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平台对新冠肺炎舆情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1-04-03 13:14何浩雨何碧琼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舆情新冠

罗 梨,昝 旺,何浩雨,何碧琼,张 璨

(成都医学院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1528918207@qq.com)

新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手机等移动类媒体,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信息传播途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点[1]。正是因为有这些特点,新媒体平台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肺炎疫情期间,新媒体平台展现出了极强的宣传能力和舆情影响能力。媒体的信息透明度更高,舆情引导性更强,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所起的作用也显得更为积极。因此,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信息发布、传播的特点,以及影响舆情的方式、特征,将有利于规范新媒体平台发展,并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期的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作用及其发展方向提供建议和依据。

1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通过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新浪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探讨平台上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及信息流动特征,发布者、传播者及受众的行为学、心理学表现,以及新媒体信息对舆情的影响方式和特点等。

2 疫情防控期间新媒体信息的表现及特征

各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疫情进展、防控时事、健康知识、公众心理以及生活展示等方面,表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媒介多元、传播和更新快捷、关注量、转发量、评论量大等特点。

2.1 新媒体平台促进信息透明,力保舆论导向正确

较好地监测和把握舆情规律,正确引导公众行为,指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对于事件的处置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舆情监控和引导一直以来都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重要工作[2]。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始阶段,伴随着疫情的发展和演化,也有一些不实信息在互联网上蔓延,引起部分群众转发,不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而且对疾病防治工作也极为不利。此时,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以及相关学术平台等各官方媒体,通过新媒体用短小精干、内容充实的信息,灵活、实时、准确地报道疫情进展、防治情况、防护知识、研究成果等信息,及时阻止了谣言的扩大及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信息通达、媒介权威、宣传及时、疏导得当,无疑是及时制止谣言扩散,维持民众情绪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有效方法,而民众高度关注的“碎片化”信息,配合着传播多元化、即时化、快速化的新媒体平台传递到公众面前,保证了舆论导向的正确。

除了官方媒体的报道,人们自发创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出来的短视频,也对舆论导向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某小区集体高呼“加油”、高唱国歌的视频,展示了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传播了积极抗疫的态度。

2.2 新媒体平台传播乐观情绪,有利于加强群众的心理健康

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由于人们亲身的危情经历,或因信息闭塞、扭曲等而致人们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后,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进而表现出焦虑、抑郁、愤怒等诸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3]。新冠疫情的发生,对人们的心理状态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自2020年1月起,各地陆续开始交通管制,并对社区、商场、办公场所等公共场所实施分类管控,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的活动范围缩小,生活便利性降低;随着疫情发展,社会大众对疫情的关注度增高,也使得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紧张心理。而此刻,新媒体平台成了人们合理宣泄情感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不但能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心态,还能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应对依据。

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大部分人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到他人乐观的生活方式,并进行模仿,在新媒体平台上进一步渲染、发挥,由此更好地带动更多人,促进更多人良好心态的形成。比如有人模仿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渔光曲》的片段,还有人幽默地将原舞中的蒲扇换成了平底锅、锅铲等生活用品进行演绎,较好地映射出人民群众面对疫情时的乐观态度。

另外,人们用诙谐的方式展示着对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支持,这对于各项措施的落实和推进都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疫情发展,各地开始限制人员聚集,控制活动范围,许多社区、村镇要求居民相互之间不得随意走动,减少外出。此时在新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居家一日游”的视频,能帮助人们正面领会和接受防控要求,提高群众的配合意愿。

2.3 媒体语言更接地气,接受度、关注度和传播度较高

受媒介、语境、传递者和接受者认知背景、话语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媒体语言会左右受众的情感认知,产生不同的结果[4]。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来讲,相较于传统媒体中“报纸杂志的易读性差”以及“广播电视的冗余性大”而言[5],新媒体信息的易读性更高,信息内容更精炼活泼、丰富多彩。

