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然,吕 军
(松辽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1)
嫩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干支流河道总长度45019 km,从源头处到三岔河口落差达900 m。两岸的支流呈不对称的扇形分布,右岸较多,左岸较少。嫩江的主要支流包括洮儿河、雅鲁河、诺敏河、绰尔河、讷漠尔河、乌裕尔河等。
目前,嫩江流域共有5 座大型水库。它们分别为太平湖水库、音河水库、查尔森水库、月亮泡水库以及尼尔基水利枢纽。
根据GB/T50594-2010《水功能区划分标准》,排污控制区的水质标准按其出流断面的水质状况达到相邻水功能区的水质控制标准确定,嫩江流域参评水功能区128个,全指标和双指标评价的现状水质为Ⅲ类及优于Ⅲ类水功能区个数分别为59个和82个,比例分别为46.1%和64.1%。根据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评价,结果显示,参评的128个水功能区中,全指标和双指标评价的现状水质达标的水功能区个数分别为37个和53个,所占比例分别为28.9%和41.4%。
综上所述,嫩江流域水质一般,问题较为突出。
嫩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超标,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本底值问题。山区源头水天然本底值较高。嫩江流域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大小兴安岭山地,源头区森林茂盛,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中腐殖质较多,许多河流源头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天然本底值较高,而且源头水保护区的水质目标一般是Ⅱ类,也导致源头水保护区的达标率较低。
2)点源污染问题。流域内城镇段点源污染较重。嫩江流域内的大中型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市,以钢铁、石油开采及加工、煤炭开采及火力发电、食品加工及酿造为主题。由于工业生产工艺不够先进,排放的废污水是较严重的点源污染。同时,城市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流域内大多城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干流或支流,这也是造成城市段水功能区水质超标的另一类点源污染。
3)面源污染问题。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沿岸畜禽养殖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松嫩平原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分布有大量农田灌区,农业生产导致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流入江河,污染水体;乡镇企业无序发展,污水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也是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
4)流域综合治理问题。流域是按河流的自然集水面积划分的区域,而非一个完整的经济区或行政区[1]。根据河流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河流的管理应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目前涉及河流保护与管理的部门很多,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流域机构由于其法律地位、管理职能与管理手段缺乏,目前还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嫩江流域跨黑、吉、蒙三省,其水污染防治及水质保护需要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组织协调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共同负责,但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组织协调政府部门,这种“逆向管理”[2]的管理体制减弱了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权威性,同时也必然减弱了它的管理功能。这些对水资源保护来说,都是不利的因素。
1)突出整治城市污染。嫩江水体污染之一是流经的各大城市排放的废污水。各大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并积极投入使用,将排放的废污水严格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有效缓解嫩江流域现状水质超标问题。
2)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嫩江流域内主要点源污染是工业企业未达标处理的废污水。对于点源污染,首先要求企业要达标排放废污水,对于不达标的企业不得扩大再生产;其次,对耗能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中小企业,实行关、停、转、并等手段,彻底消灭此类点源;再次,推行清洁工艺生产,削减污染源,减少污染排放量;最后,在行政管理上严格把关,有效监督,对排污超标、过量用水等行为进行严重警告、巨额罚款等行政手段,可以有效减少点源污染的排放。
3)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嫩江流域分布着大量的农田灌区,农药和化肥的施用是典型的面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首先要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减少由于化肥和农药流失侵入水体造成的污染;其次,推广施用高效、无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也是降低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4)科学监测水质状况。首先,根据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流域内各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要保证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健全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评价、统计、核算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嫩江流域各水功能区水质情况;其次,要对流域内各入河排污口施行高频次监测,保证排放的废污水达标排放,有效减少对流域水体的污染。
5)积极宣传法律法规。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依法治水,依法用水,在根本法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嫩江流域具体情况,制定更细化,更严格的用水、管水制度或条例,制定后必须严格执行;其次,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多种媒体媒介,宣传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让节水、爱水、保护水的意识深入民心。从广大人民群众着手水资源保护工作,也是从最根本的地方改善水质现状,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