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蒂芬·霍尔的现象学态度及设计特征

2021-04-03 09:28胡学竞
建筑与装饰 2021年28期
关键词:现象学建筑学霍尔

胡学竞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1 《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后重建使得人们对现代建筑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突破先驱者们对于工业美和机器美的一味追求,更多地从历史的、人文的、地方的、民族的种种角度赋予建筑与环境以个性,丰富和神话了建筑与环境给予人们的精神享受与思想内涵。

20世纪的后30年代,人类登月、纳米技术、计算机运算速度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60年代以后欧美陆续出现的经济停滞与社会问题,使得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建筑思潮相继诞生,现代建筑领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格局得以形成[1]。

《锚》,斯蒂芬·霍尔的首部建筑作品专辑,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2 霍尔的现象学态度

斯蒂文·霍尔运用现象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中做了诸多尝试。他提出知觉的重要性,并对其在文化、科学领域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知觉载体的身体,他认为知觉是人探索世界的媒介,人的知觉和探索的世界是紧密连接的,感知世界便是感知自己,同时人与世界的彼此连接构成生命的整体。霍尔采用的是现象学的态度而不是现象学的原理,他重视人的经验的作用,反对科学的控制性,反对把科学结论当成理所当然的态度。

2.1 锚(Anchoring)

霍尔提出“锚”的概念,他认为在建筑设计中,起重要决定性因素的是场所精神,只有当人赋予了所设计的场所或者环境以意义,在场所空间中开展活动,场所才能长生。而建筑仅仅是提供了场所以空间,让混沌无秩序的或者抽象的活动变得更加鲜活具体。

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如雕塑、美术、舞蹈或者蒙太奇的电影艺术那样,总是可以复制或者按既有经验来呈现。建筑往往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场所空间里。它通过建筑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来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这就是霍尔所定义的“锚”。他是一语双关的,既是建筑本体的有形存在,也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的精神“锚固”。“锚”提供了建筑存在的价值,也使得建筑具有场所所赋予的精神内涵[2]。

霍尔在建筑中非常强调建筑的“意识”,它不指设计者的设计理论或者构思,他是通过建筑本体来表现,如建筑材料、光影效果、色彩明度、尺度比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要素的存在,建筑就仅仅是个冷冰冰的构筑物而已。霍尔通过发展胡塞尔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研究,提出触觉尺度和经验尺度的概念。将建筑学的理论完美融合到现象学中。

正是有了霍尔的场所建筑融合理论。建筑的内涵意义以及外延边界有了大大地扩展与延伸。其建筑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多元丰富,这在霍尔的建筑实践中均有所体现。外延和内涵相结合,表达方式同投入于场地的意念相连接,这就造就了建筑本身所包。

2.2 意念与现象(Idea and Phenomena)

霍尔认为,在房子建造之初,意念与现象学便相伴而生。这种相伴一直从初始空间的无序,到中期慢慢在搭建过程中被修正完善,最后再加入人的活动之后,场所就慢慢被激活,在建筑空间所营造的场所中才逐渐形成一种独有的秩序和意义。

霍尔所阐述的这种玄学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幢有关物质和触觉的建筑志在‘诗的展示’”,它凝结在建筑的材料,尺度等各种涉及知觉感受的成分中。

其实设计本身就是意念与现象的有机活动,不可能只靠意念,纸上谈兵地赋予图形化的建筑以意义和概念,只有将意念和现象之间相互缠绕到最后和谐统一,才能使理智与感觉相融合,使设计更加精准、合理[3]。

2.3 建筑的第一要素(Proto-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霍尔的要素理论虽然听起来像美术或者建筑中的构成要素,但并非停留于简单的构成的成分阶段。它类似一种开放性的建筑语法,它不同于场地,不同于文化,它是一种美好的潜力:建筑的第一要素。

第一现象:跨越历史界限和文化隔阂的,同时彼此毫无关联的线、面、体的空间组合。这是一种虚幻的无重力场,同时也是建筑形式的开创者。

线:草杆、细枝、泥土裂隙、冰隙、叶脉、木纹、波节、蛛网、发丝、沙波涟漪。面:海藻带、棕榈叶、卷心菜、沉积物、石头、象耳、大片的水、翼、羽毛、纸莎草体:鹦鹉螺壳、南瓜、西瓜、树干、冰山、矿物水晶、仙人掌、行星

这些看似零散的物体,似乎和建筑没有多大关系,但霍尔可能是想表达一种自然所给予建筑以及场所的一种信息,这些都将影响设计的意念和最后建筑所展现的意义所在[4]。

2.4 意识形态和意念(Ideology vs. Idea)

建筑学的一个普遍的核心问题就是一直在争论的矛盾,即特定真理的真伪性。跟二元论相对的即是多元论导向经验主义的建筑学。同时还有有限论等理论的不断冲击。这就是建筑学不断碰撞发展的原动力。这种基于建筑学的特定意识时代,在时间、文化、经过规划的环境、场地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多种元素合一的意识组合。无论它是任何影响全局的特定意识形态均可化为一种精确的安排。

一条建筑学原理导出一个供思考和创造房屋之用的体系,从根本上说它具有构成意识形态的一系列固定的思想。这种意识形态在每一个与一般原理相一致的项目中都是明显的。相反,建立在有限观念基础上的建筑学始于异化和变化。它阐明了特定情况下的单一性。

3 霍尔的设计思想及特征

3.1 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一提到类型学,不得不提另外一位大师,阿尔多罗西。他和霍尔都是研究城市形态与建筑类型的开拓者,也均在世界各地尝试了许多建筑实践。霍尔认为以往的建筑均是以建筑功能进行划分类别的。但实际上,随着城市高密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让建筑变成了多功能、多复合的集合体。建筑师的设计新思潮也不断涌现,因此建筑类型被淡化,建筑学领域形成了复杂多元的设计时代[6]。

