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乡村水系 助力乡村振兴

2021-04-02 23:57朱法君
中国水利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水系民居规划

朱法君

(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310000,杭州)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瞄准的是城乡均衡、协同发展问题,补齐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极”的短板,破解乡村资源空置、城市要素资源短缺的双重尴尬,从而促进城乡二元结构中留乡农民收入低乃至贫困的解决。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乡村振兴应做好“水”文章,其中乡村水系治理更应准确切入乡村所需、乡民所求,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农村水利之路,让“幸福河”根植于人民心中。

一、将水岸资源作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生态资源,走出发展与保护的“双赢”之路

水岸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我国河流总体上面临巨大的防洪压力,洪水涨落幅度大,存在较大的利用风险。如何在防洪安全前提下,提高岸线利用价值,特别是利用好乡村河岸可用空间,对集约利用土地、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洪水涨落大、冲刷严重、河岸不稳定的岸线堤后绝不提倡盲目开发利用。但是对于大量平原乡村河道,由于洪水位变幅小、流速滞缓、无冲刷风险,保留足够河道宽度、做好基础的稳定处理,在不影响行洪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有序利用?应该有所突破、有选择地将部分可以利用、适宜利用的河岸资源“还岸于民”,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宝贵的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和资源效益,助力乡村振兴,为百姓造福。

浙江仙居县依托永安溪的生态治理,既让永安溪母亲河捧回了“最美家乡河”的荣誉,又带动了沿岸民宿和旅游经济,还促进了全县乡村绿色产业的发展。全域水质常年保持I类水,自然弯曲的河岸边建起的美丽绿道,吸引了城里人观光旅游。一条流经全县的美丽河流造就了仙居的全域花园,带动了全域旅游,从而也为仙居杨梅等各类农产品的提质增效起到助推作用,实现全域乡民的大幅度增收。近年,浙江此类以“美丽河湖”带动乡村农旅融合的例子随处可见。2019年“美丽河湖”建设被列为年度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既是百姓意愿、也是浙江以生态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块“敲门砖”。

二、做好乡村水系规划和保护大文章,建设水岸民居交相辉映新乡村

有序科学利用乡村水岸资源,首先应该科学规划乡村水系。因长期以来偏重于城市规划而忽略乡村规划,目前乡村水系规划缺乏系统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岸线利用,出现因无序利用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当前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做好乡村水系利用和保护大文章,要开展乡村水系规划,在规划框架下利用好水岸资源。

安徽省黟县的宏村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几百年前在村庄建设之初就较好地规划了水系,以现在认知看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浙江省的古堰画乡、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以及大量隐藏于大山中、湖荡间的古村也都客观上保留了完整科学的乡村水系;浙江浦江县嵩溪古村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明暗两条水道,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用水、排水的双向通道,系统解决了防洪、排水、灌溉、生活用水等多方需求,还解决了古代土木建筑最关键的消防问题,充分体现了村民治水的智慧,为乡村增添了灵气和活力,促进乡村生衍繁荣。这些水系共同的特点是因势利导做足了水的文章,处理好了洪水与民居布设的矛盾,千百年来冲而不垮,相得益彰;同时利用周边水资源,引水入村,通过池塘、水渠、水沟等的科学布设,使得“村中有水、水中有村”,达到人水和谐。

择水而居是人的天性。水岸民居交相辉映,造就了我国独特的建筑风格。浙皖等地的“黛瓦、粉壁、马头墙”倒映水中,平静时如镜,涟漪处朦胧,为山水添色,成为中国民居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logo;云南丽江、大理的“水城”,湖南凤凰古城的吊脚楼,江南古镇纵横交错的各类“水街”,无不凝结着民间的智慧,是宝贵的艺术财富。如何让其传承并在现代科技和文明中发扬光大,将成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亮点。

