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基层医疗机构跨学科合作的实践探索
——以C机构集中隔离工作为例

2021-04-03 13:14:59马周理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疗队社工跨学科

王 丹,马周理

(上海市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103,ahu0716@163.com)

作为社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医疗机构在新冠疫情防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网底作用,也是集中隔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基层医疗机构处于医学诊疗与社会防控的交叉点,不仅承担着辖区内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热哨点诊室、集中隔离的轮转工作,还要协助推进全民疫苗接种的大规模工作,对机构承载力较小的社区医院带来多重现实挑战。

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三级公立医院转换发展思路,通过塑造“险前预防—险种应急—险后恢复”的韧性风险防控流程和重构“扩大融资—成本管理—均衡资源”的韧性经营模式,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1]。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多方利用资源,剔除失效措施以优化现有防疫制度,亦是亟待处理的问题。本文以C医疗机构的集中隔离工作为例,探索后疫情时代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推动医学、人文、康复的跨学科合作,在制度和行动上完善现有防疫体系,旨在探索有效应对疫情常态化所衍生的医学与社会问题,统筹工作效率及风险抵御能力。

1 后疫情时代防疫进程的现实挑战

1.1 单一学科与多重社会问题的矛盾

新冠疫情的发生促使社会资源的储备状况和供给能力、社会资本的厚度、社会保障的托底机制等均需进一步完善[2]。社会大众需要摆脱应激焦虑情绪,重新恢复信心,树立对当前疫情形势的正确认知,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上述任务单靠医学力量远远无法完成,尤其跟社区紧密相关的基层医疗机构,更需要积极调动资源,融合多学科力量,构筑严密的防疫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的主体力量是全科医学,它是一门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医学专业学科。作为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其专业领域涉及不同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3]。除全科医学外,基层医疗机构还设有家庭医生、中医、康复与口腔科,非医学技术性专业包括社工、财务、行政、后勤等。弥合不同学科之间的区隔,促进学科多元化的对话与融合,亦是后疫情时代下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1.2 资源有限性与需求多样性的冲突

疫情引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同时也强化了各行各业的共同体意识。社区为本的医疗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有天然优势,基层医疗机构除了承担辖区内居民医疗保健、预防、健康教育等基本社区卫生服务外,还具备掌握社区一手资料,联合街道、社会组织等快速发挥网格化防控的作用[4]。后疫情时代基层医疗机构也面临着多重现实矛盾,如机构资源承载力与疫苗接种大批量任务、日常医疗工作与集中隔离轮转所需人力的矛盾;沟通疏导的时间成本与隔离措施紧迫性之间的张力等。对于防疫工作者而言,快速完成流行病学调查与核酸检测等定额任务,客观上对沟通的时间成本与沟通的技术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常常面临资源有限性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时间紧迫性与沟通必要性的两难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除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不同主体通力合作,医疗机构内部在防疫过程中,同样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通力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联合不同领域专业工作者,将不同学科的优势进行融合,从而提升问题解决覆盖范围,才可能全面抵御疫情防控的意外风险[5]。

2 跨学科合作的前期实践

2.1 以“管理”为主的初期实践

2020年3月底,C机构接到通知,立即派驻9名医务人员奔赴集中隔离点,用时4小时完成了从集结到办理第一批旅客入住的紧急任务。第一批医疗队中男性3名,女性6名,其中医生2名,护士4名,公卫人员3名。由于筹备时间被极度压缩,应急预案与团队分工均是隔离工作开展前夕迅速拟定,工作重点以管理隔离旅客完成14天医学隔离观察,确保零感染为硬性目标。

在为期28天的全封闭集中隔离工作中,医疗队高效率工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现实问题,硬件设施方面包括防疫物资供给不稳定、简易诊疗设备不足等;情绪方面,隔离对象由于行动自由受限、陌生的居住环境、健康的不确定而陷入应激性的精神空虚,出现“疫情焦虑”等特定问题[6];躯体方面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频繁拨打医疗专线、过度焦虑甚至提出非理性要求;团队方面,以医护为主的人员配置无法提供大量时间专职疏导旅客的焦虑情绪,也让原本高负荷运转的防疫人员在此种情况下承受着更重的精神压力。

在条件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第一批医疗队主要采用边优化边推进的方式开展工作,同时也说明了防疫体系预案及相关细则亟待优化。医疗队完成第一个周期的集中隔离工作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与优化改进。

2.2 初期经验反思与制度优化

面对此次前所未有的疫情突发情况,出现了一系列情绪、生活及社会性问题:①防疫人员与隔离对象接触时间有限,难以保证10分钟以上的沟通时间;②介于健康与非健康的“非确定状态”,易引发过度恐惧与应激心理压力;③封闭空间、陌生环境及疫情实时变化容易加剧情绪焦虑;④管理制度的弹性问题,如遇到孕妇的特殊需求如何灵活调整等。面对上述复杂多元的现实问题,“一刀切”的防疫管理极可能引发隔离对象心态崩盘,因此,链接多元化学科与专业协同解决多元困境,就显得尤为必要。

