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技法的当代流变与反思

2021-04-02 21:35席向阳
艺术评鉴 2021年4期
关键词:流变演奏技法古筝

席向阳

摘要:古筝演奏技术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飞跃,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古筝艺术的表现力,对古筝新技法的挖掘和古筝新声响的探索,将古筝艺术带入新的境界。然而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下,为追求古筝艺术的表现形式,常有对古筝艺术本质的忽略,结合这一现象,笔者将从坚持技术为艺术服务、坚持以传统为根本、融入人文情怀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古筝演奏技法乃至古筝艺术的发展和演绎之路。

关键词:古筝  演奏技法  流变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036-03

筝,后汉刘熙《释名》一文上曰:“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因其声响而得名,是我国古老而优美的弹拨乐器。从历代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古筝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伴奏、合奏的形式而存在,尤其近代形成的古筝流派中许多代表性乐曲都是从地方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的伴奏中衍变而独立出来,如榆林小曲、山东琴书、河南大调曲子、广东汉剧、潮剧等均是地方传统筝乐的源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筝在自身的乐器构造、演奏技法、乐曲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艺人、民间乐器走进专业院校,为古筝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如今的古筝已成为了家喻户晓、喜闻乐见且广受国际友人青睐的一件民族乐器。

伴随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识相互碰撞、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古筝演奏技术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飞跃,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古筝艺术的表现力。古筝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对古筝新技法的挖掘和古筝新声响的探索,将我国古筝艺术带入新的境界,使古筝艺术散发出极富感染性的魅力,这一发展同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当代流变

古筝经历过漫漫两千多年历史的流传和演变,一直以来“右手司弹、左手司按”可谓是古筝传统演奏技法特点的总体概括。右手以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单指或多指组合为主的弹奏,左手配合做“按、滑、揉、颤”的手法,起到装饰旋律,润饰音色的效果。相对而言,传统古筝的演奏技法简单,风格单一,因而曾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冷落。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的古筝艺术家辛勤耕耘,积极探索,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音乐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质的突破。具体表现如下:

(一)在传统技法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从琴码左侧将左手解放出来,革新传统的演奏技法,“左手不仅司按,也可司弹”。1955年古箏演奏家、教育家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中,大胆采用了连串和弦、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以及“点柱”“复历音”的手法,展现了人们锣鼓齐鸣、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场面,达到了空前的古筝艺术效果,开创了古筝双手演奏技巧的新篇章,也丰富了这一古老乐器的生命力。此后《闹元宵》《纺织忙》《幸福渠》等一批反应生活题材,使用双手弹奏新技法弹奏的新作品相继问世并有广泛的影响力。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千百年来它的乐器构造和演奏方式就已经决定了古筝弹奏“铮铮作响”的颗粒性和点状的声响效果。1957年尹其颖改编的《瑶族舞曲》中,采用了食指摇的技法,虽然只有几个小节,却引领了古筝声响由点状向线状的飞跃,实现了古筝旋律连贯性、歌唱性的表现。此后演奏家们纷纷在古筝的创作中对“摇指”这一技法进行发展,《春到拉萨》《英雄们战胜大渡河》等等,尤其是王巽之先生在《将军令》中采用大段旋律的“长摇”,进一步拓展了古筝摇指的表现力,为后续古筝作品中的“扫摇”“悬腕摇”等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右手技法的开发与运用。传统的古筝弹奏,右手主要以八度对称模式进行,右手最常用的勾搭组合和撮弦,其中哪个指法都少不了大指“托”指的弹奏,指法任务分配不均,大指任务重、易疲劳,食指、中指、名指则对大指的依附,不独立,密集音型演奏容易力不从心。赵曼琴通过研究并成功开创了“快速指序”新技法,解决了古筝快速演奏的这一难题,这是古筝技法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革新。由他改编的《井冈山上太阳红》,以快速指序弹奏,以每分钟152-160拍之间的速度,能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地弹奏出乐曲轻快流畅、富有歌唱性的快速音型旋律。而筝曲《打虎上山》以快速指序及多指按弦、和弦长音等技巧的运用亮相于首届中国古筝学术经验交流会上,在不足3分钟的时间内以急促有力的节奏成功塑造了英雄穿越林海、跨跃雪原、不畏艰险、打虎上山的情景。此曲因其艺术的独创性而在中国筝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现代筝乐作品创作演奏中中几乎不无“快速指序”技法的运用。

