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莲舞蹈创作特征初探

2021-04-02 10:15闫亚男
牡丹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汇现代舞舞蹈

戴爱莲是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编导、舞蹈教育家,是中国当代舞蹈先驱者之一。本文通过回顾戴爱莲的舞蹈创作历程,结合她独特的艺术思路和代表作品,着重对其舞蹈形象、语汇运用、创作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探究其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为更好地把握当下传统民间舞提供新思路。

一、戴爱莲舞蹈创作经历概述

戴爱莲是中国当代舞蹈先驱者之一,曾任中国乐舞学院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1989年,戴爱莲任英国中华文化中心艺术指导,1996年被香港演艺学院授予“高级院士”称号,2001年获美国俄亥俄舞蹈协会“终身成就奖”。

戴爱莲5岁开始学习芭蕾,11开始独立编舞,于1930年赴英国伦敦,先后师从3位芭蕾大师,1939年考入尤斯-雷德舞蹈学校,系统学习现代舞技巧和拉班舞蹈理论。1940年归国,在硝烟烽火中创作并表演了近19个现实主义的舞蹈作品,1946年3月在重庆举办“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爱莲先后创作了近10个舞蹈作品,为中国舞蹈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创作的舞蹈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现代舞,另一类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

二、戴爱莲的舞蹈创作特征解读

(一)创作形象特征——为人民而舞,与时代同步

舞蹈形象是艺术家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借助音乐、舞台、美术等因素塑造的人物形象。舞蹈形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论述狭义的舞蹈形象,也就是舞蹈作品里的人物形象。

戴爱莲创作了大量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人民形象。抗日战争时期,戴爱莲创作了《卖》《空袭》《游击队的故事》等一系列抗战题材的舞蹈作品。《卖》塑造了一个在旧社会压迫下悲惨无助的少女形象。《空袭》是戴爱莲1941年编创的舞剧,表现母女天人永隔的沉重悲哀。《游击队的故事》是八路军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爱莲为华北大学三部编创了《人民胜利大万岁》大歌舞,与戏剧家、音乐家、舞台设计家通力合作推出了舞剧《和平鸽》,意在歌颂战士,表现人民不屈的精神。

戴爱莲创作的舞蹈形象有两个特征,一是以人民群众为主要代表,二是与时代主流特征紧密结合。这是由于时代背景对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戴爱莲归国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变革,她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受时代的影响,顺应时代潮流。另外,个人阅历对艺术家的创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会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英国留学时忍饥挨饿打工赚钱的生活决定了戴爱莲塑造的艺术形象大多是真实、淳朴的人民。

(二)创作语汇特征——多元融合、创新应用

舞蹈语汇的创新是戴爱莲创作的另一个特色,她善于将多种舞蹈进行融合。

1.多元舞种融合,探寻中国舞蹈发展道路

戴爱莲的创作既保留了在英国学习的芭蕾体系,又结合了德国现代舞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一方面,她注重基本功训练,认为芭蕾的训练体系可以很好地塑造一名舞蹈演员的形体、加强对身体的控制。另一方面,她运用德国现代舞的训练理念来开发肢体语言。归国初期,戴爱莲认识到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还不具备西方芭蕾的审美意识,于是她放弃了芭蕾舞的舞蹈语汇,选用具有现实主义的现代舞语汇和动作特征编创舞蹈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如与吴晓邦合作的《合力》。除此之外,戴爱莲还善于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转化成舞蹈元素。作品《思乡曲》就是在钻研昆曲舞蹈动作的基础上编创的具有中国新古典风格的舞蹈。《飞天》是她结合京剧《天女散花》中的长绸元素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形象编创而成。戴爱莲运用创造性的舞蹈语汇和独特的肢体语言为中国舞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当代舞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2.敢于创新,民族舞蹈大放异彩

23年的国外生活经历使戴爱莲回国后迫切地想要创作中国的舞蹈,这一工作几乎伴随她的一生。戴爱莲对中国民族舞蹈的挖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戴爱莲归国初期。1940年回国时,戴爱莲在桂林观看了桂剧传统剧目《哑子背疯》,并向著名艺人小飞燕学习,于1944年编创了舞蹈作品《哑子背疯》。1941年,戴爱莲深入广西瑶山采风,在观看当地老百姓的演出时得到灵感,于1944年编创了舞蹈作品《瑶人之鼓》。

第二阶段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戴爱莲与爱人叶浅予、学生彭松到藏族地区收集舞蹈和音乐。1946年3月,戴爱莲与育才学校师生一起在重庆举行了轰动山城、意义非凡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第三阶段为戴爱莲晚年。1983年,67岁的戴爱莲到滇西北高原的纳西族地区采风,后又于1993年和1995年两次到云南采风。

根据戴爱莲对中国民族舞蹈的挖掘、整理工作,人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舞蹈语汇的创新不会凭空出现,需要大量积累、模仿、观察。创作不在于产量高,而在于质量精。第二,艺术创作关键要有动力,拥有忘我的工作热情是艺术家创作经典作品的前提。

(三)创作手法特征——中西合璧,取长补短

创作手法是艺术家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所运用的具体表现手段。戴爱莲提出艺术在许多方面可以相互借鉴,任何艺术都不是孤立的,舞蹈艺术也不例外,现代舞和芭蕾舞应取长补短、相互结合。

第一,德国表现主义舞蹈与中国民族舞蹈的创作手法相结合。戴爱莲创作的民族舞蹈是在尊重本民族审美、繼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的,她借鉴现代舞的表现主义特征,运用舞蹈专业技术对传统民族舞蹈进行巧妙加工,使得民族舞蹈蕴含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第二,拉班舞谱与中国舞蹈艺术创作相结合。戴爱莲一直将拉班舞谱运用到艺术创作和排练中,如1941年的舞蹈作品《东江》,其中的划船动作就是她根据拉班舞谱记录的生活中的划船动作提炼而来的。同时,她还使用拉班舞谱记录秧歌、霸王鞭和其他民间舞蹈,并对唐代敦煌舞谱残卷《酒令舞》进行了“复原”。

第三,芭蕾舞的技法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戴爱莲将在英国学习的芭蕾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了经典的芭蕾舞剧目。如1949年创作的《和平鸽》,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三、结语

戴爱莲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她创作了大量形式丰富的经典舞蹈作品,是后辈学习的榜样。同时,戴爱莲对舞蹈语汇的创新、实践,以及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为当代舞蹈的创新提供了参考,她充满现实主义的舞蹈风格和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理念对当代舞蹈艺术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闫亚男(1991-),女,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甘肃庆阳荷花舞的调查与研究”(Yxm2020084)。

猜你喜欢
语汇现代舞舞蹈
感恩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浅析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前景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我和舞蹈
JUST 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