医务社工与康复师具备较高的学科融合可能性。目前除精神卫生中心外,大多数医疗机构并未配置专业心理咨询师,但设有医务社工发挥同类人文关怀功能。社会工作本身属于交叉性较强的学科,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与社会学内容,强调资源链接、开放接纳与人文关怀,有助于针对性解决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7]。在身体行动受限的隔离期间,康复可发挥其学科优势,从躯体层面丰富单调枯燥的隔离日常。在核心医护学科的支撑下,融入重“心灵”的医务社工与重“身体”的康复师两种角色功能,可延伸解决医疗队的心理问题。第二批医疗队在汲取初次实践的经验,在专业分配与结构分工基础上作出优化。年龄上配比更均匀,学科专业上除了家庭医生加入防疫队伍,还增派康复师、社工等协助应对突发的非医学问题。

2.3 以“身体+心理”并行的防疫预案

在派驻第二批医疗队之前,C机构在人员构成、责任分工、防疫流程及风险预案上进行全面优化改进。①人员构成上,除了保持医护为团队核心力量外,融入康复、社工、财务等技术人员;②责任分工上,除早晚班配备基本医护外,财务负责所有报表统计,实时动态监测流动数据,康复师负责旅客的体质健康水平;社工负责情绪疏导与物资供应;③防疫流程上细化到接收旅客、安排入住、测温及核酸检测、解除隔离等每个步骤的安排上,确保责任分配到人;④相关制度上,建立及时反馈与早晚轮转交班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医疗队每个成员即可知晓并尽快解决;此外,要与上级医院保持顺畅沟通,建立多重风险预案、人性化管理与共享决策机制。

针对前期工作出现的问题盲区,此次入驻前C机构制定了多重风险预案,如沟通问题主要由医务社工和持心理疏导师证书的老年科护士负责,以“护理+人文”方式共同开展隔离群体的人性化关怀,同时兼顾医疗队成员的压力疏导与团队凝聚力建设;考虑到隔离旅客大多为留学生及海外工作者,由康复师结合时下流行健身动作,提前设计一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健身放松操,在隔离工作期间根据旅客反馈适当增加拉伸动作、眼保健操及老年健身操等。考虑到隔离期间的安全问题,医疗队还将设计好的健身操录制成视频,隔离旅客可通过扫码下载播放。

前期的问题推动了第二批隔离工作的跨学科实践,C机构尝试融合与发挥不同学科的多元化功能,从静态的人员分工到动态的工作风险预案,进行了充分的优化设计与体系完善,就可能突发情况进行模拟演练与问题讨论,旨在克服前期分散、割裂的合作情况,最大程度优化人力,在快速分工、提高效率与执行力的同时,避免重复劳动,让优势学科发挥所长、融合互补。

3 疫情防控中跨学科合作的优化探索

初期实践由于主客观因素产生的待改进之处,恰恰引导C机构从跨学科视角重新评估问题和资源,生成反思性的创新实践,进一步优化现有防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由学科区隔产生的阻碍,使第二批集中隔离工作在流畅性、满意度和问题覆盖面上效果显著。据统计两批集中隔离工作,累计收住隔离人员共计861人,累计解除隔离人员共计698人,核酸检测采样620人。现将两批隔离工作及优化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尝试提炼出跨学科防疫的实践路径。

3.1 弹性管理与资源意识

对于资源和人力有限的基层单位,C机构在应对疫情防控问题的经验基础上,重新调整防疫人员配比,在不影响机构本身医疗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从单一的“医护组合”调整为“医护+身心社”的多元角色构成,从“技术医学”为主转向“医学+人文”并重的多重关怀,不同学科专业分工独立,功能互补,从而形成以医护力量为核心,非医学技术力量有效配合的跨学科合作机制。

入境旅客通过海关检疫后须完成核酸检测,之后经过分区转运到上海各区集中隔离点。优化后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医疗组在接收旅客的时间管理上更加精确,降低了时间成本。在整个接收流程上医疗队强化资源意识,如在接收国外旅客入住时,同一批转运大巴通常有个别中国同胞。医疗队采用事先预案,在上车信息告知环节,随即邀请中国同胞充当翻译,在优化资源的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效能感与责任感。另外,对于支援集中隔离点的社会医疗机构,医疗队也秉持友好平等的合作意识,快速与其建立团队关系,无论在情感还是管理上都形成有凝聚力的防疫共同体。同时,医疗队采用弹性管理,对于特殊情况和需求的隔离旅客,从医学、管理和人文等多重角度考量,保证决策最优化。

3.2 跨学科思维融合,快速优化决策

跨学科知识和思维的对话有助于减少因单一知识而产生的隐性问题。医疗团队在前期的磨合阶段中,首先明确各自的角色分工,将第一批隔离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先行协商,对比不同学科的伦理知识,共同制定问题解决的通用优先顺序,从不同学科角度共享决策。对于隔离管理工作中的突发问题,根据上述优先序可实现平衡“情”与“理”的有效决策。

