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彧
济宁市汶上县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501
在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产生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冠脉供应受阻或减少,从而导致患者心肌缺血并产生坏死情况,该病较为危急,且死亡率极高[1]。本研究主要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内容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90例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来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展开研究,所选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4:46,年龄均介于42周岁-70周岁,平均(56.18±2.17)周岁。对年龄等方面展开比较,组间差异并不显著,不存在统计分析含义(P>0.05),符合对比标准。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经过其家属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相关文件。排除标准:存在智力障碍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参照组选用常规护理措施展开干预。研究组则给予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的方式,具体为:(1)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以便于对患者真实需求有所了解,并将本院治愈案例向患者讲述,促使其治愈信心以及依从性有所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负面情绪。(2)健康教育:①在患者入院后,将本院自制健康教育宣传手册以及患者主治医师联系方式发放给患者及其家属,将信任以及良好的沟通建立起来,从而帮助患者从危险中脱离,并尽快恢复至健康状态。②护理人员需要将疾病相关内容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并将家属对患者展开心理支持的重要意义向患者家属详细阐述,叮嘱患者家属多支持以及理解患者,从而促使患者的心理负担有所减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治愈信心建立起来,依从性也随之有所提升。③护理人员还需要引导患者家属在探视期间对患者实施心理安慰,同时要避免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负面情绪刺激到患者的心理。④护理人员还要与患者家属共同对患者康复计划进行制定,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戒掉烟酒的同时还需对饮食合理搭配。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叮嘱患者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其康复进程。⑤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对药物进行服用,禁止自行加减药量或者停止用药,避免对其康复进程产生影响。
1.3观察指标 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D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展开评价,分值均介于0-100分之间,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越佳。
2.1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展开比较 参照组与研究组的SDS评分分别为(60.81±5.42)分、(51.34±6.01)分,组间差异较为显著(t=7.8495;p=0.0000);参照组与研究组SAS评分分别为(48.51±6.18)分、(42.18±5.36)分,组间差异显著(t=5.1906;p=0.0000)。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病死率极高。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也随之下降,但依然会产生急性心衰以及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除了要积极对患者展开有效的治疗外,对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也是极为重要的[2]。随着人们对于疾病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的提升,其对于护理的需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常规的护理干预不再能够满足患者相应的需求,本研究中主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的方式展开护理干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具有较大心理问题的人体免疫力也会出现下降现象,对疾病的转归以及预后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对患者积极的开展一系列较为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促使患者心理障碍得到有效缓解,尤其是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对其治疗效果以及康复过程均存在直接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计划期间,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严密进行观察,并选用作为科学的护理方式对其展开心理疏导工作,促使其可以尽快将心理状态调整好,并对疾病产生正确认知。另外,健康教育属于较为重要的辅助疾病治疗的一项手段,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多数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度并不高,因此无法对其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以及控制,对临床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对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建立起来,并促使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患者的自护能力也有所提高,可加快其康复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更佳,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0.05)。
综上所述,选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并加快其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