(二)对其他乐器技法的借鉴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创新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每一个古筝新技法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原因和载体。古筝演变到今天这么丰富的技法和表现,自然也是在与各门乐器的交流和碰撞中受到了的影响和启发。

在对民族乐器的借鉴中,打击乐的声响效果喧闹而热烈,对营造气氛有着特殊的效果,在古筝作品的创作中,许多作品采用了对民族打击乐器演奏和声响的借鉴。最有代表的是王建民先生的《幻想曲》,其中大量采用击打琴弦和筝板,配合着西南地区的调式和旋律,模仿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打击乐器丰富而神秘的声响效果;琵琶技法对古筝技法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古筝扫弦演奏时左手用无名、中、食指或及小指向外连扫数弦,产生了一种宏大气魄的音响,这便是由琵琶扫弦演变而来。《战台风》中王昌元创新性的运用了扫弦及扫摇技法,形象刻画了码头工人不畏艰险与台风博战的英勇场面。古筝的轮指同样是向琵琶的轮指借鉴而来,四个手指在一根琴弦上按指序循环往复的拨弦,形成柔和密集连绵的音响效果,在王中山改编创作的《彝族舞曲》《云岭音画》、徐晓琳创作的《抒情幻想曲》等乐曲中都有对这一指法的大量运用。

在对西洋乐器的借鉴中,古筝在大撮、小撮技法的基础上向钢琴借鉴并开始广泛运用于古筝的和弦弹奏,即以大、食、中指向手心方向同时拨三根弦,发出更为饱满而丰厚的音色。将和弦中各音由低而高或由高而低很快的分解弹奏的琶音(也叫分解和弦),同样是由钢琴借鉴而来,这一技巧多用于表现优美而富有流动感的意境,在《浏阳河》《东海渔歌》《雪山春晓》等乐曲中都有对琶音的运用。此外,古筝也有对竖琴、小提琴等乐器的借鉴,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对自然声响的探索

目前古筝对自然声响的探索主要通过弦上和弦外而获取,弦上获取包括击打琴弦、蹭弦、滑弦、捂弦、捂弦刮奏、岳山外刮奏、柱外刮奏、手掌摩擦琴弦、琴弦上运弓等等,而弦外获取的技法主要通过拍击、敲击琴体不同部位如琴板、琴盒等以获得奇妙的声响效果。对自然声响表现的开山之作我们不得不提1965年王昌元创作的《战台风》,她创造性的设计多种技法,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其中新颖奇特的声响效果为乐曲带来了无比的新意。其中的“扣摇”由弱渐强、由疏渐密,形象生动的模拟出台风由远到近,呼啸而来的特殊音响;乐曲中首次采用了“柱外刮奏”的技法,即左手在琴码左侧无固定音高区域划弦刮奏,营造出阴沉、紧张的氛围,制造出台风侵袭时,狂风怒吼、风雨交加的强烈震撼效果。又如徐晓琳《黔中赋》的木叶舞中多次出现的压扫弦,即左手轻压规定音域的琴码右侧弦的同时右手做快速向上或向下的扫弦,这一声响仿佛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拿起竹竿互相碰撞敲击的声音,给人以精神振奋的感受,在她的令一部作品《剑令》中则采用拍手和摘弦法模仿出了舞剑时的飘逸意境。对于新声响的探索以及新技法创造,如今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关于新技法的符号和演奏方法都只是由作曲家和演奏者自己标注和说明,记谱符号难以统一。

