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教学的方法

2021-04-01 13:38黄小莉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链接古典诗词韵律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为例,论述古诗教学的方法:通过“聆听+朗读”“生活经验+理解力”“课内+课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从而使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体验古诗情境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素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 韵律 朗读 链接 生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18-02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学古诗词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感知方式,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大意、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素养。下面,笔者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教学的方法。

一、“聆听+朗读”,感受古诗韵律之美

古诗不仅语言简洁、意境悠远,每一句诗在炼字时都非常讲究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所以朗读起来悦耳动听,形成良好的音乐之美。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强化诵读,并以聆听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古诗学习。具体如何操作呢?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聆听提出相关的要求,如聆听古诗朗读时注意平仄、节奏、声调等。其次,设置多元化的诵读方式,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不断提高学生感受诗词韵律美的能力。

比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聆听要求:在聆听诗朗诵时,注意本诗中的平仄,“听准字音,听出节奏”;重点关注诗句中“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所形成的节奏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熟悉和感悟之后,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加强学习体会。如指导学生根据诗句中独有的平仄、长短等知识,初步感知古诗的声韵格律。学生在反复聆听和朗读之后,可以发现诗歌内在节奏与所要着力描写的主要内容——杭州西湖夏天大暴雨“又快又猛”的特点相吻合。在此学习过程中,有聆听、品读和诵读,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诵读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诗歌语言,并激活学生之前所储备的“长短平仄”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古诗中的平仄与长短,不仅仅是为了凸显声音的节奏变化,更是为了与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合起来。有了这样的理解,当学生再次诵读时,就会将诗歌的语气、语调、节奏融入朗读之中。

教学诗歌时利用“聆听+朗读”,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语言符号的感知转化为更为鲜活的情感体验,读出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实现学生主体情感和诗歌客体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醉心于古诗语言节奏的基础上,也陶醉于苏轼描绘的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美丽风光中。

二、“生活经验+理解力”,再现古诗意境之美

张舜民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歌语言就是诗人描摹自己所想、所思、所感,这就决定了理解诗歌的语言需要与想象关联。2011年版语文課程标准指出: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苏轼这首诗中的四句诗分别描写了“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风卷残云图”“水天一色图”,所描绘的画面不仅鲜活逼真,而且瞬息万变,每一句诗都蕴藏着特征鲜明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歌的画面,在感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描写的意境描述出来。

以第一句诗中的“黑云翻墨图”为例,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领学生想象夏天雷暴雨来临之前的情景,通过紧扣诗句中“黑云”和“山”两处静态性的景物,想象乌云黑压压的状态。随后,鼓励学生利用诗句中“翻墨”“遮”等动态性的词语,用语言描述黑沉沉的乌云越翻越黑的样子,尤其是如同墨水被打翻之后,墨团滚滚而来的样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相机播放夏天雷阵雨来临之前的视频,从而关联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最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境之美。交流第二句诗“白雨跳珠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说说雨点滴落在水面上的样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通过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基本上能够想象晶莹剔透的雨珠落在湖面上、雨珠打在船上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和诗歌意境,学生不仅仅是从视觉层面还原画面,更是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声音场面,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可见,教师如果能够找准文本内容与表达意境之间的接合点,让学生经历从文本语言到图像、从图像到表达的思维过程,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景象,进而更好地感受诗歌意境。

三、“课内+课外”,赏析古诗风格之美

苏轼是我国豪放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体现大自然的美感,使诗歌风格独特。著名诗论家施补华曾经这样评价苏轼:“人所不能形容,人所不能比喻,东坡能形容、能比喻。比喻之后,再续比喻;形容未尽,还用形容。”如果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诗人这种独特表达风格的形成,就不能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范畴集中在有限的课堂之内,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内掌握学习古诗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向课外拓展,从而借助广阔的课外资源巩固和提升赏析古诗的能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这首诗歌是体现苏轼诗歌风格最典型的代表,第一句中的“黑云”和“白雨”就相互映衬,彼此协调,形成了色彩之间的鲜明映照;第三句中的“翻墨”与“跳珠”,就展现出了独具魅力的新颖视角。这其中所蕴藏的写作密码和言语思维非常丰富。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一是紧扣诗歌意境,赏析诗歌中独特的比喻。只有心生喜爱,诗人才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尝试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课文中的事物。诗人苏轼在描写这首诗作时,就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诗歌的两个比喻之中。在学生理解大意、想象画面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赏析评价,品味这两个比喻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在学生品读交流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角度进行赏析:1.比喻的新奇。教师将诗歌中的“黑云翻墨”修改成为“黑云翻滚”,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诗歌的语句不仅写出了动态之美,更体现了乌云的色彩之美,将其翻滚、蔓延之态展现得妙趣横生;2.比喻的贴切。让学生紧扣之前教学环节中想象的“白雨跳珠”的画面,感受大暴雨从上而下不断倾泻,雨珠活蹦乱跳的画面,以及诗人比喻的精准、贴切与形象。

二是依托表达共性,赏析诗人鲜明的风格。关注诗人的表达风格,需要有合适的课外资源,所以教师要选择与教材文本匹配、关联程度较密切的诗歌。例如,笔者紧扣诗人豪放派的特点,以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作为拓展阅读的切入点,选择了苏轼的另一首经典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考虑到这两首诗除了都是苏轼所写,而且诗歌所描写的对象都是西湖,更有利于学生对比和辨析。在让学生阅读拓展《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前,笔者先提醒学生按照课内学习诗歌的方法,先理解文本大意,并找出两首诗之间的共性,再重点关注诗歌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课外拓展,学生基本上能够提炼出这首诗中的经典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并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对这句比喻进行赏析,最后发现苏轼在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喻同样具有新奇和贴切的特点,用“西子”的气韵展现西湖的独特风姿,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这样拓展与延伸,就与教材中的课文形成了教学合力,为学生赏析诗人的表达特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自主赏析和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悟到诗人运用比喻的精准、贴切、新奇,很好地掌握了苏轼诗歌风格的特点。

古诗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学生学好古诗,需要教师根据古诗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探究,从而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体验古诗情境的基础上提升语言素养。

作者简介:黄小莉(1982—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德育管理。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链接古典诗词韵律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多元链接,彰显科学教学生活化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研究
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效链接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