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军,张 欢
(内蒙古引绰济辽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枢纽分公司,内蒙古 乌兰浩特137400)
防渗墙槽孔设计。1号槽孔,2号槽孔。
问题设计。1号槽孔与2号槽孔接头处出现夹渣现象。
问题详细描述。防渗墙下部不设钢筋笼,只在防渗墙顶部下设预埋钢筋笼。
在浇筑过程中2号槽孔浇筑速度为4 m/h,在结果过程中因顶部硬盖被钢筋笼卡住,混凝土突破硬盖时,偏向1号槽孔接头部位突破滞后。
后期在凿除桩头时,在1号槽孔与2号槽孔墙体接头处发现夹渣(主要位于1号槽孔弧窝处),为保证质量,需对该部位进行修补处理。
凿除施工后,通过风镐继续对发现夹渣处进行凿除,挖至设计墙顶深度1.6 m 处,夹渣形状椭圆形,长轴长约15 cm,该位置水平方向距防渗墙接缝位置6 cm,之后由于空间狭小,人工开挖困难,从1.6 m采用掏挖方式至2.7 m,均为夹渣。
钎探仅能达2.7 m 深,后采用岩心钻(130 mm孔径)取芯查探,根据芯样情况判定缺陷深度。
经岩芯钻机取芯探查(孔径76 mm)。2.7~4.3 m,岩芯长度1.1 m 为沉淀夹渣。4.3~5.1 m 位置岩芯为混凝土,长度0.6 m。
为了解查探夹渣范围及尽可能地清除夹渣:
1)在原孔位采用大口径130 钻孔。
2)在该位置四周钻孔,查勘其影响范围。
现场实际钻孔勘查共钻孔6个。
此次钻孔全部为130 mm 孔径。1号孔,在1号槽孔边端,确认该夹渣情况为2号槽孔发生,1号槽孔并无问题;2号孔,在原探孔上进行扩孔,以尽可能多地掏出夹渣;3 和4号孔,2号槽孔预埋管小桩号侧,距2号探孔0.4 m,以查探夹渣范围有无往2号槽孔横向及纵向范围扩散;5 和6号孔,在原探孔的上下游方向,以探明夹渣在上下游的影响范围。
取芯情况说明:
1)1号孔位于1号槽孔与2号槽孔交接处,实际位于1号槽孔,钻孔深度为1.6~3.1 m,因取芯非常完整,故只钻取了3.1 m,并证明1号槽孔在此处无夹渣情况发生,确认夹渣问题只发生在2号槽孔。
2)2号孔是在发生夹渣处的正位置对原钻孔进行扩孔,因原钻孔影响,实际钻孔下部略有偏差,但底部合格混凝土位置与原在此位置探孔位置基本一致,因此,可证明夹渣底部位置在4.3 m左右,其中1.6~3.3 m 因原钻孔影响,未取出岩芯,3.3~4.3 m 为夹渣,与原探孔情况一致。
3)3和4号孔位于2号槽孔边端预埋管小桩号侧,以探明夹渣向2号槽孔小桩号端扩散范围,这两个孔取芯非常完整,其中4号孔与预埋管相交,切割取出预埋管铁片,可证明夹渣范围未到此处。
4)5号和6号孔分别位于夹渣处上下游侧,以探明其上下游方向的扩散范围,因开孔位置处于陡坡,上部(1.6~2.5 m)0.9 m 段岩芯被挤压的较碎,未取出岩芯,从2.5 m 开始取出岩芯。其中5号孔取芯基本完好,因其正好处于1号槽孔与2号槽孔的接缝位置,因此岩芯呈纵向两半状。6号孔上部和1号槽孔与2号槽孔的接缝相交,下部偏离,因此上部取芯呈两半状,下部较完整。
在问题描述中2号槽孔浇筑速度为4 m/h,查询规范SL174-2014《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19 页第8.8.8条第2条: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应小于2 m/h,实际浇筑速度为4 m/h,符合规范要求,故初步判定该处不合格混凝土形成原因为槽孔混凝土浇筑时,顶部硬盖被钢筋笼卡住,混凝土突破硬盖时,接偏向1号槽孔接头部位突破滞后,硬盖上方的部分浮渣被推至突破滞后的方向,其比重小于混凝土,其被推至最边缘处,即1号槽孔的弧窝处。由于此时的混凝土大部分为从2号槽孔中部方向过来,混凝土对推至1号槽孔弧窝处的浮渣并无较强的浮升之力,因此在1号槽孔弧窝处形成一段浮渣柱。
一般情况下,该浮渣柱下小上大,因为随着浇筑的进行,混凝土导管内外压力差越来越小,浇筑时下料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求导管埋深也会相应减少以减少混凝土下料阻力(在SL174-2014《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第18 页第8.1.8条,第1条:当混凝土顶面接近孔口或设计墙顶高程时,为便于混凝土流动,导管埋深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0 m)。在导管埋深减小的情况下,混凝土对最边端部位的顶浮力会相应减小。因此,槽孔边端的浮渣一般均是越往上越大。
