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刚
茌平区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100
脑膜瘤作为颅内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源自蛛网膜帽状细胞,发病率可达到14~20%,仅次于胶质瘤,且良性肿瘤占了90%以上,呈现缓慢进展,但也有恶性病变或非典型情况[1]。目前对本病的病机并不清楚,可能和创伤性脑损伤、既往创伤或放射部位等有关。脑膜瘤在大脑任何外表面与脉络从间质蛛网膜细胞均可发生,以大脑凸面、蝶骨嵴、矢状窦旁比较常见。脑膜瘤发生囊变的机率不高,在脑膜瘤中仅有1.6~10%,但其危害巨大,需尽早察觉与处理[2]。脑膜瘤出现囊变后,生长方式、影像学特点会有改变,导致诊断难度增加,会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从而影响手术方案的制定。为了进一步探究颅内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我院就收治的22例患者实施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颅内囊性脑膜瘤患者22例进行研究,纳入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内囊性脑膜瘤[3],包括上皮型脑膜瘤9例、过渡型脑膜瘤5例、纤维型脑膜瘤4例、血管瘤型脑膜瘤3例、微囊型脑膜瘤1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0~74岁,均值(49.56±2.64)岁;病程2天~6年,均值(10.95±2.45)个月;临床表现包括头痛10例、乏力5例、头痛伴有乏力4例、癫痫4例、突发失语2例、双眼视力降低2例。
1.2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与Zee分型 术前均接受头颅CT与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囊性病变位置、囊壁有无强化,结合Zee分型为为三种,包括ZeeⅠ型(囊腔中央有囊腔或坏死)、ZeeⅡ型(囊腔位于肿瘤周边,增强MRI检查,囊壁强化)、ZeeⅢ型(囊腔位于肿瘤附近,增强MRI检查,可见囊壁无强化)。
1.2.2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位置设计手术入路完成肿瘤切除,同时结合肿瘤位置与基底部侵袭范围设计切口和入路。和常规脑膜瘤一样,将肿瘤暴露后,先断肿瘤基底部血供,再实施肿瘤包膜内切除,肿瘤体积减小后,逐步分离切除。其中ZeeⅠ型因囊性位于瘤内,需连同肿瘤完全切除,ZeeⅡ型因囊变部位在瘤外,囊壁有强化,则尽量切除囊壁,ZeeⅢ型无明显强化,将肿瘤实体部分切除即可,不切除囊壁。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后,均随访10个月以上,调查复发率,评价预后。
2.1临床特点分析 22例颅内囊性脑膜瘤按Zee分型显示ZeeⅠ型10例、ZeeⅡ型8例、ZeeⅢ型4例;影像学检查证实囊内型9例、囊外型12例、混合型1例。
2.2随访与预后情况 22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17例、simpsonⅡ级切除5例,随访10个月以上,并无任何1例复发,按GOS预后评分,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其余20例均预后良好,并无任何1例患者死亡。
典型脑膜瘤影像学可见脑膜尾征,以及膨胀性生长的均匀信号,是一种实体性肿瘤,但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囊变,囊性部位可在肿瘤内部或周围。脑膜瘤若存在囊变,则术前诊断难度会明显增加,尤其是囊变程度较重时,容易误诊为胶质瘤[4]。随着MRI广泛应用,囊性脑膜瘤诊断准确性有所提高,但对囊的形成机制至今无统一定论,需进一步探究。
本次就收治的22例颅内囊性脑膜瘤进行研究,均接受颅脑CT或MRI检查,同时采取手术治疗,证实ZeeⅠ型10例、ZeeⅡ型8例、ZeeⅢ型4例;影像学检查证实囊内型9例、囊外型12例、混合型1例;simpsonⅠ级切除17例、simpsonⅡ级切除5例,随访10个月以上,并无任何1例复发,按GOS预后评分,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其余20例均预后良好,并无任何1例患者死亡。对囊性脑膜瘤的手术至今也无切除统一标准与共识,但囊壁的不全切除容易导致较高的复发率。通过对其进行Zee分型,可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比如Ⅰ型与Ⅱ型患者,囊壁为肿瘤的一部分,为此尽量将囊壁切除,可比曼术后复发,而Ⅲ型因囊壁不含肿瘤细胞,手术可不切除囊壁,也不会影响其复发率[5]。但需注意的是ZeeⅡ型囊壁菲薄,在MRI上可能强化不明显,和ZeeⅢ型可能无法有效区别,而且也有一些学者认为Ⅱ型也可能不包括囊壁,为此提出无需切除囊壁。这些需结合术后病理去验证,才能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依据。
综上所述,颅内囊性脑膜瘤可根据Zee分型情况对囊性病变进行区分,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对改善预后,减少死亡与复发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