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计,让估算的种子生根发芽

2021-04-02 10:13秦俊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华习题种子

秦俊红

[摘 要]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较难直接口算出结果的问题,让学生先进行估算,埋下“估算的种子”。接着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偷懒”,将估算变成“内需”;学会判断,找准估算的时机,掌握估算的方法。

[关键词]估算;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33-02

【案例背景】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外出旅游的开支、购物的花费等经常会用到估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教材的编写也非常注重估算的教学。估算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判断计算结果的范围,也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然而,许多学生习惯了准确算出结果,对于估算经常视而不见。例如,三年级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后,我设计了一道习题:小华家离学校1400米,他平均每分钟走68米,19分钟小华能走到学校吗?这道题很明显用估算很简单,可是80%甚至更多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下面这种方法(方法一):68×19=1292(米),1292米<1400米。答:19分钟小华不能走到学校。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呢?基于以上思考,我上了一节估算习题课。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还记得昨天的这道习题吗?(PPT出示:小华家离学校1400米,他平均每分钟走68米,19分钟小华能走到学校吗?)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道习题。大部分同学采用的是方法一,请不是采用方法一的同学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其他同学做评委,看看他们的方法可不可行。

生1:我用的是估算法,把68看作70,19看作20,这样70乘20得到1400,但68小于70,19也小于20,那么小华实际在19分钟内走的路程一定没有1400米,由此判断19分钟小华是走不到学校的。

师:评委们怎样评价这位同学的做法?

生2:我同意他的做法,我的方法没有他的简单。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分享自己的方法?

生3:我也是估算,我把68看作60,19看作20,这样60乘20等于1200,1200小于1400,很明显,小华19分钟是走不到学校的。

生4:我是这样估算的,把68看作60,19看作10,60乘10积是600,600也小于1400,所以小华19分钟一定不能走到学校。

师:在生1的带领下,我们的估算队成员越来越多了,但是我有个问题,同样的一道题,有这么多种估算方法,是不是都对呢?请4人为一个小组,认真讨论这3种估算方法。(教师板书。方法二:把68看作70,19看作20,70×20=1400(米);方法三:把68看作60,19看作20,60×20=1200(米),1200<1400;方法四:把68看作60,19看作10,60×10=600(米),600<1400)

生5:我们组一致认为方法二正确,方法四一定不对,因为它把两个乘数看小了,所以积也一定会变小。第三种方法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生6:我们组同意生5的观点。既然要看小华19分钟能不能走到学校,方法二把两个数字都变大后才1400米,那么实际上19分钟小华一定走不完1400米。方法三和方法四把乘数变小后不一定能做出正确判断。但是我们组还有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时候可以估算,什么时候一定要实际计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7:我们组认为题目中要有“估一估”“大约”等关键词出现。

生8:可是这道题就没有呀。

生9:结合以前的练习,我们组发现,要有“够不够”“能不能”等词汇,也就是要做出判断时可以估算。

师:大家的回答很精彩,但是没有这些词汇难道就不能估算吗?其实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四种方法,第一种准确计算没问题,第二种把两个乘数都估大了,我们把它称为“估大法”,很明显我们取最大的才1400米,而实际一定比1400米小,那我们就能很肯定地做出判断。对于方法三和方法四,刚才同学们也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方法三一个乘数估大了,另一个乘数估小了,我们不能确定究竟比实际大还是小,大家观察一下,它的积是不是最接近1400米?再说方法四,两个乘数都估小了,我们把它称为“估小法”,这个积虽然对判断这道题没有明显作用,但是我们可以肯定68乘19的積一定在600到1400之间。如果我计算68乘19的积是500多或者1400多,同学们认为是对还是错?是的,一定计算错了,这样看,估算有时候还可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

师:最后请大家再讨论一个问题,本题如何修改会用到“ 估小法”?

生10:我们组认为可以修改数字,把小华每分钟走68米改成72米,19分钟改成21分钟,那么解答时就可以直接用“估小法”来解答。

生11:我们组和你们组的想法一致,只是我们把68改成了71,19改成了22。

师:看来同学们对估算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请大家课后尝试编写一些可以估算的问题。

【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虽然很薄弱,但是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针对问题多换个角度引导,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是可以慢慢提高的。那么估算意识怎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发挥它的教学价值呢?我反思如下:

一、 转变观念,埋下“估算的种子”

每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之前,不要急于让学生列式解答,可以先让他们做出一个大致的估计和判断,再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完成解答后再和自己之前的估计和判断进行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以及思考出现出入的原因。比如案例中的这道习题,如果我规定学生先估计小华19分钟能不能走到学校,由于是两位数的计算,我相信80%的学生不能直接口算出结果,只能想办法去判断,这样估算的学生人数会大大增加。估算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获取、收集、整理、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通过与其他形式的运算能力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学习估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怎么学习估算?这样做有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埋下“估算的种子”。

二、 挖掘资源,诱发“估算的种子”生根

现有研究文献中,比较多的是按照操作任务的差异把估算分为三类:测量估算、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

测量估算是指在没有测量工具帮助的情况下,大致估计长度、面积、体积或者重量等等。测量估算又分为:有参照标准和无参照标准两类。(1)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25页第9题:按课堂上推算出的走一千米所用的步数或者时间,让学生放学后走一走,看看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有一千米。这里的测量估算有参照标准:按课堂上推算出的走一千米所用的步数或者时间,学生放学后的估测一千米相对比较接近。(2)例如,让学生估一估操场上升旗旗杆的高度。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因为不好找出参照标准,因此估计结果会和实际结果出入很大,这就需要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先选择参照标准再进行合理的估算。

数量估算在小学数学中多指估计物体的大致数量,多数情况下会有一定的参照物。例如,有同样的两个箱子,其中一个装满花生有1000粒,问:如果在另一个箱子里装满黄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样学生就不需要把黄豆倒出来1粒1粒地数,可以以花生为参考物,1粒花生大约有4粒黄豆那么大,从而得出黄豆大约有4000粒。

至于计算估算,本案例教学片段就是一道典型的计算估算题。口算、估算、笔算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相互融合和渗透,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因此,教师要深度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巧妙设计问题,让“估算的种子”在学生头脑中生根。

三、方式多样,促使“估算的种子”发芽

1.让“偷懒”成为“估算的种子”发芽的“营养液”

在平时教学时可以提醒学生学数学要学会“偷懒”。事实上,估算有时候就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因此,有时“偷懒”也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本案例习题的教学,巧妙地把笔算、口算、估算糅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虽然精算能够解决本案例习题,但是如果学会“偷懒”,采用估算,很明显效率会更高,并且不容易出错。实际上,估算并不是真的“偷懒”,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寻求一种最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2.让问题成为“估算的种子”发芽的“催化剂”

教学中,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学生要懂得何时可以估算。对于要精算的问题,可以在解题之前或检查时估算,对于不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则可以直接估算。例如:李奶奶去买牛奶,每箱49元,买2箱要花多少元?对于这道题,学生在精算后可以估算一下,借此检查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同样的条件不变,将问题改为“李奶奶带100元够买2箱牛奶吗?”,这时只需要对“100元买2箱牛奶够不够”做出判断,估算即可。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尝试使用估算,不断提高学生运用估算的灵活性,让问题成为“估算的种子”发芽的“催化剂”。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兩节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长期培养,不断强化和完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多换角度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魅力,促使学生把估算意识和能力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解题行为。

[ 参 考 文 献 ]

赵振国.3-6岁儿童估算和数感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小华习题种子
遇见小华妈妈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桃种子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偶像与起床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