混凝土硬盖卡在钢筋笼下原因分析:防渗墙在浇筑时,混凝土顶部混凝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一般会逐渐变硬,随着时间的推移,顶部硬盖会越来越硬,如果槽孔内下设有钢筋笼,有时会顶起钢筋笼(在SL174-2014《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第78 页第12.0.4条:在防渗墙和地下连续墙施工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笼上浮事故时有发生)。通常情况下,浇筑过程中,钢筋笼会不断破坏这层硬盖,使其强度难以持续升高,但当槽孔内无钢筋笼时,这层硬盖一般会推至防渗墙顶部。而该设计中,下部未下设有钢筋笼,只在防渗墙顶部下设预埋钢筋笼,混凝土顶部不断上升的硬盖推至钢筋笼下部时,从而较易顶起钢筋笼或卡在钢筋笼底部。
复勘取芯情况分析:从1-6号孔取芯情况可以看出,夹渣位置顺轴线及上下游侧均无扩散迹象,其范围仅限于从外面观看到的范围,下部并无鼓肚发生。夹渣情况完全与前期判断分析一致,夹渣在纵向方向只有一段夹渣柱,且只在1号槽孔的弧窝处发生,其发生实际原因为:混凝土浇筑时顶部硬盖卡在钢筋笼下,混凝土在突破此位置时突破点偏槽孔中间方向,因混凝土比重大于浮渣,浮渣被推至槽孔最边端,由于混凝土从侧向过来,对边端浮渣顶浮力不够,在1号槽孔弧窝处形成一段夹渣柱。
因1,3,4号孔并未处于夹渣范围内,对此3 孔作封孔处理。
2号孔因处于夹渣位置,对该孔进行冲洗并灌浆处理,5 和6号孔因处于接缝位置,也采用2号孔的处理方式,可对原1号槽孔与2号槽孔连接接缝进行补强,可提升原防渗墙的防渗效果。
上部人工开挖部分采取高一标号混凝土浇筑至设计墙顶高程。
具体施工程序如下:
1)对1,3,4号钻孔依次冲洗干净后,采用0.5∶1 浓浆置换封孔,并纯压30 min 结束。
2)2,5,6号钻孔分别卡塞(先5,6号孔后中间2号孔),孔内封闭,采用脉冲式压水冲洗,冲洗压力采用0.8 MPa,为灌浆压力的80%。尽量清洗出孔缝淤积,直至回水返清。待回水返清10 min 后用0.5∶1.0纯水泥浆液进行灌注,灌浆压力1.0 MPa,如果不起压,浆液会在接缝或旁边钻孔冒出,可将旁边钻孔下塞堵上继续灌浆。由于冒浆无法灌注时,当全部冒出浓浆后,待凝,8 h 后扫孔复灌。结束标准:在1.0 MPa 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 L/min后,保持回浆压力不变,继续灌注30 min,灌浆即可结束。
3)待坑内4个钻孔处理全部结束,放置满24 h后,对上面混凝土进行适当凿除及修整,此修整作用是改善上下混凝土的连接受力,并加大上下游方向的渗水通道距离,提升防渗效果。
4)上部混凝土修整完毕后,将上部的稀浆及水、浮渣清理干净,表面人工进行凿毛处理,然后冲洗干净,表面涂抹2 mm 的混凝土界面剂,采用高一级标号混凝土浇筑至设计墙顶高程,顶部按设计要求预留键槽。注意开浇时,先填满坑内4个钻孔上部的空余部分。
5)上部两个钻孔(3、4号钻孔)待凝3 d 后,将上部空余部分用高一标号砂浆填满,抹平。
1)夹渣位置混凝土浇筑时应取抗压抗渗抗冻试件,检测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2)该部位应钻检查孔做注水试验。如果检查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措施补救。
1)灌浆用水泥浆液用热水搅拌,保证灌注时浆液温度不低于5 ℃。
2)混凝土采用原防渗墙高一标号混凝土浇筑,入仓前测试混凝土温度,不合格混凝土不得入仓,并按要求制作试件。
3)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保温处理,首先在混凝土表面履盖草垫或棉被,上部搭设暖棚,棚内生火加热,在养护期间,保持混凝土覆盖物处于温润状态,并在棚内安放温度计,定时监测棚内温度。
4)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 d 之后上部可按要求进行履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