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形式种类较多,丰富多彩,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哭嫁歌,是哈尼族婚俗仪式音乐中必唱的民歌,作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本文以哈尼族的哭嫁歌為例,分析哈尼族哭嫁歌的主要音乐特征。
[关键词]哈尼族;哭嫁歌;音乐特征
哈尼族因支系较多,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梯田文化影响,其音乐特征有着较强的民族性特点。在现代多元文化的格局下,哈尼族哭嫁歌相对来说也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个性,又与其他少数民族交融中体现着共性。以下是从几首哈尼族哭嫁歌的具体分析入手,分析的作品既有原生的哭嫁歌,也有创作的哭嫁歌。
一、哭嫁歌的音乐特点
哭嫁歌是哈尼族婚俗仪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婚俗音乐构成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哈尼族的民族个性,包含了哈尼人民的共同愿望、心理特点、情绪特征等。它是哈尼族婚俗仪式音乐发展的象征,凝聚着哈尼同胞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音乐文化认同。
第一,地域性。在云南这块多民族的土地上,各个民族的语言非常丰富,音乐的特点由于地域分布的不同,语言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征。哈尼族哭嫁歌也是如此,哈尼族语言复杂,各支系的语言也有所不同,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哭嫁歌受地域性的影响,因此音乐风格上也不尽相同。
第二,即兴性。哈尼族原始哭嫁歌和创作的哭嫁歌都有着鲜明的创作特点,原始的哭嫁歌多数都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即兴创作。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会突发灵感,即兴演唱和创作音乐。在婚俗礼仪中即兴演唱哭嫁歌,即兴性成为哈尼族哭嫁歌一个音乐特点之一,当然也有运用哈尼族元素创作的哭嫁歌,具体我们可以从后面的谱例可以知晓。
第三,原生性与创作性。原生性的哈尼族哭嫁歌是根据原始的民间演唱,没有受到现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创作性的哭嫁歌是在哈尼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编和创作,形成了人们能接受和传唱的哭嫁歌。无论是原生性的哭嫁歌还是创作性的哭嫁歌,都体现了哈尼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哈尼族民族音乐的特点。
二、哭嫁歌的表现形式
哈尼族哭嫁歌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涵义深刻、演唱形式多样,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音乐形式,是婚俗仪式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婚俗仪式的过程中音乐具有渲染气氛的功能,因此一直受到哈尼族同胞的青睐。这些歌曲的衍生力很强,一个主调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旋律,不同的人也可以唱出不同的内容,见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哭嫁歌在婚俗仪式音乐中占有很大比例,哭嫁歌的演唱也不仅仅局限于婚礼仪式中演唱,有些也用于吟唱爱情的内容,用于出嫁以后思念亲人或者留念娘家的事情而触景生情地演唱。哭嫁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重唱、一领众和、领唱与帮腔,如:出嫁歌、哭嫁歌、送嫁歌等,歌曲中既有新娘唱的,母亲唱群众帮腔的,还有女伴唱等等。
三、哭嫁歌的唱词特点