沿水岸布置的民居,规划得好、建设有序,可为山水添彩,否则亦可能留下败笔。在乡村水系规划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划定哪些水岸可以利用,哪些水岸可以建设民居,建设什么样与当地山水特色相辉映的民居形式,应作为乡村水系规划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中的水系保护和利用,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将水系保护、合理利用作为重点,结合村庄民居的改造布局,建议水利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尽快开展相应研究,并启动水系规划编制工作,以指导乡村建设和发展。浙中平原乡村最有条件发挥优势,依水建设各具特色的“水街”,既可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能形成如绍兴古城、乌镇、西塘等“东方威尼斯”式的江南水乡;浙西山区则可依托当地山水,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山村。浙江省在美丽河湖和幸福河湖建设中,拟通过水系科学规划,将乡村建成以水绕村、以水活村、以水靓村的江南新水乡,重现“小桥、流水、人家”。

三、创新机制,让绿水青山成为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

浙江省近年治水探索初显成效,绿水青山已成为浙江“金名片”。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释放生态红利造福于民、致富于民,正是浙江的不二选择。浙江开化下淤村正是依水实现振兴的典范。“百亩水岸胜过千亩良田”,是该村村支书叶志挺对村庄发展的概括性总结。下淤村利用钱塘江源头马金溪流经村庄的得天独厚优势,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依托水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治水富民,村民收入从2013年的1.3万元/人提高到2018年的2.8万元/人,走出了一条可持续乡村振兴之路。再如临安清凉峰镇天目溪,“五水共治”实施以后,河水更清了、鱼更多了,村民们特别是很多农村妇女将钓溪鱼当作一条增收渠道。天目溪野生的马口鱼、石斑鱼是鱼中精品,在当地可卖到40元/kg,杭州的饭店售价达90元/kg甚至更高。如何在溪流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溪钓为主的休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就是当地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浙江“美丽河湖”多年来均是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体现了全省人民对河湖治理升级的愿望。

因此在充分论证、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应打破固有观念和制度约束,研究如何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宝贵的水岸资源。河流两岸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结合乡村水系规划合理布局水岸民居;水库库岸,在不影响水库防洪调节功能、不对水库水质有实质性影响的前提下,可研究合理的利用方式。可以制订严格的甚至于苛刻的监管措施去规范而不应该简单地否定。需创新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管理,最大程度释放生态红利,助推乡村振兴。

四、做好乡村水系治理,要有创新思维

注重功能,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乡村水系是最贴近群众的水脉终端,应作为乡村水系治理中的小切口、大作为。乡村水系在功能上与大江大河有较大差异,切忌以大江大河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对待乡村水系。在乡村水系治理中要研究乡民的现实需求,治理内容、治理手段、治理标准贴近群众所需所思所想,将便民、惠民、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

注重“留白”,打好生态牌。治水中的留白,就是尽可能地维持河流水系的自然属性,尽可能少地人工干预,尽可能少地采用工程措施。留白,就是留出生态空间。乡村水系治理要有泥土味,留得住乡愁,对河流中的卵石、沙滩、滩林等自然要素要力求保护,可以研究以地形重塑等方式提高防洪标准、节约用地,实现防洪功能与土地利用两不误。

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力破千笔一律。规范标准是工程建设的准绳,必不可少。但是如果将其生硬地搬移到乡村水系治理之中,则可能出现治理后的全国乡村水系一个模板的尴尬局面。可将“一河一策”“一村一策”引入到乡村水系治理之中,对各地、各类乡村水系治理差异化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治理标准,更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治理中应注重挖掘当地水文化,将与水相关的便民设施纳入治理内容,丰富水利惠民便民渠道。

用好水岸资源,让乡村水系成为“两山”价值转化主通道、农民致富快车道。水系是乡村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乡村最重要的生态和致富资源,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通过乡村水系治理,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乡村整体基础设施,水利部门在谋划实施乡村水系治理中,应当站在乡村振兴的全方位角度,打破传统思维,创新治理模式。近年浙江丽水自发探索“河权”模式改革,在乡村水系治理和管理维护中进行了探索,有条件地将水利资源资产化,丰富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既节省了政府投入,又增加了农民增收通道,让乡村的绿水青山找到了一条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实现了双赢。在建设全域幸福河,实施乡村水系治理进程中要始终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让全社会共享水之安、水之福、水之美、水之乐、水之惠。 ■

猜你喜欢
水系民居规划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