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腾讯视频出品的《此画怎讲》将自身定义为我国首部“名画真人番”纪录片,指明了本片的创作意图和形式创新,在创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解读阶段,已颇具青春时尚的潮流气息,引用了许多当下流行的网络热词。古与今的碰撞、中国古典传世名画与现代真人演绎的结合,或将成为《此画怎讲》探索名画艺术内涵与价值外延的核心途径。本片每集时长仅有5分钟,每周一次性更新5集,这种“少量多次”的更新方式,加快了纪录片出现在大众眼帘的频率,与青年群体的接受观念十分契合。纪录片还主打幽默轻松的小剧场风格,以“短、平、快”的叙事策略迎合融媒体时代用户碎片化的阅读偏好。同时,纪录片还以文博题材的知识性与教育性为基础,融汇了职场、育儿、婚恋、消费方式等大量现代热点,兼具传统人文知识和社会热点内容,知识涵盖面广、体量丰富,精准定位于18至30岁青年群体的受众需要,以弹幕、微视频、超话、豆瓣影评多平台联合的方式,建构“网生时代”纪录片的互动反馈体系。
一、真实性主导下的文博纪录片创作原则
根据《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对纪录片的定义,其应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1]。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也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影视艺术形式的内容标识。与传统电视纪录片相比,网络纪录片依托线上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其娱乐意图和文化消费属性都更为突出,但真实性依然是网络纪录片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纪录片在确保拍摄主体的真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创作者的认识与评价,除展现客观内容之外,纪录片还必须对主体进行评判、分析,建立属于自身的价值引领标准。因此,对于《此画怎讲》等文博题材纪录片而言,创作者需保证纪录片两方面的真实性,即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导向的客观性,使片中的知识点严谨准确,评价性内容立场客观。
(一)知识科普的严谨性与真实性
首先,文博纪录片向观众科普的历史人文知识必需严谨准确。入选《此画怎讲》第一季的14幅画作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水准,甚至不乏《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入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巨作,其间包含的历史信息和绘画专业内容可谓丰富。而每幅名画的篇幅仅占1-3集,也就是说,创作团队需要在10-15分钟的时间内还原画中场景,并对名画的内涵进行提炼,创作出既具备专业美术素养与艺术眼光,又不失幽默生动的文本,这对纪录片的专业功底、历史考据和细节处理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为确保科普的真实性,《此画怎讲》导演特意拜访国画大师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对人物对白中涉及到的历史细节和画作的内容分析进行查证,确定每一处知识点都有据可依、有史可循。在此基础上,纪录片更依据专家意见,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我国传统画派、国画技法、国家题材分类等专业知识进行了讲解,例如文人畫、院体画、海西画派等专业概念,并对画作相关的许多历史知识进行了内容延展。纪录片从一幅《砺剑图》中引申出大量信息,如冶铁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及其发展过程、八仙过海的民间传说等;从《蕉阴击球图》中又可以了解北宋时期因战乱人口流失严重的社会背景,以及北宋时期所倡导的生育政策,并与今天人们的婚恋观念、生育观念联系起来。画作、历史、当今社会三者的互相照鉴,构成了《此画怎讲》丰富扎实的文化信息体量,体现了文博纪录片考经据典的真实性与专业性。
(二)社会价值的导向性与真实性
在还原历史情境之外,文博纪录片还需体现我国当下真实客观的文物保护政策和文博行业发展现状。《此画怎讲》篇幅虽短,选材却可谓包罗万象,其入选画作的创作时间上至唐、五代时期,下至清中后期,题材类型包括仕女画、文人画、道释画等,基本涵盖了传统人物画的各个分类,能够多角度反映各时期文物的内涵与保存现状。纪录片在选题时考量的因素不仅仅是画作的知名度,没有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而片面追求热度,而是“热门”与“冷门”兼具,将画作的历史意义、艺术底蕴,尤其是当代价值作为最主要的选题标准。
同时,创作者也充分尊重传世名画的主体地位,明确契合青年群体审美、符合网络媒体传播特点的再创作,不等于无底线的娱乐和“恶搞”。为了最大限度尊重画作本身,纪录片邀请了专业古代装束复原团队设计人物造型,并与曾获白玉兰最佳美术奖的道具团队合作,完成名画的情境还原。《捣练图》《簪花仕女图》中女子的发型、妆容、服饰,都严格按照原画内容真实呈现,进行了精准的年代定位与艺术还原,将唐代仕女雍容华贵、丰韵端庄的仪态与造型呈现得恰到好处。摄制组在道具上同样煞费苦心,《果亲王允礼像》一集中,果亲王桌上的湘妃竹毛笔、玉如意,以及地上有着“芝兰玉树”寓意的盆栽,诸多细节之处均与原画中分毫不差,确保没有穿帮现象的存在,可见创作团队精心雕琢细节的非凡匠心。
