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祖交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是新时期摆在全国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面前一项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此前,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已有浙江、江西、贵州、青海、福建、海南六个省和浙江丽水、江西抚州两个地级市先后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关经验正在认真总结推广中。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理论界也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相关问题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本文就是笔者关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重任。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得到我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提出的,旨在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路径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关键。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2021年2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关键是要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由此不难看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不仅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全面融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保障,是强化以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创新,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我国各族人民肩负的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任。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在2016年5月就出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完整地诠释了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命题,其英文书名就是《Green is Gold》(《绿色就是金子》)。由此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还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在这个大的国际背景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无疑也是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我国人民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生态危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
思考之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前提是准确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科学涵义。
具体地说,也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生态产品?什么是生态产品价值?什么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什么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只有首先回答好这几个问题,才能知道“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到底要做什么。
所谓“生态产品”,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有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一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称“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在生态学的语境中,这种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境、物种、属性、生物学状态和生态全过程所形成,而为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态环境服务,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人们之所以把“生态产品”称为“新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劳动)产品而言的。在传统经济学语境中,“产品”是从生产角度定义的,只有人们使用工具(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才能称为“产品”。在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生态产品”则是从需求角度定义的,就是说“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也理应属于产品的范畴。
生态产品与传统(劳动)产品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不同”:
一是生产、提供的系统不同。传统(劳动)产品由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社会生产系统生产、提供,其产出空间是农田、车间等生产空间,其生产、提供的过程是人类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过程;生态产品则由自然生态系統生产、提供,其产出空间是森林、湿地、草原、河流、湖泊、海洋等生态空间,其生产、提供的过程是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换的过程,亦即自然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过程。
二是产品的社会属性不同。传统(劳动)产品作为人们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的产品不是普惠的公共产品,不具有公共享有的性质;生态产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功能的体现,是普惠的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享有的性质。
三是蕴含的发展理念不同。传统(劳动)产品蕴含的是传统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下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向大自然的索取实现的,因而只有增加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品才是发展,才能纳入GDP核算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生态产品蕴含的是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下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的,因而并非只有增加劳动产品,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才是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产品也是发展。
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服务也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功能,也是有价值的。这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产品价值。对此,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形成广泛共识。譬如:
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报告就将地球生态系统的服务划分为供给、调节、文化、支持4大类23 种。其中,供给服务指的是食物、淡水、燃料、纤维、基因资源、生化药剂等;调节服务指的是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疾病控制、水净化、授粉等;文化服务指的是精神和宗教价值、审美、教育、激励、娱乐与生态旅游等;支持服务指的是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初级生产、制造氧气、提供栖息地等。
著名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也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确定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三大类至少14种,即: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使基因多样化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的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的价值、辩证的价值、生命价值、宗教价值。
总的来说,生态系统服务涉及人类生存繁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本身就有价值。而且,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这种生态产品价值,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只是因为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要知道,就连“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直到1935年才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首次提出来),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能只靠自然资本,而是需要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往往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直接体现,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产品的价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生态产品价值的显性化,或者生态产品价值的变现,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把长期不被人们重视的生态产品当成经济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从而使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实现。
说得再具体一点,所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就是在维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构建相关政策制度体系,促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来消费者福利改善,使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相应价格,从而以货币化的方式使生态产品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得到认可。其中需要构建的能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政策制度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要建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思考之三: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施策。
上述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报告和罗尔斯顿的观点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分为不同的类别,其功能各具特色。此外,人们还常常按照是否具有竞争性的特点而将生态产品价值划分为公共资源价值和公共产品价值两大类;按照能否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将生态产品价值划分为能够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生态价值和不能或者难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而需要补偿的生态价值两大类。其中,公共资源价值通常包括生态产品的物质供给服务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具有竞争性;公共产品价值通常包括生态产品中的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和生命支持服务价值,不具有竞争性。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此前一些地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情况,笔者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应从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以下三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淡水、燃料、纤维、基因资源、生化药剂等各种丰富的生态物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食品、生态工业、生态能源、生态纺织业、生态养殖业、生态药业等相关产业,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浙江省丽水市打造“丽水山耕”全国首个覆盖全品类、全区域、全产业链的地市级绿色农业品牌,江西省资溪县打造“纯净资溪”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单一产业品牌+企业专属品牌”生态产品价值品牌体系,以优质优价的品牌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文化服務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系统提供的优美的景观、空气、水质、气候、阳光、自然遗产等各种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审美、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激励、生态体验、生态康养、生态娱乐、生态休闲、生态度假、生态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方面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典型,其中浙江省安吉县依托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的做法,还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