医疗团队的决策机制仍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遵守国家防疫规定的前提下,以“患者生命利益第一”为优先原则,以下案例作详细说明:第二批医疗队接收到一名非洲回国且乘坐轮椅的旅客,经询问得知该旅客常年在非洲打工,不慎从高处跌落致使盆骨骨折,但因当地医疗条件限制只能回国治疗,辗转多次才得以回归。医疗队在安排其他旅客入住完毕后,立即联系急救中心将旅客运至上级医院紧急救治,期间全程做好防护措施。治疗完毕返回酒店后,医务社工及时跟进给予疏导,康复师则讲授一些日常康复动作以及治疗常识,帮助该旅客的身体机能尽快恢复运转。

3.3 轮转反馈机制,提升防疫效率

经过培训分工完毕上岗后,医疗队分为早晚两个班组,每班组除了医护基本配置外,还配有社工或康复师。当测温时遇到情绪暴躁或沟通困难的情况,医疗队通过对讲机立即联系并转介至社工处,免去了穿脱防护服和协调延时的时间成本。当发现有不适症状的旅客,医疗组成员通过对讲机反馈,主班医生立即携带简易医疗设备前去诊疗;当非测温时间,旅客出现不适症状可直接拨打24小时医疗专线,若症状严重可直接由医疗队联系急救中心往上级医院。

除了记录紧急协调事件的交班手册,医疗队还建立无缝衔接的及时反馈和滚动上岗机制,并保证一名机动人员备岗。非备班人员负责补充防疫物资,装有温度计、酒精棉球、医疗废弃物垃圾袋的入住礼包。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与改进,从初期的硬性分工机制到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自动化运转机制,团队的默契程度和凝聚力也随之提升。

3.4 “医学+人文”的多元管理

初期集中隔离工作因为疫情的突发性以完成医学隔离、确保零感染为核心目标。经过优化后的跨学科防疫体系融入了人文与康复的元素,从隔离人员的角度进行了人性化调整,医务社工在信心信任培育、坚持保护取向、三大属性融合方面可以发挥专业优势[8],有效预防了潜藏的隐性矛盾,提升了隔离期间被尊重的体验。

针对隔离人员较常出现的焦虑情绪,社工以“线上冥想教学+线下沟通疏导”相结合的专业干预,并与康复师合作共同录制放松冥想、身心健康操、疫情小科普等系列短视频,在每日测温时关注旅客情绪,并耐心解释扫码观看说明。针对焦虑情绪较严重的旅客,社工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及时进行危机干预,稳定隔离旅客的情绪状态。

“医学+人文”的多元兼顾也增强了突发风险的应对能力。隔离期间医疗队接收了一批来自加拿大的航班,入住当晚一名情绪激动且未作任何防护的外国旅客冲进大厅,引发了酒店工作人员的恐慌情绪,医疗组立即告知其必须速回房间,随即医生与社工着好防护服引导其回到房间。问其缘由后得知该旅客发现行李遗失,且因网络问题与同事家人失去联络。社工积极倾听并给予共情和理解,稳定旅客情绪后引导其回到房间,立即请技术人员处理网络问题,并通过旅客间接联系到其同事,问题处理完毕后已是深夜。解除隔离时该旅客用简单的中文表示对医疗组的感谢。不同情形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也揭示了人文关怀在防疫工作中的重要性。

4 总结与反思

4.1 对传统医学“理性”内涵之丰富

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之时,疫情常态化正从各个方面改变着原有的社会运转机制。当下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工作,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分配和承载力提出巨大挑战。如何从前期防疫工作暴露的问题中,结合理论与实际生成反思性实践,进而顺利开展当前及未来的疫情常态化医疗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防疫工作的跨学科实践,既推动医疗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也是对医学理性至上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配备除医生、护士、康复师、药剂师外,社工、行政人员、财务等不同学科都可基于自身学科优势焕发活力,发挥自身所长,成为防疫工作中更有力的补充和辅助。“实践—反馈—优化”的跨学科实践循环有利于弥合医学与人文之沟壑,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科之间的职业区隔,促进医学更加人性化发展[9]。

4.2 对医疗团队的反向影响

“多元”是跨学科合作的前提和开端,好的实践导向专业深层有价值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内向动因(“融生”“话语”“互补”“合力”)和外向动因(“同源”“开放”“流动”“增殖”)[10]。跨学科实践因为防疫工作而增添了一层更重要的社会使命。无论是奔赴一线还是集中隔离、社区流调工作,这样的客观社会事件对参与其中的医务工作者,也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反向作用。正是在跨学科的防疫实践下,医务工作者从角色的“被动认知”到“主动认同”,他们坚信防疫工作不只是做好每一批旅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筛查工作,更是守卫一方土地的健康,以及更大群体同胞安全的生活环境,如此医疗防疫团队才能形成有机高效、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在后疫情时代下构筑起更加全面、牢固的安全盾牌。

猜你喜欢
医疗队社工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援非医疗队
金秋(2021年12期)2021-10-06 04:07:42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孙子研究(2020年2期)2021-01-13 06:29:40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4:38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3:01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