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闲情偶寄》英译本

2021-04-01 05:01骆韵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

骆韵怡

内容摘要:正确解读经典,做好经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经典。本文选取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的“密针线”,以文化语境理论作为指导,分析“密针线”的英译文,尝试探讨译者如何做好典籍外译,以及李渔所提出的“密针线”这一戏曲创作原则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启迪。

关键词:典籍外译 “密针线” 文化语境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其代表作《闲情偶寄》总体分为八个部分。其中,词曲部记述了有关创作戏曲艺术剧本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戏剧理论史上的瑰宝。李渔在词曲部强调结构的重要性,而“密针线”为其中一原则。翻译中国经典,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密针线”英译本,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探讨典籍外译的过程。

1.文化语境理论

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Jakobson,1971),而典籍外译同时涉及前两类。Hall(1976:39)首次提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绝大部分高语境文化的信息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者内化于个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通常不会清晰地编码到讯息中,而是隐藏于其后。而低语境文化的信息大多存在于清晰的编码中,其意思直接可从文字或言语中获取。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则为低语境文化。

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意思多数要依赖语境,只有将语境考虑在内,信息的解读才能完整、准确(Hall,1976:86)。因此,翻译不只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将文本置于语境中进行考量。典籍外译第一个阶段是语内翻译,由古代汉语过渡为现代汉语。典籍创作年代与我们相距甚远,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更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的差异,有些历史事件难以考究,说法也不一定统一,再加上古代的语言表达不同于现代,包括词汇、句法等,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古代汉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李国庆;宋燕青,2018)。因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虽都为中文,其语境的高低程度不同,很多时候会出现分歧,恰当的解读并非易事。这意味着语内翻译的难度不容小觑。但无论如何,典籍的语内翻译这个过程都是实际存在的,或以实际的文字文本这样的形式存在于外部世界中,或以“后源语文本”的形式存在于译者的头脑内(黄国文,2012)。

语际翻译面临着两种文化的冲击,两者的差异势必带来翻译的困难。高语境文化的汉语,其传递的信息储存于社会文化环境和话语交流的情境之中,属于意合语言。汉语不存在从句,话语大多依靠意义构建起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称为“竹节句”。而低语境文化的英语,其成员交流时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信息,属于形合语言。英语有主从句之分,也更多地使用连接词来表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可形象地称为“树状句”。主句好比一棵大树的树干,是中心成分,其大大小小的从句则是主句的枝杈。汉语与英语两者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在意合和形合这方面。汉译英若是忽视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按照汉语思维“照搬照旧”,不仅给外国读者造成认知的负担,还降低他们了解古代经典或现代汉语作品的兴趣,反倒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脚步。

作者和读者的时间和空间通常不对等,这种语境差异要求译者本人需要挖掘原文的语境关系,积极搭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对于语内翻译而言,译者要兼顾典籍的创作时代背景和读者本身的当代环境;对于语际翻译,则要考虑到目标语和目的语的语境,努力化解两者的差异所造成的翻译难题。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译者都须考虑周全,促使两种语境达到和谐。

2.案例分析

文化语境理论为古籍外译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采用“密针线”一文作为分析语料,结合相关文化语境的理论,集中讨论典籍翻译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本文侧重于分析语际翻译,分析如下:

例(1)

ST: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

TT: Writing a play lies in how to organize selected story materials, just like how to sew clothes made of a cloth which has been cut into pieces. The success of the play totally depends on its coherent organization more difficult than material selection.

李漁将剧本创作比作缝制衣服——将“完全者”剪碎,然后凑成“剪碎者”,但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完全者”和“剪碎者”的本体。本文认为,剧本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都可成为剧作家的素材。编剧时从中挑选合适的素材,将其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不弄清本体的含义,译文就会含糊不清,使人费解。另外,编戏和缝衣都要先“以完全者剪碎”,这一句对应,翻译这一句时不能将这一动作重复翻译两次。对于缝衣,本文使用了定语从句;而用一个动词selected对应编戏这一部分,不再详细翻译这个动作过程,从而避免繁琐。

此外,“针线”属于隐性文化负载词,只有深挖其内涵,才能达到准确的翻译。李渔十分重视人物性格、语言的前后统一以及情节的承上启下,血脉相连(薛慧,2010)。他提出剧本创作需要遵守“密针线”原则,使剧本的组织结构符合严谨性,剧中情节能够照应前文以及为后文埋下伏笔。简而言之,“针线”指的是一种编剧的手法,剧作家以此让故事情节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因此,本文将“密针线”译为coherent organization,表达戏剧情节符合逻辑,结构连贯。

例(2)

ST: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

TT: In addition to one main character and one key plot, each role with a nam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cluding what happens to the role and what the role says.

“一人”是主角,其他次要人物为映衬;“一事”为关键事件,其他情节都是旁枝末节。这“一人一事”构成文章的“主脑”。于上下文语境之上,必须联系另一语篇“立主脑”,体现其互文性。孤立而视,必然造成语际翻译的偏颇,将其译成one character and one plot。因此这“一人一事”应该是one main character and one key plot。

例(3)

ST: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綻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

TT: Even a subtle mistake, if neglected, would expose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play. Therefore, a scene of a play should serve as a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In other words, it needs to be consistent with what has happened before, and to imply what will develop next.

形合的英语多使用连接词表示其逻辑语义关系,汉译英之前需要分析汉语语篇的结构,找到句子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将其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则要明示原文的逻辑关系,增补连接词。“一处的偶然疏漏,就会使整篇文章露出破绽”和“每编写一折戏,必须顾及到前后的几折”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有任何一丝纰漏都会使整个故事露出破绽,所以每一场戏都要前后照应。原文中没有出现连接词,但是在语际翻译时,则需要明示其因果逻辑关系。译文也增补了解释型关联词in other words,表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较为具体详细的说明。

3.结语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于翻译而言,精通两种文化比掌握两门语言更重要(Nida,1993:109)。孤立语境的翻译是不成功的。译者在进行典籍外译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都要面临历时和共时的差异,积极消除由此而生的陌生感,从而使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经典,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典籍外译既是考验译者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亦是考验其文化素养。

《闲情偶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枚璀璨的瑰宝,用简洁明练的话语向读者阐述了人生至理。“密针线”对于今日之影视创作大有裨益。现如今所谓的偶像剧,其故事情节漏洞百出。对于编剧,他们要学习如何“密针线”。对于翻译而言,“密针线”亦有启发意义。译者应该在翻译的准备前、进行中以及完成后这三种状态,分析原文存在的逻辑语义关系,思考其译文是否遵循“密针线”原则,即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敞开国门欢迎各国前来与之结交,合作共赢;又具广阔的国际视野,走出国门,接受挑战,抓住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国经济地位的快速崛起,文化走出去也逐渐受到重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翻译便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不仅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吸引各国人民关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Eward T. Hall. Beyond Culture [M]. Broadway, New York: Doubleday, 1976.

[2]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 J. Brill, 1964.

[3]Roman Jakobson.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 In R. Jakobson (ed.). Selected Writings. 2. Word and Language [C]. The Hague: Mouton. 1971: 260-66.

[4]黄国文.典籍翻译: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以《论语》英译为例[J].中国外语,2012,9(06):64-71.

[5]李国庆,宋燕青.李渔“行乐第一”语篇的文化语境解读与翻译[A].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Proceedings of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MSE 2018)[C].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2018:5.

[6]薛慧.李渔《意中缘》中的“密针线”叙事技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183-184.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探索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