3.2 设计思想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霍尔认为知觉是场所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是空间设计的来源所在,最终能够形成建筑本身。不难发现,霍尔关注建筑与场所之间的连接关系。在他的作品中,它通过简单的元素总能创造出丰富有内涵的空间,不同于惯有的思维逻辑与设计表达,更加有它个人独特的味道。细数他的设计历程,一共可以分为三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锚固”(anchoring)阶段。在1975~1989年间,霍尔把握建筑与场所的现象联系,从知觉和既有经验出发,在世界不同地域建筑中强化他的建筑类型学概念。将人与场所、人与建筑、建筑与场所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是“纠缠”(intertwining)阶段。主要是1989~1995年,这一阶段的霍尔通过简单的几何构成和空间技巧,把符号性和隐喻性植入建筑设计中,摒弃从功能为先导的设计思维,运用基本的现象学理论,更加原始、自然和朴实的表达。

从1995年至今,是霍尔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期间,霍尔让自己的理论更加落地化。并涌现出青岛文化艺术中心等具有个人艺术标签的作品。它还不断充实自己的学术理论,完成了《视差》等著作。他在MIT学生公寓中,将自己的多孔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都是对他整个设计历程的全新诠释。

3.3 设计的现象学特征

霍尔并没有现象学既有的概念,而是通过具有现象学性质的视角,窥探隐藏在建筑空间的“场所现象”,并以“现象区”命名,他们分别是:①视差;②现象镜;③材料和细部;④光;⑤纠结的经验;⑥建筑中的程序活动;⑦时间;⑧声音;⑨色差空间[7]。

3.3.1 地域性与场所。霍尔的作品到处充斥着方言土语,他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对于美国西北部太平洋地区的木结构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对他之后的设计中融入地域性产生了影响。在日本,由于用地紧张,霍尔运用窄深型的平面空间布局,针对不同户型量身定制,在福冈11号住宅尤为明显[5]。

3.3.2 玻璃与映象。霍尔作品中第二个值得注意的主题是他对夹层平面玻璃,特别是喷砂加工毛玻璃的偏爱。这个主题曾首次在科恩公寓的室内高窗上得到充分发挥,之后又以巨大尺度出现在他的柏林美术馆扩建设计中。那里一面巨型磨砂毛玻璃墙饰刻了比喻性的直棂与横档。这些轨迹线描述了建筑物里面的活动。这个“悬挂式的风情画”概念频繁出现在霍尔的建筑中[8]。

3.3.3 纠结的经验。所谓“纠结的经验”,就是不断演化的场所经验。霍尔认为建筑与其存在的场所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时间,气候、使用过程中逐渐强化的。在霍尔有些作品中,它会运用倾斜的墙面、视觉上有倒置感的楼梯、受到挤压的屋顶等表现手法来造成视觉上的转移。这种冲击不同于解决主义的天马行空。而是通过这些元素的刺激让人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建筑场所经验的体验中去[9]。

3.3.4 桥与反复。桥一直是霍尔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如霍尔的早期作品中体育馆—桥(Gymnasium--bridge),其是一座多用途混合楼房,聚集了体育休闲活动以及工作于一体的同时,它也成为一座从社区到兰德岛公园的桥。

霍尔在住宅桥设计中,把决定者的住宅、怀疑者的住宅、无主见者的住宅、谜、梦之屋、四塔住宅、琐事和记忆同时呈现在架空的公共游廊中,体现不同风格和性格。但实际上它们不仅仅是联系交通的由此及彼 ,而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形式表现。

而在它的简洁住房(Minimum housing)中,简单的类圆形的体量反复出现。以及巴黎中央菜市场竞赛中反复出现的立面。这些无不体现着霍尔的类型学设计方法。

3.3.5 光的运用。霍尔在早年在罗马时曾住在一间无窗的公寓中,每天在万神殿和公寓中往返,于是那束从万神殿穹顶下泻下的光芒不断刺激着霍尔的思维。这也影响了后来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雅图学生公寓里的天窗的设计,弧形天窗的光影投下了如梦幻般的光芒。

霍尔善于利用光的式样,因为光随气候、日照朝向、时间顺序和季节轮替而变化,同时反射和照亮建筑内部隐藏的材质色彩和质感。在D·E·Shaw办公室方案中彩色墙面反射光的手法,其实在柯布西耶的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地下教堂里也曾出现过,但霍尔在此基础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室内到室外,从直接到间接,光总是能够被霍尔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4 结束语

“一种集合的精神,一种独立思考的感觉,一种对细节的持续不断的准备和调整,以及一种整体的连贯性节的持续不断的准备和调整,以及一种整体的连贯性。”霍尔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作品。

历数霍尔的心路历程,从早期的理念初提,到中期的不断尝试,再到后期的成熟实践。

它都站在不同的时间维度、空间视角以及设计原点去诠释建筑的本质。他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域特征中,挖掘和发展适应当下时代的建筑类型与形态,并尝试运用现象学观点,营造属于不同建筑的建筑场所关系。他一以贯之的遵循他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并不断突破传统设计的思维,通过不懈的建筑实践丰富和完善的设计体系。他注重建筑材料的细腻表达,建筑新技术的灵活运用,并在细节中表现建筑的“温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建筑的空间记忆,也能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气息。

如今的建筑学,不仅仅是一个固有的科学类别,它的外延价值在无限的延伸。霍尔的现象学观点作为极度重要的一个分支,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体现更深远的价值。

猜你喜欢
现象学建筑学霍尔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这个大童话讲猫(五)名侦探西尼·霍尔
五相无刷直流电动机霍尔容错控制策略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