了我国医疗界的科研能力之强。通过科研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思考临床问题,增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开拓学术视野。医学生是未来科研创新力量的核心,因此,科研能力培养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正如电影里所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医护人员肩负的责任让他们必须强大,在医学教育中注重从多个方面训练医护人员面临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增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守卫民众的生命健康。

3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各项基本素养

所有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后天的教育与自身不断训练。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如何提升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素养,是当前医学教育应当深思的问题。

3.1 提升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升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长久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技能,近年的改革举措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加入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两项培训要求,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也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大量人才。此外,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帮助医护人员保持学习的热情,时刻拥有追求卓越的进取心。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从入学时的高考分数要求之高,到学习内容之多,再到追求高学历人才之多,都充分展示了学习之于医学生,犹如水之于鱼。

3.2 提高医学生感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锐度 提高医学生感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锐度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建立在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平时的学习中,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是医学教育的主要部分,也是考核的重点内容。而公共卫生相关的医学知识难以在医学教育中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学习基础和临床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传染病准确汇报流程等知识的补充。在平时的考核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知识的考核力度,对于提高医学生的重视程度将有较大帮助。②在临床实习中培养对于突发事件危险性的“嗅觉”。以传染病为例,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非只能由传染病医生首先发现,正如本次疫情,最先发现的是眼科医生。因此,在实习带教中引导学生重视对此类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培养医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警惕性,对于未知疾病、未知事件保持高度防备。③在医学教育中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训练。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主要包括3 个方面的能力:应急预防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应急救援能力[5]。熟练的操作技能是采取有效应急措施的致胜法宝,医院需进行应急流程培训以及模拟演练,如协助接诊、紧急处理、上报、监测、协助进行防护隔离等。情景演练法是锻炼医学生应急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设计的具体情境中,产生较强的代入感,不仅能锻炼学生紧急状态下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应急流程的掌握熟练度[6]。

3.3 医学教育中增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生处于抗疫一线,一定程度的紧张心理是正常现象,有助于启动全身潜能应对危机。但若反应过度,不仅影响危机应对效率,也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是首次遇到如此严重的疫情,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思想准备。以往研究中,宋桂荣等[7]通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比较了180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学生在恐惧和疑病上面的得分均高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即临床医学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于预防医学的学生。究其原因,可能与两者平时的学习侧重点不同有关。医学生平时的学习重点在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侧重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了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相较之下,临床医学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准备较薄弱。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临床医学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学习,包括历史上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处理方式以及获得的经验等。此举仍有助于提高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灾难发生时能够沉着应对。

3.4 医学教育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患沟通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尽管当前的医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但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有效与患者沟通,如何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传承医德正能量等方面内容则较少在课堂上讨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患者心理状态不同于平常看病就医。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应当增加特发事件下患者心理状态特点以及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平息患者不良情绪的课程。在平常的学习中,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关爱和关怀。然而,却极少有关于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塑造。例如,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中,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历史老师在地震发生时第一个从教室冲出来跑到安全地带,被网友称为“范跑跑”老师。又如,在同一场地震中,同样身为老师的谭千秋老师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几乎很少讨论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应当做出的选择。以此次新冠肺炎为例,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自挂帅出征,连夜赶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据统计,截至2020 年2 月29日,全国各地派出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共4.2 万人,这些人用他们的行动解答了这道选择题。此外,除了课堂教学,实习见习期是每一位医学生学习生涯中相当重要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及模仿性,老师在临床上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8],在此阶段,临床带教老师应有意识的在带教过程中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和传达医生职业道德精神,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所以,医学教育中不仅应注重培养专业技能,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职业价值观,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以及对患者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培养“医学人”。

3.5 医学教育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学校科研硬件条件参差不齐。部分院校不重视科研平台建设或者科研条件有限、科研经费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其次,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部分院校不注重师资培养,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影响了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最后,一些医学院校仍把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对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的看法是:首先,学校应该加强科研硬件建设,依托科研型实验室,加大师资培养,引进优秀科研人才,适当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学科科研创新机制,尽可能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机会,将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活动充分关联起来,调动老师、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其次,加大对科研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鼓励老师、学生从事创新项目。同时,指导老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无论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还是在基础实验教学中,都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提高科研相关技能的课程学习,包括文献检索与阅读、临床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分析、科研文章撰写等,组织医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有助于开阔视野,激发医学生的研究兴趣。攀爬科研的高峰,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时常出现与预期结果相悖的实验结果,通过课程学习或者学术讲座,学习如何排除技术问题,修正课题的研究方向,摆正心态,利用所在平台的资源继续推进研究工作。

4 展望

疫情的发生再次把医疗卫生行业推到风口浪尖,医务工作者们逆风而行,用实际行动守护祖国和人民,践行了作为一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应尽的责任。感动之余,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医学教育中长期存在对医疗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态的忽视,尤其是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学是薄弱环节;由于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任务重,加之公卫课程的考核力度较小,导致公卫体系的相关知识没能得到医学生的足够重视,以至于医务工作者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敏锐度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是医学教育一直以来的短板。新冠肺炎这一类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带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沉重的悼念,还应该是关于我们的医学教育的反思,反思当下的不足,才能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危机。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