哈尼族哭嫁歌在唱词方面,原生性哭嫁歌演唱多用哈尼语,后来创作的哭嫁歌既可以用哈尼语演唱也可用汉语演唱,为了更好地融入音乐中,在演唱过程中最好用哈尼语演唱,这样更体现音乐的原生性。李元庆先生曾经在《红河哈尼族民歌》中有这样的论述:“哈尼族民歌的唱词,便是被歌唱着的诗歌。在音乐的作用下,形成许多诗歌上的特点,即歌唱状态下的诗歌结构的特点。”哈尼族哭嫁歌不仅旋律流畅优美,其结构也独具特色,音韵有规律可循,意蕴深远,从而体现哈尼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哈尼族音乐文化的积淀。在唱词方面也是讲究字正腔圆、收声归韵,即使听不懂哈尼语,都能根据曲调去体会其歌曲的韵味特色。开腔衬句在哈尼族婚俗歌中常见,开腔衬句多以歌曲的最高音开始,有实词和虚词相结合,也有只用虚词作为开腔,语句的长短没有固定模式,有些歌曲还是即兴演唱。
哈尼族各支系的哭嫁歌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哈尼族婚俗音乐中的出嫁歌、哭嫁歌、情歌等,都具有很强的角色性,在不同场合演唱,满足不同角色的人的各自诉求。在婚俗仪式中,既有母亲、长者唱述娶嫁的来历、故事、传说及做媳妇的规矩等,又有群众帮腔祝福的歌曲,还有新娘唱的哭嫁歌,女伴们送行时演唱的送嫁歌。
四、哭嫁歌的音乐特征
哭嫁歌的旋律简单流畅,结构精练,多数都是可反复演唱的歌曲,歌曲一般都是单乐段加多段歌词的结构。由于哭嫁歌常加有长短不等的开腔、衬词、衬句、伴唱、帮腔,乐句的长短与数量比较自由。有2个乐句、3个乐句构成的乐段,也有4个乐句或5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在调式音阶上,哈尼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多数都用五声调式音阶,也有出现si音或fa音的,形成的六声调式音阶,如有鲜明的六声徵调式的《嘫咪哗哈吧》《苏咪依》等。
如李元庆、白学光记录整理唱词,李元庆记录整理改编曲调的哈尼族婚俗民歌表演唱组曲五首中的:组曲二《嘫咪哗哈吧》、组曲三《苏咪依》、组曲四《咪威威》、组曲五《嘎腊百》(谱例如下)。从哭嫁歌的旋律特点、音乐结构、调式音阶、唱腔风格、唱词特点、音乐表现力等方面,对几首哈尼族哭嫁歌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谱例1:
汉语意译:
姑娘长大就要出嫁,小鸟长大就要出窝;最先出嫁去的并不是你,古规古理这般兴着。
由于哭嫁歌多为群众性音乐,便于多数人演唱,因此旋律的音区多在中音区,音域也多在八度左右,有个别曲目音乐较宽。此曲《嘫咪哗哈吧》旋律优美舒畅,音域较宽,每句都有拉长的尾音,有鲜明的六声徵调式色彩,歌曲中也有是商调式和徵调式交替进行。此曲由两个落音不同的上下乐句组成的乐段,歌曲一开始有开腔引入,在乐段末尾有帮腔加入。此歌曲是由母亲主唱,群众帮腔,意思是女孩在出嫁前,女性长者常以哈巴的形式(哈巴:哈尼族的民间叙事歌,多在重要场合的筵席上公开演唱,演唱形式吟唱结合),向女儿唱述女人天生要出嫁的古规古理,主要叙述了哈尼族妇女从出生、成长到出嫁的过程。在演唱过程中,多用哭腔演唱,用“说”“唱”“哭”交织的音乐形式来记录着人生的重大转变,母亲的演唱既有对女儿出嫁的安慰,也有对女儿出嫁后怎样去为人处世的教导,群众帮腔以和声相助。歌曲一开始是引句,演唱时都是用哈尼语演唱,唱词展现了哈尼族民歌的双音节构成、偶字数成句的特点,乐曲帮腔的出现是在乐曲末尾。
谱例2:
汉语意译:
姑娘长大是得出嫁,好比小牛长大就要下田;如今您的姑娘小囡就要出嫁,永远不忘爹妈恩典。双亲大人!
此曲是由新娘主唱,女声伴唱的歌曲。旋律忧伤抒情,是一首非方整性的结构的歌曲。歌曲表达了女孩出嫁前夕,在与亲友、小伴告別时,用唱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情,表达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对一起长大的小伴的依依不舍。歌曲虽有伤感的,用哭和唱交替的演唱方式进行(唱词由双音节构成,偶字数成句),小伴也会用自己的歌声去同情和附和。除开腔引句外,由落音变化相间的四个乐句,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此曲是鲜明的六声宫徵调式色彩,每句的结束尾音都有拖长,并带有下滑音,表现其忧伤的特点。唱腔上运用拖腔和哭腔,这样既表现了歌曲的忧伤和谐美,也表现了歌曲的声韵美。演唱时,一定要注意装饰音、滑音、拍内切分的灵活运用,使歌曲更有表现力。
谱例3:
汉语意译:
快快来呀!来呀,姑娘小伴哟!姑娘长大就要出嫁,出嫁了难舍,哎呀娃娃小伴哟!
快快来呀!来呀,姑娘小伴哟!姑娘长高就要出嫁,出嫁了难舍,哎呀娃娃小伴哟!