二、市场逻辑参与下的文博纪录片制作链条
网络纪录片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品,自有其传播推广的商业逻辑,促使着网络纪录片在多元语境下不断探索题材和类型创新。《此画怎讲》的出品商腾讯视频作为我国顶尖网络视频平台之一,在制作技术、投资招商、吸引用户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经验。同时,在网生纪录片竞争激烈,人人都可手执导筒拍摄微短片的自媒体时代,完整的产业链避免了纪录片“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腾讯视频拥有平台自身的纪录片频道和规模庞大的固定用户群体,形成了完备的网络纪录片制作、推广、互动产业链条,为《此画怎讲》这类看似小众,同时没有依托利用现有“IP”的纪录片作品,提供了播映阶段的保障,从而实现大量曝光与引流。
(一)上游:视频门户原创自制
早在10年前,以搜狐视频和凤凰视频为代表的视频门户网站就已经开始探索网络纪录片制作的市场,而腾讯视频作为这其中的后起之秀,近年来推出了大量以年轻人生活方式和社会潮流热点为主题的网络纪录片,如城市时尚文化纪录片《潮city》、无人机主题冒险纪录片《决胜!无人机》等,无不体现出年轻群体新潮、欢乐、创新的生活态度。《此画怎讲》延续了腾讯自制纪录片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一场场妙趣横生的名画自述,实则是古人与今人跨越时空的思维交互,传达出当今青年“有态度”的精致生活理念。与众多文博题材电视纪录片和综艺相比,《此画怎讲》融入了更多青春潮流的现代元素,同时将古今碰撞的“穿越”尺度放得更大,叙述口吻和表现方式也相对灵活,体现了腾讯视频的独家创作理念,可以看作该门户纪录片品牌化、风格化建设中的一环。gzslib202204040045本片采用“网站自制+独家版权”的制播方式,让免费试看与会员制付费收看相结合,更兼顾了纪录片的产出质量和市场商业回报。目前,《此画怎讲》第二季也已进入筹备阶段,片中的场景制作水准持续升级。“网站自制+独家版权”的模式将持续发挥其市场优势,助力于网络纪录片市场的良性发展,为制作平台进行长期的内容生产研发提供了支撑。
(二)中游:宣发推广中的用户定位
视频平台是网络纪录片宣传推广的绝对主力,而文博纪录片由于题材本身的文化属性和专业性标签,在用户定向不到位、曝光空间匮乏的情况下,极易走入“曲高和寡”的窘境。《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故宫100》系列珠玉在前,为文博网络纪录片的营销推广提供了范例,但近年来文博题材综艺和纪录片的扎堆出现,又让大众产生了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之感。对于这一现象,实现题材的纵向发展,在内容多元化趋势下完成特色突围,是《此画怎讲》宣发阶段的策略。
《此画怎讲》在宣传海报上应用了近期大热的“赛博朋克”风格,以鲜艳明快的撞色表现纪录片嘻哈幽默的基调,宣传片及片头的手绘动画,出现了古代女子敷面膜、做SPA保养,古人弹吉他、跳迪斯科的场景,古今混搭的新颖形式是大部分文博纪录片所不具备的,成功调动了核心用户的观看心理。此外,通过大量纪录片自媒体账号的自发宣传、腾讯纪录片官方账号在各大平台的推广,以及《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点赞,《此画怎讲》的曝光率和用户抵达率不断增高,通過截图、花絮或1分钟短视频的形式完成面向潜在用户的多方引流。对比许多文博类纪录片上线前几乎“0”营销的情况,合理的宣传营销和丰富的平台引流方式,让《此画怎讲》收获了更多观众赞许的目光,这启示着当下的网络纪录片创作要找到营销与内容精品化之间的平衡,使二者间相辅相成,拒绝空头营销、恶意炒作的行为。
(三)下游:双向交互形成核心用户群
《此画怎讲》在腾讯视频上线后采用周更模式播出,但与一般电视剧和纪录片不同的是,本片每周三同时更新5集,时长在25分钟左右,同时满足了两类用户群体的观看需要。本片总导演吴紫娟提到,《此画怎讲》5分钟时长的袖珍体量,能够让年轻人利用工作间隙时间,甚至上班挤地铁的片刻,都能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欣赏这场名画主题的视听盛宴。观众在收看每期节目之后,甚至还能根据纪录片文本、对白中的提示,自己主动查阅有关画作的资料,对收获的历史人文知识进行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化繁为简、碎片化传授。与每集动辄三四十分钟的电视纪录片相比,本片“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传播策略更加契合年轻一代的收看习惯,同时,观众还可以即时参与话题讨论,通过腾讯视频在线弹幕、评论发表看法,纪录片中还多次出现相关微博互动话题,主动引导观众完成信息的互动反馈。
“当观者的互动欲望被满足,从受者的单纯观看变成内容书写的作者时,其立场也会从‘被传播者主动变成‘传播者,因此作品很容易被受众主动传播从而形成受众群。”[2]这样的身份置换正是网络纪录片的传播优势所在,《此画怎讲》非常注重各个环节对反馈意见收集,强调内容传播中受众的位置,纪录片内容也每时每刻都在启发着观众的共鸣,试图穿越屏幕让观众与画中人进行无障碍沟通。通过打通信息交互渠道的方式实现双方共赢,并实现受众自发的讨论和再传播,从而实现节目内容的多元解构和价值释放。
三、类型融合下的文博纪录片艺术创新