三是生态调节和生命支持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为保证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疾病控制、水净化、授粉,以及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初级生产、制造氧气、提供栖息地等方面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特定的区域性生态保护领域,建立“保护者获利”“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党中央对此也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已从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多个生态补偿的政策文件,相关地方层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领域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从实施情况看,目前还存在一些制约瓶颈。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绩效评估机制,将生态保护成效作为确定补偿生态资金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的横向生态补偿,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样化补偿方式,促进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的良性互动。
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世界中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不同,生态系统的种类、结构、功能各异,其生态产品的类别、数量、质量、价值更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一定要立足本地实际,针对不同类别生态产品价值的固有特点,分类施策,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绝不能搞“一刀切”。
思考之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之所以要坚持政府主导,那是因为:第一,凡是生态产品,无论是公共产品还是公共资源,都具有外部性。这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容易搭便车,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二是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容易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入公共治理,包括: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对公共资源的利用实行一定的规制,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而言,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生态产品经营的发展规划,生态资源利用的统筹协调和规制管理等,都需要由政府主导。第二,生态产品或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不能无限细分,而且往往有一定的规模门槛。因此,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而言,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包括一些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仅仅依靠个体或企业自发进行,而是需要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和资金投入。第三,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取决于生态产品的质量而非数量,加之生态产品千差万别,导致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是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同质产品的数量竞争。加强政府对生态产品的质量管理和市场秩序维护,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四,对于不能或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的生态产品的价值,主要是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或政府主导下的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来体现。
之所以要坚持市场化运作,那是因为:第一,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上得到认可,才意味着该产品(或服务)能够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效用水平),因而人们才愿意为该产品(或服務)带来的福利改善支付相应的价格,该产品的价值才能够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尤其是物质供给类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也不例外。第二,在现实世界中,纯天然、原生态的生态产品(自然资本)对于消费者的福利而言往往还只是潜在的,或初级的,并不能明显地实现消费者福利的改善。只有将生态产品(自然资本)与相应的人造资本(包括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包括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等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把潜在或初级的价值转变(或上升)为现实(或高级)的价值,从而收到明显改善消费者福利的现实效果。这正如恩格斯所言:“其实,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而要达此目的,就需要构建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机制,包括促进生态保护修复第三方治理,实施森林赎买,建立碳交易、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市场,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合同资源循环利用管理,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服务托管,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绿色信贷等环境政策,不断挖掘和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第三,即使是主要基于政府调节作用的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在建立、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经济规律,适当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必须坚持的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虽然含义不同,针对的领域和对象也各有侧重,但又不是彼此割裂、互不相干,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才有可靠的保证。
思考之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着力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中,路径的选择显得特别重要。对此,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考察时就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2021年2月2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又进一步把“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作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内容加以强调。
这就告诉我们,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一定要把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
所谓“生态产业化”,指的是在生态建设中,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优势,以生态为资源发展好相关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其实质是把生态条件当成资源开发,把生态建设做成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其中的关键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找准适于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所谓“产业生态化”,指的是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生态链,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词是“绿色”“循环”“低碳”“先进技术的应用”,“循环”则是其最鲜明的特色所在。
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分类施策。既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将从生态产业发展中获取的更多资金和更强综合实力,反哺生态系统的保护,以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良心循环。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说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中的产业,都是涵盖范围很大的概念,其中既包括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健康、生态食品、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生态金融、生态教育、生态文化、生态科普等生态产业,还包括运用绿色生态理念和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中经过生态化改造后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要求的产业。现在有些人一讲到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只讲生态旅游,這是很不够的。
思考之六: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时,特别强调这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必须是“可持续的”。
在笔者看来,要确保我们建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可持续的,关键是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这应该作为我们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至少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生态产品价值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要懂得,从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产品的价值看,无论是物质供给价值、生态文化价值,还是生态调节价值和生命支持价值,就其源头而言,都毫无例外地源自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产品价值之间是“一体多用”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是本源和基础,物质供给价值、生态文化价值、生态调节价值、生命支持价值都是由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但是,这些生态产品价值是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系统而独自存在的。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脱离了自然生态系统,所有这些生态产品价值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思想和做法。
二是在行动上要把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作为根本任务。要知道,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亦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是以生态系统的良好质量和稳定性为前提条件的。
所谓生态系统质量,指的是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表现为生态系统自我维持与抗干扰能力的大小。
所谓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人类置身其中的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生物圈的奥秘就在于:其自身固有的良好质量和稳定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维持、自调控、自优化功能的生命共同体,只要不遭受超出其自身承载力的外来干预(主要指人为干预),它就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进化和演变维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使得各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都能从中获取适宜的生态系统服务。既然如此,我们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时,就要自觉承担起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责任。对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尤其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一定要从源头上保护好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对于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要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及时加以修复,使其持续保持健康稳定状态;对于适于开发利用的生态系统,要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科学探索其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确保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才能得到应有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我们所要建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可持续性才有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