此曲所表现的就是在婚礼过程中,姐妹女伴们在送嫁时演唱,随着分手的临近,最后分别时刻的到来,越唱越激动,演唱的音就会拉得越长,扣人心弦,哭诉离别,依依不舍。主唱旋律是第一声部,具有典型的五声宫调式色彩。其唱词的特点也是双音节构成,偶字数成句。前奏、结束句和第二声部为改编者后加上去的,其他乐句均为歌曲原型。
以上的三首哭嫁歌是元阳县和红河县的哭嫁歌代表曲目,这些哭嫁歌为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婚俗仪式中提供倾述的平台,表现其难舍难分的场景。歌曲多以嘱咐叮咛,祝福新婚、道德礼教,哭诉别离等。而哭嫁歌在婚俗仪式音乐中普遍常用,是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音乐,是哈尼女子结婚时的一种风俗歌,它是传递亲情难舍难离的载体,同时也是具有内涵及其丰富的民族风情文化。这些哭嫁歌的演唱基本都是触景生情、发自肺腑、即兴而唱,也有专门为婚礼准备的婚俗礼仪歌,以歌达意、以物传神,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哭嫁歌体现出动态的、固定的、深刻的、理性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哈尼族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审美要求。
五、哭嫁歌的表演与创作
(一)表演与创作的主观性
对哭嫁歌的表演,就是把歌曲的情节或歌唱的技艺,通过恰当的表演方式表现出来。在哭嫁歌的表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比如在哭嫁歌的演唱过程中,参与哭嫁活动的多数为新娘的家人、姊妹,都是妇女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是传达与亲人的关系,与家人的难舍难分,安慰与教导等,这些演唱或者表演的内容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表演哭嫁歌也容易受到个人的嗓音条件、演唱技术、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创作的主观性,在创作的哈尼族哭嫁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哈尼族音乐元素为基础,融入了创作者的想法,哭嫁歌的创作也受到了创作者的思想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对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理解。在表演的风格上要遵从哈尼族各支系的习惯和传统。从旁观者和听众的角度,在观看和欣赏的同时,可能对其表演风格的差异性的体会不大。哈尼族婚俗音乐既有欢快的旋律,也有伤感的旋律,女性能在歌曲表演中找到情绪宣泄和情感寄托的方式。
(二)创作性哭嫁歌的特点
谱例4:
此首创作的哭嫁歌是倪伟顺作词,余正寿作曲的哭嫁歌,选取了元江羊街乡哈尼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一首哭嫁歌。此曲旋律简单流畅,结构精练,有鲜明的六声徵调式,歌曲中也是商调式和徵调式交替进行。此曲由两个落音不同的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段用哈尼语演唱,第二段用汉语演唱。此歌曲是由众伴娘哭唱,意思是女孩在出嫁时,伴娘用这种哭唱的形式来唱述与新娘的关系和感情,伴娘多数都是和新娘一起长大的小伴。在演唱过程中,多用哭腔演唱,用“说”“唱”“哭”交织的音乐形式来记录着他们之间的人生经历,它是传递新娘与伴娘之间难舍难离的载体,同时体现着元江羊街乡哈尼族音乐特点。伴娘们的演唱都是触景生情、发自肺腑、以歌达意、以物传神,富有很强的渲染功能和艺术感染力。
谱例5:
此首创作的哭嫁歌也是倪伟顺作词,余正寿作曲的哭嫁歌,根据元江羊街乡哈尼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哭嫁歌。此曲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淡淡的忧伤,此曲由长短不一的五句组成的乐段,五声徵调式与商调式交替。第一段用哈尼语演唱,第二段用汉语演唱。此歌曲是新娘哭唱,意思是女孩在出嫁时,新娘用这种哭唱的形式来唱述与母亲的不舍、恋人的感情以及与兄弟姐妹分别见面难。在此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出哭嫁歌崇尚自由的恋爱观,新娘与新郎的相亲相爱,和以前的出嫁有所区别,体现了他们之间的自由恋爱,同时得到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认同等。
从以上两首创作的哭嫁歌来看,几个地方的哭嫁歌,无论是原生性的哭嫁歌还是创作性的哭嫁歌,其调式音阶和原生性的哭嫁歌相似,旋律线条也有相同之处,优美抒情,起伏有度。体现了创作者的创作水平和对当地哈尼族民族音乐元素的灵活运用,既不丢失传统的哈尼族民族音乐特色,也发挥了现代创作技法的特点,使哭嫁歌的旋律更加丰富,也容易让外来的人接受,这也是一种传承哈尼族民间音乐的方式。
六、结语
传统的音乐文化与艺术、科学、哲学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哈尼族哭嫁歌的存在与哈尼族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研究哭嫁音乐的同时,也反映了妇女们在特定的文化中的社会地位。从调查研究不难看出,哈尼族婚俗音乐对人性的关怀,崇尚自由,提倡平等和谐,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都显示了婚俗音乐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哈尼族音乐文化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哈尼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规律。哈尼族哭嫁音乐既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文化特性,又具有哈尼族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哭嫁歌的演唱和表现形式具有独特性。在长期的传唱和哭嫁仪式音乐实践活动中,哈尼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这一特殊的音乐文化形式,保持了民族的传统,加深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李元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2] 余咏宇.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 宋新华,杨炳学.哈尼姑娘的奇异婚俗——哭嫁歌[J].云南档案,2005(6).
[4] 倪伟顺.元江哈尼族民间音乐第一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5] 刘莹,刘涛红.红河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9).
[6] 刘亚静.哈尼族婚姻形态变迁下的哭嫁歌[J].音乐时空,2012(22).
[7] 李元庆.红河乡土声乐教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彭黄,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红河流域哈尼族仪式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5CD137)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红河流域哈尼族婚俗仪式音乐研究”(项目编号:2016QNY017)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度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绿春县哈尼族哭嫁歌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