网络纪录片从策划立意到内容投放,各个环节均需要互联网的参与,“视频平台搭台、传统文化出演”的制作模式,建立在融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各类型深度共融的基础之上。“互联网平台致力于将‘影、剧、综等市场化程度高的文娱产业成熟的产业链模式复制到纪录片行业,无疑将加快纪录片产业化进程。”[3]在视频平台复制生产制作模式的过程中,纪录片的创作者也广泛借鉴了综艺、电视剧的一些创作手法,将其嫁接植入到网络纪录片的土壤中,以达到纪录片内容创新的目的。《此画怎讲》所选定的文博题材,对于近年来的中国电视市场来说是一个热门命题,相关优秀作品屡见不鲜,该片一方面要避免题材内容的同质化,但另一方面,许多前人的探索道路和成功经验,也为文博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该片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创作理念博采前人之长,再融入自身年轻无畏的态度,这才有了《此画怎讲》独有的艺术风格。
(一)“陌生化”艺术手法的应用
关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我们不妨作如下理解:“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变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4]实际上,影视艺术中的“陌生化”就是指将大众日常生活中俯仰可得的事物,以镜头与叙事的处理加以转译编码,赋予其内在涵义和艺术指征,使之成为高于琐碎平凡的存在。《此画怎讲》既是一场对传世名画的祛魅,也是对当代社会热点话题的“陌生化”演绎。将悬置于博物馆橱窗中的文物进行贴近生活的解读,反之,本片也是以古人画作中的哲思巧智与处世态度关怀现实世界,通过古物新说的方式观照当下。这种熟悉感与陌生感的倒置,在通常以严肃面目示人的文博题材中碰撞出格外新颖的观感。
例如,《此画怎讲》在主人公的选择上尽量向大众熟知领域靠拢,其中,雍正、果亲王两兄弟的出场频率最高,纪录片通过对比人物画中形象和影视剧形象的方式,在观众脑海中构建起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印象。如《雍正西洋半身像》一集中,纪录片模拟当代网络直播“云互动”的模式,雍正本人“在线辟谣”,解答了历史上雍正的真实长相、雍正与果亲王的关系等问题。片中网友提问的依据正是《甄嬛传》《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等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雍正形象。而画中的雍正面带愠色,对影视剧中的许多情节内容一一“辟谣澄清”,历史原型与影视形象的联系和区别,一直是我国观众关注并热议的话题。纪录片将人们关于雍正熟知的印象和标签逐一破除,有意将其陌生化处理,同时将名画中身着一袭西洋服装的雍正拉入当下生活之中,完成了熟知与陌生的重置,重构了纪录片的情境真实和观众的心理情感真实。gzslib202204040045(二)名画“脱口秀”的喜剧创作
《此画怎讲》第一季所选14幅画作均为人物画,确保了纪录片每集都有至少一個中心叙事者,强调了当下文博纪录片以人为中心的创作风向。值得注意的是,本片没有按照大多数文博纪录片的叙述思维采用第三人称,没有在今人的思维引导下对文物进行讲解释义,而是以画中人自述的方式完成情境再现。这种第一人称和限知视角,为纪录片表现古今交融这一主题提供了加工空间。《此画怎讲》以自述部分的内容挖掘打开受众缺口,通过与国内知名喜剧团队——开心麻花的强强联合,营造包袱不断的喜剧“笑”果,着重打造年轻观众喜爱的“网感”和“有梗”两大特征。在《捣练图》中引入当今职场文化的爆笑段子;《西湖吟趣图》以网购取暖器一事引出西湖隐士林逋和电话客服的幽默对话;将《听琴图》与北宋流行的蹴鞠相结合,上演一场二人推让足球门票的喜剧。《此画怎讲》在人物表情神态、对白内容和讲述方式上,都充分融入了喜剧的创作意图,连“层层着色”一类晦涩的专业用语,都可以转化为“打了高光”的日常生活语态。纪录片对喜剧手法的应用,使困守于博物馆中、高不可攀的传世国宝,真正以平常姿态走入寻常百姓家,在笑声中完成文博纪录片封存青史的传播使命。
结语
“网生时代”的纪录片正在当前语境下不断实践着题材内容的创新,以《此画怎讲》为代表的微时长文博纪录片,试图寻求叙事手段和情境呈现上的突破,通过历史质感的高度还原,在开卷的刹那便牢牢吸附核心观众群体,成功打开大众流量的缺口。本片以人文知识和社会热点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古与今的互文叙述,恪守纪录片真实性的价值底线,完善网络纪录片产出链条,将其他艺术形式的技法为我所用,共同铸就了媒介共融趋势下,我国文博纪录片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社会担当。
参考文献:
[1]赵玉明,王福顺.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49.
[2]赵泽华.网络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策略[ J ].大众文艺,2019(8):196-197.
[3]韩飞.中国纪录片进入“网生时代”——2019年中国网络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J ].传媒,2020(4):40.
[4][俄]维·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C]//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