新媒体语言更能体现出充分的自由性、自创性、互动性、灵活性等个性化特点[6]。这些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地方的疫情防控宣传口号中,且这些口号在新媒体平台上以方言、创意配音、手势舞等方式展示出来,既贴近生活,又富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传播。

语言变异也是新媒体语言的特色之一,通过网民们别出心裁的创新让一些熟悉的字词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内容[7]。这些新奇幽默的语言,也能够提高人们的接受度和关注度。比如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亲切地把赶赴湖北孝感进行医疗支援的江苏13个市的医疗援助队伍称为“江苏十三太保”,把前往武汉支援的协和医院、华西医院、齐鲁医院、湘雅医院称为“四大王炸”,这些形式较好地体现出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尊崇以及对疫情防控所抱有的必胜信心。

2.4 群众自觉发挥监督作用,促进网络舆论净化并有利于实施引导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监控部门也开始探讨大数据运用于监督的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但完全做到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全面掌握仍有难度[8]。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如果舆情监控不力、引导不善,必然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在自我展示的同时,也更积极地表现了其社会责任感,扮演了舆情监督者、净化者的角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群众自觉发挥起了监督作用,对违法信息进行举报、反驳和抵制,有效地促进了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新媒体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传播能力,网络舆情监控部门对群众参与监督的行为也应当加以控制和引导。因此,一方面应该鼓励群众积极的舆情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衍生出其他不良事件。

3 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期间加强舆情监控的建议

3.1 合理利用新媒体舆论阵地,强化舆情的正确导向

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新媒体信息传播高效、接收便捷、易于普及、讯息易读,内容短小精干、形式活泼等特点,更容易为各年龄段、各学历层次、各地区的群众所接受。因此合理地使用新媒体平台,优化信息内容,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疫情动态、防治知识等,能使信息更具可读性和接受度。如此,可以减少公众对事件认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避免由此导致的焦躁和恐慌情绪,阻止不良舆情的发酵升级。

同时,较高的接受度也能让公众更愿意参与、跟踪、转发,形成热点,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官方媒体和学术机构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确保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防控进展、医学知识等讯息及时、更多、更广泛、更准确地传播,使公众对事件形成正确的认知,审慎、理智地看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完成正确防范,保护自身健康,减少过激行为[9]。

3.2 梳理新媒体信息,加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群众有了更多表达自己真实心声的渠道、方式和动力,也使得人们的生活信息得以更透明、更真实地展现。所以网络舆情内容的原生态和丰富性,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全面的、原生态的“民意基础”[10]。收集整理网民们通过新媒体展示出来的观点看法,梳理其关心关注的重点话题,掌握措施政策的社会效果,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更科学、及时地进行公共决策,并且能进一步了解公共决策的实施状况。

通过关注和分析新媒体信息,对确保公共决策的执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3.3 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形成对舆论有效监控的机制

通常情况下,单凭个人发布的信息很容易形成一些偏见或成见,如若缺乏意识形态的制约和社会机制的规范,很容易削弱政府对舆论的引导力。因此,除了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完善事件舆情预警体系外,舆情监管部门应在尊重群众意见和遵循舆论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群众,使政府、媒体、公民在信息产生、传播和应用方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能始终正确引导舆论的机制[11]。

首先,应当鼓励和推动官方媒体和学术机构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符合社会主流意识、正确引导舆情的信息,这样既能够合理地应用新媒体又能够强化舆论的正能量作用。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了许多医护人员奋战在防疫一线的照片、视频等,这对帮助公众了解疫情防控进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自身的宣传作用。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从建设初始,就有新媒体平台全程直播医院建设过程,更有网民在平台上给工地上的挖掘机、搅拌车等起名、鼓劲。这一举动,向大众展示了全民对政府决心以及疫情防控的关注程度,对于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应当正确引领群众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使之成为政府监管的助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曾有报道网友举报某些对医护人员、志愿者进行辱骂或言语不当的案例。人民群众有着充分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通过合理引导,能够促进舆情的有效监督和正确导向。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舆情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舆情
舆情
舆情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