二、古筝演奏技法流变的当下反思

正因为有了古筝演奏技法不断的演变和创新,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丰富了古筝艺术的表现力,各种技巧运用于各种风格的作品之中,越来越多的古筝作品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如今有着东方钢琴之美誉的古筝早已成为国内国外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中国乐器,无疑古筝技法的演变发展为古筝艺术的弘扬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可能。然而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有它的双面性,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古筝演奏技法演变也带出了某些方面的问题。如:从新作品的创作上看,层出不穷的当代新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符号,作曲家在现代筝乐创作过程中不运用、不开创一些新技法就似乎缺少了创作的亮点,演奏家不选择新颖的表现形式和高难度的炫技就似乎缺少了音乐会的演奏高潮,而大多数的筝乐学习者更会热衷的追随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新奇的声响效果。改革与创新是当下我们时代所倡导的主流,但这个过程难免会出现偏倚,笔者认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应当坚持如下原则,相信古筝这支民乐器乐之花会开得更加璀璨绚丽。

(一)技术为艺术服务

古筝演奏技术的创新和改革始终应当为古筝艺术的表现而服务,艺术是本质,技术是形式,无论何时何地,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偏离音乐艺术的本质,要注重古筝艺术本身内心和精神的表达和诉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專业作曲家在吸取了西方音乐创作的理念后,运用其成熟的创作技法为古筝领域带来了许多优秀且艺术性极强的经典之作。如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作曲家何占豪以宏大的结构、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细腻的音乐语言,显示出古筝超常的表现力,在古筝和钢琴的交错演奏中,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对比将哀怨与悲愤、温柔与激情的复杂情绪以及英雄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音乐中塑造出的崇高意境也深深感动着听众的心灵。记得在一个短片中看到对一位青年作曲家的采访时,提到他当初创作该曲的初衷,其回答的很简单,就是想要写一首古筝难度技术极致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确实把许多演奏家手指、手腕、手臂的运动几乎发挥到极限,可是许多人除了记住了该曲的难度外,又能有几个人能记住该曲的旋律呢?因此筝乐作曲家尤其是年轻的作曲家们在作品的技术创作与布局上一定要本着艺术的本质,为了艺术而技术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好作品。

(二)以传统为根本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古筝钢琴化、古筝交响化、古筝现代化、古筝流行化的现象在古筝艺术的发展中成为了一种潮流,这种趋势为古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和语境,同时也促成了古筝前所未有的的蓬勃发展。其中不乏根植于传统的优秀新作,如周煜国的古筝协奏曲《云裳诉》就是代表之一,乐曲采用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素材进行创作,深入挖掘“秦腔”音调的艺术表现,充分展现了“迂回百转、细腻绵长”的特色,演奏时而清幽哀怨,如轻泣低诉,时而急促有力,似张扬呼喊,感人肺腑、深入人心。古筝是我们地道而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筝技术的创新应当以传统为根本,不能脱离了传统的根基,如果单纯为了酷炫而追求新奇和异类的声响或表现,或是为了追求时尚与现代而丢失了传统,这样的作品或许会在短时间内“火”一阵,但绝不可能成为经典而传世。

(三)融入人文情怀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文人就常常将自身的精神、情怀和文化修养寄托于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之中。古曲《流水》不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主要是向我们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古曲《梅花三弄》不止于歌颂梅花的凌霜傲雪,更多的是体现人们对高尚情操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古筝作为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同样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饱含人文情怀震撼心灵的古筝作品,如王建民的《枫桥夜泊》《莲花谣》、叶小钢的《林泉》、邓翊群的《定风波》等等。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不能只懂得快而不懂得慢,不要盲目跟风而忘却静下思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半个多世纪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古筝艺术表现美的需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古筝技法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说进入了历史以来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不论是对乐器功能的探索还是对人的运动技能的挑战,古筝技法已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然而在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在当代古筝艺术的繁华背景下,我们偶有看到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而忽略艺术本质的现象,希望每一位古筝艺术的传播者,不论你是参与古筝艺术的创作、演奏、教育、还是学习者,都要坚守古筝艺术的本质,以传统为根本,融入人文情怀,用古筝这件古老悠远的民族乐器在当代更好的讲述我们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姜宝海.筝学散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2]王晓红.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J].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6(11).

[3]汪莎.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李晗.论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04).

猜你喜欢
流变演奏技法古筝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